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照片來自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 (又稱小白宮)(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位於昔稱的「砲臺埔」地區,為淡水河口數來第二個山崗位置的至高處。1860年代淡水開港通商,這裡成為洋人在淡水經商、貿易、居住的主要地區,當時興建許多異國風貌的建築,而小白宮即為其中的一棟,屬於殖民地式建築。殖民地式建築之特徵有抬高地基、四周有類似迴廊之 Verandah(涼台)的設置、落地門窗、煙囪等等。在地人習慣由房屋外觀的顏色為西式建築命名,由於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室內外皆漆成白色,因而被在地人暱稱為「小白宮」。[1]


小白宮是一棟殖民地式建築。殖民地式建築之特徵有抬高地基、四周有類似迴廊之涼台的設置、落地門窗、煙囪等等。涼台的設計佔建築面積很大的比例,形成另一種型態的生活空間,與僅為增加建築面積之陽台設計不同,因此這種擁有大面積的的殖民地式建築又稱為涼台殖民地式建築。小白宮,正立面向南,面對淡水河,有十一個半圓拱圈,東、西面各有四個半圓拱圈。規律對稱的拱圈,在視覺上具有協調柔和與美感。東、西、南三面的拱券迴廊,除視覺效果外還可增加光照面積,使每一個空間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與視野。門窗的位置均與迴廊拱圈相呼應,除採光性及通風性良好外,更便於由室內觀賞室外景色。迴廊每一扇門窗上,都附有木質的活動百葉窗,作為調節光線及加強遮陽效果之用。屋頂是四坡式斜屋頂的基本形式,方便排水,亦可增高室內空間或作成閣樓使用,同時具有隔熱作用。屋頂上設有煙囪,是壁爐設備,壁爐主要作為取暖及防潮用。地基用紅磚及石材砌成基座,外側周圍則留有通風口,基座抬高約 一公尺 ,既可防潮又能表現出主人之尊貴氣派。


台灣洋關之設立,源於咸豐8年(西元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咸豐10年(西元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英、法、美、德等國相繼而來,派領事、劃租借、建棧房、設洋行。第二年英國首任駐台副領事郇合抵達台灣,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淡水]]設關籌備工作就緒,7月18日滬尾設洋關正式開市。爾後以多收洋藥稅款為由,增設口岸,於是雞籠、打狗、安平、陸續開港設關,以淡水為本關,總理全台關務。到同治4年(西元1865年)台灣南北一共開放四個口岸,設置四個海關,名義上滬尾和基隆]]和稱淡水關,打狗和安平和稱台灣關。1862年7月18日開關征稅時,以滬尾水師守備署作為稅關新址。滬尾海關公署,即滬尾水師守備舊署。區天民以海關監督身分主持關務,淡水開埠設關,全由中國人管理,但到了同治2年(西元1863年)10月1日後就不一樣了,改派英國人侯威爾(JohnW.Howell),擔任副稅務司後,名義上以海關監督為主,外籍稅務司為輔的管理體制,實質上稅務司掌控了洋關的行政與稅務大權。淡水海關既設,海關公署遂成為中國官宦進出滬尾暫時休憩招待之所。淡水海關署有洋人副稅務司與若干洋人關員,早期賃屋而居,但非長久之計,而他們不便也不願與華人混居,於是有官邸宿舍興建之舉,即淡水前清總稅務司官邸之由來。[2]


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

在臺灣享有盛名的外籍傳教士與醫師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曾經這樣描述淡水稅務司的官邸:
牛津學堂的相近處,有兩座宣教士所住的白屋(white dwelling houses)幾乎為樹木所隱蔽,都是平房,有別墅式的瓦屋頂及白色牆壁,被稱作小屋(bungalow)。再遠些,還有兩座同樣的平屋—其中一座在後面一點,是海關秘書所住的,另一座和佈道團的房屋並列,是中國海關的稅務司所住的。


馬偕博士所見的稅務司官邸,是不是今天這棟房屋,或者是在原址重建,考據上仍有爭議;民國38年時,海關總稅務司署末代外籍總稅務司李度(Lester Knox Little)曾暫時在這裡居住,這棟建築因此被冠上「總稅務司」一名,前清淡水總稅務司成為這幢三級古蹟的正式名稱,但事實上,清代的淡水只設有稅務司一職,真正的總稅務司,則當駐於北京。


清咸豐8年(西元1858年)時,天津條約增開淡水為口岸,之後清廷勘定滬尾作為通商碼頭,並且預備設置海關,同治元年(1862年)6月22日,淡水海關正式開市,之後清廷又陸續在雞籠口、打狗、安平等地設立海關,而以淡水總理臺灣關務。


