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錦市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制錦市街道 |
中文名 :制錦市街道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 |
制錦市街道,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位於天橋區東南部,南鄰風景秀麗的趵突泉,北鄰粼粼碧波的大明湖畔,地處黃金地帶,交通方便、景觀優雅。面積0.72平方公里,有居民19546人(2010年)。駐地有省、市、區三級環保局,市熱電公司,市青少年宮,市五龍潭公園等單位。轄區有五個居委會,居住環境呈現"三多"特點:即省市機關多、機關宿舍多,駐區離退休老幹部多。[1]
特色
制錦市街道按照市、區統一安排,把認真做好民政工作,關心困難群眾生活做為一項民心工作來抓。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社會穩定和解決轄區弱勢群體生活的高度出發,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工作落實,健全工作機構,一是健立了辦事處、社區居委會民政工作,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二是制定各項工作職責制度,做到規範管理。三是注重工作落實,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四是實行政務公開,增強工作透明度。五是堅持動態管理,加大工作檢查力度。六是堅持實事求是,認真核實家庭收入,做到低保工作應保盡保。
歷史
制錦市街道地處昔日濟南古城西北隅,舊時有東流水街、花店街、筐市街、錦纏街、竹杆巷、杆面巷、焦家隅首、鐵塔街、英賢街、鎮武街、元寶街、周公祠街、江家池街等古街巷。清末民初,宏濟堂等阿膠作坊、制幣機構山東銅元局、山東第一家機器造紙企業濼源造紙廠、豐年麵粉公司、民安麵粉廠、興華造胰公司等工廠企業,分別在轄區東流水街一帶開辦。轄區還為濟南泉水聚集區之一,五龍潭公園、中共山東省黨史紀念館位於現轄區的東南角。
名勝古蹟
五龍潭公園
位於濟南古城西門外,濼源橋北,因內有五龍潭而得名。占地面積5.44萬平方米,其中水面0.8萬平方米。五龍潭畔,歷為濟南名勝,昔日有北魏大明寺,唐代秦瓊祠堂,元代凝碧堂,明代霖雨亭,清代鮫人館、我憶閣、潭西精舍等建築。1987年9月建成公園,將周圍的泉池疏浚砌岸,堆山疊石,建亭閣,修館園,置碑廊,廣種花木,成為以潭、池、溪、港為主要景觀,以質樸野逸為特點的園林水景公園。
園內有五龍潭、賢清、天鏡、古溫、月牙、東流、虬溪、回馬、靜水、裕宏、七十三等20餘處名泉。潺潺眾泉,蜿蜒曲溪,或流水當門,或廊浮水上,或階上聽泉,或曲池觀魚,或綠嶼納蔭,風姿幽靜。園內名勝古蹟及建築景觀有:秦瓊祠堂遺址、中共山東省黨史紀念館(由中共山東省領導機關舊址、王盡美與鄧恩銘塑像、黨史陳列館3部分組成)、名士閣、武中奇書法篆刻作品展覽館等。五龍潭又稱烏龍潭,古稱淨池。方圓2313平方米,深7米,與其周圍二十餘泉統稱"五龍潭泉群"。據《濟南山水古蹟考略》載:"潭深莫測,每逢天旱,禱雨輒應……世神之,祀五方之龍神焉,故稱五龍潭"。潭畔昔日有"五龍宮神祠",又稱"龍祥觀"、"凝碧宮",祀五方神龍,後傾圮。潭池以自然不駁岸,岸邊綠柳籠蔭,潭北潭東,疊有假山,上有"淵默亭",潭西建名士閣,於上可觀潭中錦鯉。秦瓊故居秦瓊,字叔寶,濟南人,唐初名將,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封胡國公。世傳顯貴後建府第於五龍潭,今遺有"唐左武衛大將軍胡國公秦叔寶故宅"石碑一方。
機關舊址
位於原地處東流水街111號,1987年闢建五龍潭公園時,拆除東流水街,舊址遂位於公園內。為一座二層質樸小樓,青磚砌體,小瓦覆頂。1925年3月,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選擇此處為機關辦公所在地。同年,任弼時、鄧中夏、關向應等來山東視察工作,指導山東黨的工作。現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榮譽
多年來,先後被團中央、國家建設部、國家民政部、工商總局命名為"全國創建青年文明社區示範單位",被團省委、省民政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為濟南市首家"省級青年文明社區",被省綜治委評為"安全文明辦事處",連續十一年榮獲市級"文明單位",濟南市首批"文明居民小區",濟南市創建社區達標競賽活動達標社區,濟南市容貌工程突出貢獻單位,濟南市十佳辦事處、天橋區全方位目標管理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