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見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見龍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劉見龍,男,1924年9月16日生,江西省萍鄉市安源鎮人,電氣化鐵路干擾防護技術專家[1],是我國電氣化鐵路干擾防護領域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的開拓者之一。在電氣化鐵道干擾機理研究和工程計算方面具有很深造詣。主持解決了我國第一段交流電氣化鐵路對通信線路的干擾防護問題。主持完成電氣化鐵道對機場導航台干擾影響,為國家作出新的防護距離規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鐵路電磁兼容技術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和基礎數據,為我國電氣化鐵路建設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電氣化鐵路干擾防護技術專家

出生地點----江西省萍鄉市安源鎮

出生日期----1924年9月16日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科研工作者

逝世日期----1992年9月20日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

人物簡介

劉見龍,1924年9月16日生於江西省萍鄉市安源鎮。2歲時父親去世,是隨母親在外祖母家長大。1930年9月入安源鎮小學讀書,後轉至安源扶輪小學。1936年3月至1942年7月在萍鄉縣立中學和廣西桂林漢民中學讀完中學。

1942年9月考取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1947年7月大學畢業。1947年9月考取電信局技術員,進第六區電信管理局廣州機務站工作。11月調到南京電信總局的電話線路工程訓練班學習。1948年2月學習結束,派往重慶第四電信管理局(1950年改為西南郵電管理局)工作。1951年10月到鐵道研究所大連分所電工研究組工作。1953年7月調到北京鐵道研究所電工研究組工作。1973年1月至1978年3月任無線室副主任。1978 年4月至1981年4月任有線室副主任。1981年4月至1984年1月任有線室主任。1978年11月晉升為副研究員,1981年10 月晉升為研究員。主持與參加了"脈衝反射架空通信線路故障測試儀的研製"、"鋁護套通信電纜的焊接和屏蔽係數的確定"、"架空鐵線復用的研究"、"小同軸電纜300路載波設備的研製"(屬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成昆鐵路新技術攻關項目之一)等專題研究。1958年赴前蘇聯交通部科學研究院考察交流電氣化鐵道對通信干擾的防護技術,回國後陸續進行了"脈衝反射架空通信線路故障測試儀的研製"、"交流電氣化鐵道對通信線路影響"、"減少電氣化鐵道對通信線路設備干擾"等專題研究。主持解決了我國第一段交流電氣化鐵路寶雞-鳳州區段電氣化工程對路內外通信線路的干擾防護問題。

獲獎

主持完成的"吸流變壓器-回流線系統"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優秀科技成果獎。主持完成的"電氣化鐵道對機場無線通信及導航台的影響"科研成果,提出了電氣化鐵道與機場導航台間的合理防護距離,使陽安線電氣化鐵路避免了一些遷移改建工程,節約了大量投資。該項目於1983年獲鐵道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參加研究的"電氣化鐵道對列車無線通信的影響"、"電氣化鐵道對電視接收的影響"獲得了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

職責

劉見龍是鐵道科學研究院和通信信號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鐵道學會鐵道自動化委員會一、二屆委員兼通信學組組長;《中國鐵道科學》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通信委員會一、二屆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磁干擾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磁兼容委員會委員。

