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利川 |
利川,縣級市,隸屬於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南部,長江清江上游,鄰接重慶市,臨近長江。北部為利中盆地,清江自西向東橫貫利中盆地,平川大壩與山地丘陵鑲嵌兩岸。因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四周有齊岳山、寒池山、石板嶺、馬鬃嶺、麻山、鍾靈山、甘溪山、佛寶山環抱。東西寬92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602.1平方公里。利川市轄2街道辦事處、7鎮、5鄉。截至2011年,利川市總人口90.6萬人,總面積4602平方千米。政府駐都亭街道。利川市2009年,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建制沿革
古為 廩君國地。周屬 巴國地。秦屬 黔中郡。漢屬 南郡胊忍縣地。
三國初屬 荊州 建平郡。蜀漢建興八年(230),置 南浦縣,屬 巴東郡。晉、宋、齊、梁因之。北朝北周置鹽水縣,為亭州資田郡 附郭縣。
隋開皇初,廢郡存州、縣。隋大業初改 亭州為 庸州,置清江郡,鹽水為庸州清江郡附郭縣。唐省 庸州入施州,改清江郡為清化郡,省鹽水縣入清江縣。五代仍唐之舊。
宋,復改清化郡,隸夔州路,清江縣下置都亭鄉,為今利川縣地。南宋,縣南屬 龍渠縣地。元,廢郡,以施州隸 夔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並清江縣入施州,二十五年復置清江縣,以附都亭鄉蠻洞置施南宣撫司、忠孝安撫司。明玉珍據蜀,置忠路宣撫司。
明立 施州衛領所及諸土司,境內為都亭里及 施南宣撫司、忠路安撫司、忠孝安撫司、劍南長官司;嘉靖中置上、下支羅二百戶所;天啟中置沙溪宣慰司。清,廢指揮、千百戶,設流衛。 康熙四年(1665),改沙溪宣慰司為宣撫司,改劍南長官司為建南長官司,余都亭里及 施南、忠孝、忠路諸司如故。雍正六年(1728)裁施州衛,領於巡荊道歸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以施南、忠孝、忠路、建南、沙溪5土司、上下支羅及原恩施縣之都亭里地為利川縣,隸巡荊道施南府。
民國初,屬湖北省 荊南道,後改 施鶴道,廢道後直屬省。民國十七年(1928)屬 鄂西行政委員會。二十一年(1932)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14日,利川解放,隸屬湖北省恩施專區。
1970年屬 恩施地區。
1983年撤恩施地區,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隸鄂西州。
1986年建利川市,仍隸於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利川市隸屬於該州至今未變。
地理環境
位置
利川市位於 鄂西南隅,地處 巫山流脈和 武陵山北上余支交會部,為 清江、 鬱江發源地。境內萬山重疊,溝壑縱橫,道路崎嶇,關隘四塞,歷為楚蜀屏障、軍事重地。地跨東經108°21′~109°18′、北緯29°42′~30°39′之間。東與恩施市接壤,南與咸豐縣毗連,西南與重慶黔江區、彭水縣相鄰,由西至北依次與重慶石柱縣、萬州區、雲陽縣、奉節縣毗連。
地形
利川市,屬 雲貴高原東北的延伸部分,地處巫山流 脈與武陵山北上余脈的交匯部,山地、峽谷、丘陵、山間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錯。 鍾靈山- 甘溪山- 佛寶山呈東西走向,橫亘於市境中部,將全境截分為南北兩半。
南部山高坡陡,溝谷幽深,地形複雜。齊岳山為境內最大山,成為鄂渝邊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寒池山為境內最高山,海拔2041.5米。東南星斗山-人頭山-雷音山與西南掛子山-大木峰-九條嶺環繞東南、西南邊境。西南部鬱江出境處河涌為境內最低點,海拔315米。
水文
發源於境內的 清江、 鬱江、 毛壩河、 梅子水、磨刀溪等河流,順着地質構造和山勢走向奔流出境,呈典型的放射狀水系。西南部鬱江出境處河涌為境內最低點,海拔315米。主要河流有:屬於由西向東流入長江的清江水系;由東南、西南流人烏江的鬱江、毛壩河的烏江水系;西部流入石柱河、西北和東北流人長江的建南河、磨刀溪及梅子水的長江水系。最大河為清江、鬱江。清江發源於西部的都亭山,鬱江發源於福寶山。境內多年平均降水總量59.19億立方米,水多年平均徑流深802毫米,徑流總量37.02億立方米。(數據截至2012年)
氣候
氣候為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山巒起伏,溝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差異明顯,為典型的山地氣候。夏無酷暑,雲多霧大,日照較少,雨量充沛,空氣潮濕。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四季分明,冬暖夏熱,年平均氣溫16.7℃,年降水量1300至l 600毫米,日照時數1409.2小時。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帶,春遲秋早,潮濕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氣溫12.3℃,無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時數1298.9小時。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氣候寒冷,冬長夏短,風大雪多,易澇少旱,年平均氣溫11.1℃,無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時數1518.9小時。主要災害性氣候有:低溫連陰雨、乾旱、 暴雨 洪澇、大風冰雹等。利川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光照不足,熱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氣候差異明顯。(數據截至2012年)
自然資源
境內生物、礦產、水能、風能資源豐富。有維管植物191科、557屬、1037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3種,二級保護樹種12種,三級保護樹種13種。境內盛產壩漆、黃連、蓴菜,也是地球上的珍稀孑遺樹種水杉樹的發祥地,因此利川被譽為壩漆之鄉、黃連之鄉、蓴菜之鄉、水杉之鄉。有野生動物100餘種,主要糧食作物10餘種,家畜家禽10餘種。礦產資源門類齊全,已初步探明有43種,111處礦點,天然氣、滷水、煤炭、生物礁、石膏、石灰石蘊藏量較大。水能資源蘊藏量31.3萬千瓦,可開發量17.13萬千瓦,現已開發的總裝機容量6.5695萬千瓦。風能資源蘊藏量80萬千瓦,可開發量50萬千瓦。(數據截至2012年)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利川市戶籍人口89.91萬人,少數民族53.22萬人,占總人口的59.2%,其中:土家族47.13萬人,占52.43%;苗族5.46萬人,占6.07%;蒙古族0.22萬人,占0.2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0.41萬人,占0.45%。
2011年,利川市總人口為90.6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萬人。
民族
利川市境內長期居住着 土家族、 苗族、 侗族、 壯族、 藏族、 畲族、 白族、 蒙古族、 彝族、 滿族等11個民族。[1]
參考文獻
- ↑ 利川投資15億元開發清江 意欲打造城區成為5A級 風景區搜狐網,201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