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青霞故居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青霞故居紀念館劉青霞故居是劉青霞女士在開封的住所。故居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東西並排兩座三進四合院,距今133年,是中原地區不可多得的典型清末民居。故居作為劉青霞生活的實物載體,可以使當代人民群眾更直觀地了解到其傳奇的一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義。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價值和歷史紀念意義。

基礎信息

劉青霞故居位於開封市順河回族區北土街劉家胡同,劉家宅院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劉家宅院是典型的封閉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東、西宅院布局及建築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後三進院落組成,占地面積900餘平方米,東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築風格的房間70餘間,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座院落建築雕飾素雅,門敞窗明,相配益彰,雖無雕樑畫棟之華美,卻也碧玉素裝,雅而不俗,是河南省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築風格四合院[1]。 2006年5月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建築,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民居的建築特色。劉青霞故居紀念館作為劉青霞生活及奮鬥的實物載體,不僅市人民群眾更了解到她的傳奇人生,體現了她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核心價值觀的追求,而且對當代社會就、教育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人物介紹

嫁入劉家

劉青霞(1877一1922年),河南安陽人。出身官宦門第,原姓馬。其父馬丕瑤曾任「帝王之師」,教授過光緒皇帝,後外任兩廣總督,次兄為晚清翰林。18歲嫁於河南尉氏劉耀德為妻,人們因此稱為劉青霞。

劉耀德家中曾掛過「雙千頃」牌,外號劉半縣。並擁有錢莊、當鋪百五十餘,為當時中州首富。劉因嗜鴉片早逝,生前無子。為避免族人急奪財產,青霞詐稱有遺腹子,到開封分娩,抱其夫姊所生,稱為己子,取名劉舶元。族人多不置信,爭家產成訟。青霞不為族人所累,涉足下層,她捐良田15頃作為「劉氏義莊」,規定:凡劉氏六十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免費領小麥三斗,並於每年臘月初八開倉放賑。

造福桑梓

1906年,劉青霞受河南辛亥革命領袖張鍾端和尉氏縣留日學生潘祖培、羅文華、劉恆泰影響,隨兄馬吉樟東渡日本,結識了魯迅先生,並加入同盟會。同盟會河南支部在東京創辦《河南》雜誌[2],青霞捐兩萬元巨金作為經費,使雜誌得以出版.半年後由日本返國歸故里,為喚醒民眾,着眼於女子教育,於1908年在尉氏開辦華英女校,成為河南女校之先河。此外她還分別捐錢3000兩資助過尉氏高等小學堂和中州女學堂及中州公學,捐銀3萬兩資助北京豫學堂.還在尉氏創辦蠶桑學校,捐地3000畝創辦實習桑園。捐銀9000兩修造賈魯河石橋,捐地110畝創辦孤貧院等。為此,她得到了京師各界的敬仰,被聘為北京女子法政學校校長,北京女子學務維持會會長,北京女子參政同盟會會長。

捐助革命

劉青霞追隨革命,嚮往自由,不但果敢為同盟會河南支部在開封開設的「大河書社」以巨額捐款,而且還在《自由報》上撰文:「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聲飛筆底,洛陽紙貴匯春華,開遍自由花。」1911年,張鍾端由日本返國,為謀求職業掩護,青霞保薦鍾端入湖北臬台馬吉樟幕下,使其能以合法身份往來於漢、寧、滬之問。武昌起義後,為資助張鍾端帶領革命黨人起義,又捐銀1 600兩。民國元年,她在河南各大社團的一致呼聲中就任河南省國民捐總經理。

劉青霞的革命義舉為劉氏族人所不容。她決心破釜沉舟,告別她熟悉的舊堡壘。民國二年(1913年),青霞赴上海面見孫中山,願將家財捐獻國家。時孫任全國鐵路總辦。行文到河南辦理捐獻手續,適值南北分裂而未競。1921年馮玉祥任河南督軍時,族人又訟青霞,她毅然將財產全部交公,用於河南教育事業。1922年青霞孑身一人返回娘家,不久即病逝於安陽蔣村。

視頻

劉青霞故居紀念館 相關視頻

傳承紅色基因——帶你走進劉青霞故居和劉少奇陳列紀念館
河南人民的好女兒 開封劉青霞故居 革命先驅 巾幗英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