簡歷

1924年9月16日 出生於江西省萍鄉市安源。

1942-1947年 中山大學,學生。

1947-1951年 廣州第六區電信管理局任技術員。

1951-1953年 大連鐵道研究所任工程師。

1953-1992年 北京鐵道研究所(自1956年起,改名為鐵道科學研究院)。

1973-1978年 任鐵道科學研究院通信信號所無線室副主任。

1978-1984年 任鐵道科學研究院通信信號所有線室主任。

1978年11月 晉升為副研究員。

1981年10月 晉升為研究員。

1992年9月20日 逝世。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我國電氣化鐵路干擾防護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在我國電氣化鐵路建設的初期,電氣化鐵路對通信電線路的危險影響和干擾影響防護在我國還是空白,沒有人進行過深入研究,缺乏第一手資料和經驗。劉見龍主持了"交流電氣化鐵道對通信線路影響"、"減少電氣化鐵道對通信線路設備干擾"等課題研究。為我國電氣化鐵路建設初期電力牽引系統對通信電線路的干擾防護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電氣化鐵路建設的初期,通信改建投資占電氣化投資30%,通信電纜的投資占電氣化投資20%。為了減少投資,劉見龍對交流電氣化區段架空通信明線的利用進行了研究和現場試驗。通過研究和試驗,他提出4點:一是加裝分隔變壓器和排流線圈,降低縱向電動勢;二是將架空明線用於公務電話或聯絡電話(不要求質量很高);三是用架空明線開通干擾雜音較小的12路載波通信;四是加裝擴展器和壓縮器後可開通3路載波通信。他的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國電氣化鐵路建設初期,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節省寶貴建設資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深入研究了我國工頻單相交流電氣化區段中屏蔽電纜所受的電磁感應影響問題。指出,原有屏蔽電纜每公里消耗有色金屬將近3500公斤,造價較貴。為了降低鐵路電氣化中通信改建工程的投資,減少有色金屬消耗,必須採用新型結構的鋁護套電纜。他通過深入研究和大量反覆試驗解決了使用新型結構的鋁護套電纜的焊接和封頭問題。最終得出結論:採用這種新型鋁護套電纜,可以減少投資,節約有色金屬,並保證電纜護層有較小的屏蔽係數,能將牽引電流對通信設備的感應影響降低到容許的標準以內,從目前的生產和技術上來看,採用新型鋁護套電纜是可行的。在此後多年實踐證明,採用新型結構的鋁護套電纜有較好的屏蔽效果,且價格較低,為鐵路建設節約了大量資金,保證了鐵路建設的順利進行。劉見龍曾主持參加了"脈衝反射架空通信線路故障測試儀的研製"。通過理論分析,設計定型,試製出樣機,模擬試驗和現場試驗達到20~300公里誤差不超過1公里的良好效果。他主持了"電氣化鐵路對通信話路干擾微機測試裝置"課題。研製的測試裝置主要用於直接測量電氣化鐵道接觸網對通信線感應產生的危險及雜音干擾電壓以及通信線雜音敏感係數,特別是電力機車運行狀態下對使用中的通信設備隨機變化較大的雜音干擾電壓測量,亦可用於各種電力線路對電信線路產生危險及干擾電壓的測量。該方法改變了人工測量的落後狀態,為採用國際鐵路聯盟建議,即按照雜音電壓出現的時間概率來制定干擾容許值,進而為減少鐵路電氣化改造中通信的改建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

解決寶雞-成都鐵路電氣化工程問題

劉見龍主持解決了我國第一段交流電氣化鐵路寶雞-鳳州區段電氣化工程對路內外通信的干擾防護問題。完成的"吸流變壓器-回流線系統"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優秀科技成果獎,寶成鐵路1975年建成全線電氣化鐵路,全長676公里。在線路修建期間,通信電纜等物資十分短缺,僅能解決鐵路通信幹線所需的屏蔽電纜,但鐵路鄰近還有許多易受影響的電信、廣播等明線線路。由於地勢限制,架空明線遷移十分困難。因此,在鳳州-廣元段的建設中採用了在接觸網上安裝吸流變壓器-回流線(即BT)對鄰近電信線路進行防護的措施。劉見龍在鐵科院東郊環行線進行了吸流變壓器-回流線對鄰近電信線路防護效果的試驗。在此基礎上,於1973年在觀音壩-廣元區間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中間試驗,並作為對廣元-朝天間電信三級線路的防護手段,試驗效果良好。在此基礎上,在成都-綿陽段電氣化工程修建時,取得電信總局的同意在成都-德陽間採用BT供電方案作為對該區段電信一級幹線的防護措施,並於1975年綿成段電氣化鐵路開通時組織測試,達到預期效果,避免了電信一級幹線及鄰近線路的拆遷,BT供電方案的區間對路內通信的干擾也大幅度降低。鳳州-廣元段是接觸網上採取防護措施的首次工程試驗。劉見龍在我國電氣化鐵路干擾防護領域這一重要措施的提出、研究、試驗及在工程中成功實施作出了突出貢獻。

