劉粹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粹軒 | |
---|---|
出生 | 1881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近代民主革命家 |
知名於 | 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烈士 |
劉粹軒(1881~1912),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烈士。名純仁,河南新蔡人。清末舉人,曾任開封優級師範與高等學堂學監,1906年任同盟會河南省支部長。[1]
因涉劫救同盟會員閻子固案,亡命數年。辛亥舉義時,往來汴洛,聯絡同志,組織武裝,擬攻洛陽。事泄,俱西走潼關,與陝西民軍張鈁部組成秦豫聯軍,推張鈁為司令,劉任總參議。
清軍主帥約與張鈁和談。乃募壯士紀廉泉、劉建中往赴。民國元年(1912年)1月14日,遇清帥於張茅鎮。清帥食言,拒不談判,竟執殺之,紀、劉皆不免。
基本信息
本 名: 劉粹軒
字 號: 名純仁
出生地: 新蔡縣古呂鎮新華街
出生時間: 1881年
去世時間: 1912年
簡介
劉粹軒,同盟會員。1910年(清宣統二年)應聘任該校經學教師。
據當時國文教師井偉生介紹其生平說:「他(劉粹軒)是一位有愛國熱情的人物。原名純仁,因為破監劫救同縣誌士閻子固,被革除舉人,列名通緝、始以粹軒名。他的學問道德都有很好的修養。」他在學校主講科目為《春秋左傳》,講課輕重有節,娓娓而談,深受學生歡迎。
建立民國後,劉粹軒赴豫西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之「第二次革命」,在河南省陝州殉難。
衛輝各界為其開追悼會時,學生到場祭奠,多有失聲痛哭者。
生平
其祖父劉文漢,以豪俠著稱,太平天國時曾結壯士,欲舉義,事泄被捕,流放雲南,及至年老歸家,雄心不衰。父劉息,生粹軒3月而卒。祖母王氏,母時氏,兩世孀居,撫孤成立。
粹軒自幼聰明好學,胸懷大志。18歲中秀才時曾告誡自己:「當學范(仲淹)秀才,先憂後樂,以天下為己任。」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知縣徐仁麟貪財害民,群眾敢怒不敢言。他與閻子固、任芝銘等發動千餘童生罷考,並聯名以十大罪狀控至省城,使徐被撤職。
光緒二十八年(1902),赴開封參加鄉試,考取壬寅科舉人。與劉積學等在開封創辦「半日學堂」,宣傳進步思想,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光
緒三十年(1904),將新蔡大呂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並創辦新蔡放足會。
光緒三十二年(1906),經人舉薦出任開封優級師範暨省高等學堂學監,倡導並成立河南學會,決心改革河南教育。
同年夏,加入中國同盟會。
秋,成立河南同盟會支部,劉粹軒被推為河南支部長。
光緒三十三年(1907)春,劉粹軒等在開封創辦中州公學,作為河南同盟會的秘密機關。
五月,劉粹軒親赴上海,與黨人于右任等會商聯絡直、魯、豫、晉、甘、陝等北方省份的革命力量,推進革命,並以中州公學為聯絡站。
同年夏,新蔡同盟會員閻子固被捕,他返回新蔡,同任芝銘等聚眾將閻劫出,因此遭清政府通緝,遂化名到洛陽從事革命活動。
宣統元年(1909),轉去豫北衛輝中學堂,以教學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辛亥武昌起義炮響,他立即潛回開封,召集同仁共商舉義。決定西聯秦軍據嵩洛,東以淮上為基地收復汝陳,北炸黃河橋阻止清軍增援,南據武勝關與威武軍會師,而後聚各路義軍共攻省城。
粹軒負責西路聯絡事宜。到洛陽後,他一面運動駐洛清軍,一面聯絡同志定期起義,並親赴深山區,聯絡綠林武裝,會攻洛陽。因事不密,清軍預有布置,攻洛失敗。粹軒聞訊離洛,率部西奔潼關。途遇張鈁正率陝西義軍東征。
張、劉遂組成秦豫聯軍,張任總司令,劉任總參議,繼續東進。及至陝州,與清軍鏖戰數月。時南北正在議和,清軍周符麟、趙倜函請議和,並邀張鈁親赴甘濠會商。粹軒遂與紀廉泉、劉健中代張鈁赴會。
民國元年(1912)1月14日,劉等行至張茅與周、趙相遇,周、趙不承認劉等為和談代表,反以土匪相誣,將其逮捕。劉粹軒等當即遇害。[2]
參考資料
- ↑ 劉粹軒,360百科
- ↑ 國民革命烈士——劉粹軒,駐馬店網,2015年01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