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郇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郇膏

大清贈右都御史江蘇布政使
籍貫 河南陳州府太康縣
族裔 漢族
出生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逝世 同治六年(1867年)
出身
  • 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舉人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進士出身

劉郇膏(1818年-1867年),字松岩河南太康人。清朝政治、軍事人物。道光年間進士出身,官至江蘇布政使。

生平

劉郇膏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為江蘇即用知縣咸豐元年(1851年),署婁縣知縣,政績卓著。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陷江寧揚州鎮江等地,小刀會劉麗川起事響應,占領上海縣城及周邊諸縣。巡撫吉爾杭阿檄召郇膏隨營進剿,郇膏率漕勇三百人,收復嘉定,代行知縣事,選兵丁守城並安置流民,民心安定。事後論功,加同知(副知府)頭銜,賜花翎。咸豐五年(1855年),補青浦知縣。

咸豐八年(1858年),調任上海知縣。當時上海租界已開,中西居民雜處,常有矛盾爭執,郇膏盡力調解爭執,不屈從於洋人。曾親自乘舟追查誘騙華人出洋者。太平軍占領蘇州杭州之後,上海幾成孤城。郇膏訓練民兵,堅守縣城。咸豐十年(1860年)加道銜,擢海防同知。同治元年,破格代理按察使,不久獲正式授職,命署布政使,升職之快,為當時罕見。

李鴻章督師至,劉郇膏奉命總理淮軍營務。同治四年(1865年),命護理江蘇巡撫。不久因母喪丁憂離職。同治五年卒於家鄉。贈右都御史,並在上海建專祠紀念,入祀蘇州名宦祠。《清史稿》有傳。[1]

人物軼事

劉郇膏被追封為「和平之神」

一八七九年九月十三日星期六,上海市舉行了隆重的「和平之神」祠堂奠基儀式。清朝光緒帝頒發聖旨,追封前江蘇撫台、一八六零年擔任上海知縣的劉郇膏為「和平之神」。【譯者註:劉郇膏,字松嚴,太康常營人,1851年任江蘇婁縣知縣,後調任上海縣知縣。劉郇膏就職上海時,英、法、美等國在上海等地開闢了「租界」,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五口岸通商後,上海租界的外國人不光走私鴉片,更有甚者竟綁架中國人外運販賣。咸豐九年夏,外國侵略者綁架了大量的上海貧民,運到外國販賣。但清廷官吏畏夷如虎,引起上海各界抗議。劉郇膏不畏強暴,帶人赴江岸登上洋輪搜查,終於在輪船底部搜出被綁架的中國人,這些上海貧民被裝進麻袋,有的已經悶死,劉郇膏命人拘捕外國人販嚴加審問。從外國人販口中得知,還有一千餘人已裝進輪船出海。劉郇膏立即命快船追趕,追回將要被運出境的一千多人。外夷為之震懾,收斂了淫威。清廷生怕得罪洋人,藉故革去了劉郇膏的職務。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廷主張漢族官僚舉辦團練,迎戰太平軍。劉郇膏被清政府宣布起用,仍就職上海縣知縣。此時上海已成一座孤城,形勢非常嚴峻。劉郇膏訓練民團,誓與上海共存亡。[2]

參考資料

  1. 《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一:「劉郇膏,字松岩,河南太康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江蘇即用知縣。咸豐元年,署婁縣,有政聲。三年,粵匪陷江寧,揚州、鎮江相繼失守。會匪劉麗川倡亂踞上海,附近川沙、南匯、嘉定、寶山、青浦諸縣並陷。巡撫吉爾杭阿檄郇膏隨營剿賊,郇膏率漕勇三百復嘉定,權知縣事,選丁壯嚴守望,稽保甲,籍遊民,民心大定。敘功,加同知銜,賜花翎。補青浦。
    八年,調上海。租界華洋雜處,數構釁,郇膏爭執是非,不為撓屈。有招工誘逼出洋者,親登舟搜獲,並追回已去者,民感之,洋人亦帖服。蘇、杭既陷,上海孤懸賊中,郇膏練民兵,四鄉設二十局,以資保衛。賊首李秀成陷松江,進犯上海。登陴堅守十餘日,賊不得逞而去。時大吏萃居上海,或議他徙。郇膏曰:「滬城據海口,為餉源所自出,異日規復全省,必自此始。奈何舍而去之?」十一年冬,賊復陷浦東諸縣,大吏檄郇膏往援,郇膏曰:「賊勢張甚,宜守不宜戰。」弗聽,率練勇、鄉團出戰,果敗,乃專議守。治行上聞,加道銜,以知府用。擢海防同知,超署按察使。尋實授,命署布政使,異數也!
    李鴻章督師至,命總理營務,饋運無缺,兼協濟江寧大營,兩軍月餉二十萬,悉取給於上海。濬吳淞江以通運道,招集流亡,通商惠工,善後諸事,次第舉行。尋命護理巡撫,丁母憂。同治五年,卒。贈右都御史,上海建專祠,祀蘇州名宦。」
  2. 劉郇膏被追封為「和平之神」 新浪千里馬的博客,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