主持完成電

"電氣化鐵道無線電干擾對機場導航台干擾影響"科研課題由鐵道科學研究院通信信號研究所無線通信室與北方交通大學電信系共同主持,主要技術負責人是劉見龍、張林昌,他們與電氣化工程局、西安鐵路局協作完成。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原規定電氣化鐵道至機場導航台、定向台的距離不小於2公里。為了既保證飛機起落安全又節約建設投資,鐵道部於1979年下達專題,對此安全距離進行深入研究。專題組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電氣化鐵路無線電干擾橫向衰減特性試驗;距線路10米的頻率特性試驗;飛機飛行中無線電羅盤受電氣化鐵路無線電干擾影響試驗;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在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計算、試驗工作,最後經鐵路與空軍的大規模聯合試驗驗證,得出最小安全距離為500米的結論,為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新規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根據課題研究結論,對電氣化鐵道與機場導航台干擾防護距離作出了新的規定:改建電氣化鐵道與導航台、定向台的最小距離分別為500 米、600米;新建時分別為700米、1000米。這為正在改建的兩條鐵路節約投資一千萬元以上,為將要改建的十餘處鐵路節約投資可達數億元,有很大經濟效益。該成果為GB 6364-86《航空無線電導航台站電磁環境要求》中關於鐵路的防護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據。該課題所得出的電氣化鐵路無線電干擾橫向衰減特性和距線路10米的頻率特性數據和回歸曲線成為至今為止在電氣化鐵路無線電干擾防護處理和環境影響評價中被引用最多的基礎數據。1983年3月該成果通過鐵道部鑑定。該成果1983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劉見龍參加的"電氣化鐵道對列車無線通信的影響"課題得出了電氣化鐵道對列車無線通信的影響的大量實測數據和豐富結論,為制定列車無線通信相關標準奠定了基礎。他參加的"電氣化鐵道對電視接收的影響"通過試驗、統計分析、主觀評價等大量工作得出電視收看受電氣化鐵道無線電干擾時圖像質量判定準則,得出35dB這一此後電磁環境影響評價中一直採用的信噪比限值。這兩項科研成果均獲得了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嚴謹治學關心年輕人的成長

劉見龍具備一個科技專家的許多優秀品質。他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絕不盲從。對過去已有的研究結論,計算結果,甚至權威論著,他總是經過自己反覆分析或實測驗證,徹底弄清後形成自己的看法。對科研中和技術評審中的一些疑點從不放過,自己深入研究或提出來讓大家討論,通過質疑、辯論達到提高認識,弄清問題的目的。正因為如此,他所主持的科研項目具有較高的學術技術水平;和他一起工作的年輕人提高較快。

劉見龍對年輕人和培養的研究生既嚴格要求,又放手讓他們在工作中鍛煉成長。他很注重年輕科研人員的基礎知識是否紮實,總是囑咐研究生在基礎課階段要打好基礎,在研究課題開始階段要大量占有資料,要跟蹤最新研究成果。對推導的公式認真審核,務求正確。在嚴格要求的同時,劉見龍從不束縛年輕人的手腳,在研究生培養中,他總是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從論文選題到技術思路,他都很尊重學生的看法,只是在關鍵處把關,提出自己的意見供參考。因此,在劉見龍指導下工作,年輕人積極性較高,責任心強,工作和學習較投入,得到了較好的鍛煉和提高。劉見龍自己積極參加學術活動,同時扶掖後進,鼓勵年輕人向學術刊物投稿,並為之推薦文章,激勵年輕人儘快成長。

劉見龍在鐵路干擾防護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和他嚴謹治學、實事求是的優秀品質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和尊敬。

參考來源

  1. 劉見龍 ,名人簡歷網
  2. 劉見龍 ,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