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利 |
利的古字形用以刀割禾來反襯刀的鋒利,本義指刀、劍鋒利。刀口鋒利切割速度就快,由這一點又可引申為速度快。
對於刀,自然是越鋒利越好,故引申為順利、便利。事情順利就有好處,故又引申指利益、好處、利潤等義。由順利、吉利又可引申為"對……有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利
部首; 禾、刂
五筆; TJH
鄭碼; MFKD
字級; 一級(0763)
漢語拼音; lì
注音字母; ㄌㄧˋ
平水韻部; 去聲四寘
筆畫數; 5+2、2+5
四角號碼; 2290 0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5229
倉頡碼; HDLN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ढ़�、ढ़�
文字溯源
會意字。甲骨文的"利"字有兩種形體:一類左部是禾,其字形像成熟的莊稼;右部為"勿"字,其字形是在"刀"字的基礎上再加幾點,勿是"刎"的初文,有割的意思。兩相會意,就是用刀割莊稼,說明刀的鋒利(圖1)。也有人將甲骨文理解為,用刀收割莊稼,穀粒紛紛落下,但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
這一類字形就是《說文解字》古文從勿的來源。另一類左部是禾,右部為刀(圖2),兩種字形表意相同。都是表示刀的鋒利。戰國文字保留兩種字形,到了小篆幾乎都變為從刀從禾的形體。楷書將"刀"字寫作立刀旁"刂"。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四下】【刀部】力至切(lì)
銛也。從刀。和然後利,從和省。《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坤,古文利。
【注釋】①銛(xiān):一種農具,引申指鋒利。②《易》:指《乾·文言》
說文解字注 銛也。
段注:銛者,臿屬,引伸為銛利字。銛利引伸為凡利害之利。
刀和然後利,從刀,和省。
段注:依《韻會》本。《毛傳》曰:鸞刀,刀有鸞者。言割中節也。郊特牲曰:割刀之用而鸞刀之貴。貴其義也,聲和而後斷也,許據此說會意。力至切。十五部。
《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段注:又引易說從和省之意。上雲刀和然後利者,本義也。引易者,引伸之義也。
坤,古文利
段注:蓋從刃禾。
摺疊廣韻 力至切,去至來 ‖利聲至1部(lì)
利,吉也。《說文》:"銛也。"亦州名。《華陽國志》:"昔蜀王封弟於漢中,號曰苴侯,因命其邑曰葭萌。"秦滅蜀,置巴、蜀二郡。先主改葭萌為漢壽,屬梓潼郡。晉為晉壽,南齊分置,東晉壽郡於烏奴,今州城是。又於其郡置西益州,梁改為黎州,元帝又改為利州。又舎利,獸名。亦姓,《風俗通》雲:"漢有利乾,為中山相。"力至切。八。
摺疊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利·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5
古文:坤
《唐韻》《集韻》《韻會》力至切。《正韻》力地切,並音詈。《說文》:銛也。從刀,和然後利,從和省。《易》:利者,義之和也。《前漢·鼌錯傳》:兵不完利,與空手同。
又《廣韻》:吉也,宜也。《易·賁卦》:利有攸往。
又私利也。《莊子·駢拇篇》:小人以身殉利。
又《禮·坊記》:先財而後禮,則民利。注:利猶貪也。
又《前漢·高帝紀》:徙齊楚大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注:師古曰:利謂便好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軸有三理,三者以為利也。注:利,滑密也。
又州名。《韻會》:巴蜀地。晉西益州,梁改利州。
又姓。《韻會》:漢有利乾,為中山相。
又《韻補》:叶音棃。《古樂府》:雨雪霏霏雀勞利,長觜飽滿短觜飢。
摺疊編輯本段字形書法 摺疊字形對比 摺疊書寫提示 【筆順】①ノ(撇)②一(橫)③丨(豎)④ノ(撇)⑤丶(點)⑥丨(豎)⑦亅(豎鈎)
【規範】"禾"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❶"禾"寬"刂"窄,頂部"禾"略低,底部"刂"略低。❷"禾",橫筆從橫中線起筆,收於豎中線。❸"刂",兩筆中點在橫中線。
摺疊書法欣賞 摺疊編輯本段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利
止
去聲
六至
來
開口呼
三
次濁
力至切
ljei
集韻
利
止
去聲
六至
來
開口呼
三
次濁
力至切
liɪ
韻略
去聲
至
力至切
增韻
去聲
至
力至切
中原音韻
利
去聲
齊微
來
齊齒呼
次濁
l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郎帝切
洪武正韻
利
去聲
三霽
來
來
次濁
力地切
li
分韻撮要
利
陽去
第三幾紀記
來
方言集匯
◎ 贛語:lii5
◎ 客家話:[客英字典] li3 [東莞腔] li5 [客語拼音字彙] li4 [海陸腔] li6 [梅縣腔] li5 [台灣四縣腔] li5 [沙頭角腔] li5 [寶安腔] li3 [陸豐腔] li6
◎ 粵語:lei6
◎ 潮州話:li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