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前場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前場鎮姚安縣轄鎮。唐於此設長明縣,民國設新街鎮、前場鎮、東山區、前場區等。1951年為第三區,1958年設鎮,1961年為前場公社,1983年改區1988年改鎮。位於縣境境東部,距縣城14公里。牟(定)姚(安)公路過境。轄新街、莊科、石河、木署、稗子田、鹽井、王朝、小河、新村9個行政村。農產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大蒜、胡麻。建有前場蕎酒廠。[1]

前場鎮是一個集高寒、冷、涼、民族集聚為一體的山區鄉鎮,全鎮總面積305.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57米,最低海拔1840米,中心海拔2140米,年平均氣溫13.5℃,全鎮轄9個村委會,155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7579人(2017年)。

中文名稱: 前場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

下轄地區: 全鎮轄9個村委會,85個自然村,155個村民小組

電話區號: 0878

郵政區碼: 675300

面 積: 305.16平方千米

人 口: 17579人(2017年)

方 言: 雲南話,楚雄話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車牌代碼: 雲E

自然景觀: 高峰寺 響水瀑布 龍馬腳跡

簡介

前場鎮是楚雄州35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鄉鎮之一,位於姚安東部,地處東經101°24′53″,北緯25°29′48″,東臨適本縣中鄉,南枕牟定縣共和鎮,西連本縣連棟川鎮,北壤大姚縣金碧鎮,距縣城23公里,牟(定)姚(安)公路穿境而過。全鎮國土面積305.16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57米,最低海拔1840米,中心海拔2140米,年平均氣溫13.5℃,全鎮轄9個村委會,85個自然村,155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17579人(2017年),有漢、彝、回、藏、苗、傣、白、傈僳、拉祜等十一個民族,是一個歷史久遠、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少數民族聚居鄉鎮。

經濟概貌

2008年末,前場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347.3萬元,地方財政自收收入27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83元。

2014年全鎮生態蔬菜淨種總面積達9300多畝,山藥、百合已實現規模化種植,成功註冊姚安山藥、彝州高山小菜園商標,農業集約化經營模式初見成效。同時,加大以黑山羊為主的畜牧養殖業,以核桃、優質水果為主的經濟林果業等主導產業,推進蠶桑產業發展。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特色城鎮和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強黨的建設,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努力把前場建設成為區域經濟顯著,科教文化繁榮,人居環境優良的山區經濟強鎮,實現前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2014年全鎮預計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8843萬元,實現地方財政自收收入14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728元;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45155萬元,農產品加工總產值27829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0823.79萬元;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 43025萬元;發展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2 個;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健康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

特色產業

前場鎮種植大蒜5000畝,種植西蘭花1500畝,種植日本菱西一寸大粒蠶豆1150畝,百合種植突破1000畝,魔芋種植達750畝,山藥種植450畝,烤煙面積穩定在3100畝,黑山羊出欄達1.5萬隻。

2005年完成了農業綜合開發前場鎮4000畝無公害大蒜生產示範項目,並通過驗收,結合項目實施規化,完成了8000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工作,並取得證書,完成了大蒜、蒜苔兩個產品無公害認證工作,並取得國家農業部頒發的無公害認證證書。

歷史文化

前場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我們的彝族祖先便在文龍河、石者河畔居住生活,從事狩獵和種植水稻。戰國時期屬滇國地,彝族先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文化,1991年在前場新街小學出土的戰國編鐘和1994年在新街瓦鮓坡出土的占國時期的銅鑿、銅斧、銅鋤等青銅文物,放射出前場地區古代文明的光芒,是前場悠久歷史的史物見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前場屬於弄棟縣轄地,第一次納入大一統西漢封建王朝的管理。唐朝時期為滇中統部一姚州都督府的長明縣轄地。宋大理國時期為弄棟府轄區。元代為姚安軍民總管府轄地,從元朝開始,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大理移至昆明,前場成為姚安路通往雲南省昆明的咽喉要道,素有「前場關」姚安府東大門之稱。「前場」之名由此而得。明洪武十七年,姚安軍民府成立,前場關為姚安府轄,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638年)前場關因其獨特的天險地勢和屢遭匪患,明王朝在此設置前場巡檢司,人員25—136人,主要辦理入境業務,由姚安軍民府管理,始成集市,清代一直延襲未為難。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改名為新街。1949年12月26日前場解放後,姚安縣人民政府於此先後設區,公社和鎮人民政府,逐步形成縣境東界經濟、文化中心。

基礎設施

2008年前場鎮公路交通建設取得新進展。通過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組織群眾開挖鄉村公路共26.8公里,木暑石碓窩前場鎮客運站公路、石河彈石路、莊科至大姚縣倉街斷頭公路、新民大平地公路、鹽井公路均已完工通車,改善了群眾的交通條件,為發展農村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電力、通訊、廣播電視等事業全面發展。涉及新村、小河、新民三個村委會13個自然村875戶3372人的農網改造工程已全部結束,全鎮農網改造的覆蓋率已達80%;電信產業發展迅速,全鎮程控電話已發展到974部,新建移動基站6座,移動電話發展到1264部,極大地提高了全鎮的信息化程度;全鎮廣播覆蓋率達98.7%,電視覆蓋率達98%,架設有線電視1450戶,收視質量顯著改善。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