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初次免疫應答

圖片來源於初次免疫應答

初次免疫應答(the initial response),發生在免疫系統遭遇某種病原體第一次被宿主B細胞識別時,識別抗原後B細胞分化形成漿細胞,後者開始合成抗體。

中文名初次免疫應答

外文名the initial response

學 科生物學

性 質名詞

相關資料

抗體在血漿中出現,其濃度開始在1~10周內遞增。產生的第一種抗體是IgM,它能與外來物直接結合。細胞因子引發B細胞從增殖分泌IgM的漿細胞轉為增殖分泌IgG的漿細胞。當IgM產量衰減時,IgG生產加速,但最後也一樣會衰減。最終,血漿樣本中IgM和IgG的濃度可降至檢測不到的程度。但是,已增殖和形成記憶的B細胞仍留於淋巴組織中。他們不參於初次應答,但他們保留了識別特定抗原的能力。他們抗原不分化存活幾個月到幾年時間。初次應答學習過程很慢,發生在初次感染前幾天,要用幾周時間清除感染。

目錄

免疫系統的組織學

主要的免疫系統包括胸腺脾臟骨髓淋巴管淋巴節和二次淋巴組織(如扁桃腺或是增殖腺)、皮膚。在免疫系統在組織學的檢查上,主要的器官、胸腺以及脾臟只能在死後解剖上得以了解,但是類似淋巴結或是二次淋巴組織可以在存活的狀態下經由外科手術來得以認識。免疫系統上許多組成分子多半以細胞的形式在身體的各器官、組織中運行。

古典免疫學

古人發現一個人如果得了某種傳染病,可以長期或終身不再得這種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較輕微而不致死亡。人們從中得到啟發,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1],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種這有毒的致病物質,使人體對這些疾病產生特殊的抵抗力,這種思想包含有近代醫學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導下,中國也在尋找預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郭子章《博集稀痘方》(1557年)、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用(白)水牛虱和粉作餅或燒灰存性和粥飯服下,以預防天花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尚未得到實際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思想下,正在尋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經過長期的摸索與多方面的臨床實驗,終於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牛痘接種法。

參考文獻

  1. 以毒攻毒——免疫思想的由來,醫學教育網,2008-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