淡水設立海關之後,利用滬尾水師守備署舊署,作為海關公署的辦公地,首任的海關監督由福建候補道區天民擔任,當時淡水海關完全由華人管理。


同治2年(1863年)時,福州海關稅務司法人美里登(De Meritens)建議臺灣多設口岸,並且由外籍稅務司管理,得到署理上海通商大臣李鴻章]]同意辦理,第一位抵臺的代理稅務司,是英國籍的麥士威(W. Maxwell),之後淡水海關編制有稅務司、頭等幫辦、一等幫辦、二等幫辦、三等幫辦、四等幫辦、幫辦、供事、總巡、二等驗貨、三等驗貨、頭等鈐子手、二等鈐子手、三等鈐子手、醫師、技師等職,人員多半為英國籍。


淡水開港之後,外籍人士來此貿易傳教日多,由於居住習慣不同,不願與華人混居,因此在淡水埔頂形成了外籍人士的聚居區域,當中的領事館、學校、住宅、洋行、醫院、教堂等等,風格都仿照國外形式,成為淡水的洋樓區。


早期的外籍海關關員可能租屋而居,同治5年(1866年)的一份土地買賣契約,證明當時代理稅務司好為爾(J. W. Howell)有意興建供稅務司使用的住宅,到了光緒元年(1875年),另行修建了另外兩棟形式類似的海關關員宿舍,各讓書記與下級關員使用,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當中,書記使用的宿舍被炸毀,之後只有兩棟房舍,被馬偕博士記載下來。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割讓臺灣,光緒廿一年(1895年),日本稅關鑑定官野村材二抵達淡水,海關稅務司馬士(H. B. Morse)向日方表示,清廷是以包稅的方式處理海關,因此房屋、地產都是總稅務司赫德(Sir Robert Hart)的私人產業,日本清查後發現,稅務司官邸確實登記在赫德名下,最後日本]]以白銀5萬兩,買下相關財產,完成移交業務。


根據記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據臺週年(1896年,日本明治29年),來臺參加紀念活動時,曾經夜宿於淡水稅務司官邸,但隨著淡水港逐漸沒落,建築物失修傾圮,甚而被當地淡水中學學生稱作鬼屋。


今日的小白宮,可能是另一棟關員宿舍,或經過重建已經不易考究,直到臺灣光復之後,相關建物被我國海關接收,之後並且提供總稅務司李度暫居,因此總稅務司官邸的盛名,乃開始不脛而走。


84年時,財政部關稅總局決定將稅務司官邸報廢改建,但是引起了地方人士的反對,經過一連串的溝通協調;86年初,內政部臺閩地區古蹟評鑑審議會議正式評定小白宮為三級古蹟;90年時並且由政府委託進行「前清淡水總稅務司官邸調查研究及修護計畫」,目前建物與庭園景致,經過整頓煥然一新,再度成為淡水老街]]上,引入入勝的地標之一,百年前帆船汽輪,舟楫川流的繁華景象,似乎就在不遠的眼前。[3]


搶救小白宮

1995 年淡水鎮公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於9月25日 提報小白宮滬尾偕醫館淡水禮拜堂為古蹟。不料卻在 11 月 4 日 接到關稅總局之回文,告知小白宮已在同年四月奉報審計部核准提前報廢,計劃改建為其員工宿舍。消息一來,小白宮之命運立刻引起各界關注。


翌年1月11日 ,縣府依程序到淡水文化大樓召開古蹟評鑑會議,不料淡水教會對其所屬偕醫館、禮拜堂被選為古蹟極表歡迎,但關稅總局卻是態度相反。與會學者專家林衡道、周宗賢和薛琴等,一致認為小白宮是淡水最具價值的歷史古蹟必須完整保留,也呼籲關稅總局身為公家單位要為民表率,應先以古蹟為榮。但代表關稅總局的董副處長,卻辯稱小白宮已在 59 年 11 月 4 日 改建,並非古蹟。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在場學者和地方人士之不滿,隨即指出一大堆人證和事證來,也有人表示立於小白宮四週的「總稅務司公署」之界石就是物證。結果會議結束後到 二月一日 時,卻發現所有的界石不翼而飛。一開始關稅總局推說不知(這是違反文資法的),但在公所民政課表示要報警的情形下,關稅總局才改口稱已遷至北市鄭州路的海關博物館,移走的理由是「保護文物」。這個小動作自然引起文化界的不信任。


淡水立刻掀起「搶救小白宮」行動並組成搶救連盟,透過串聯、導覽、講座、文章發表和陳情、抗議等,未到年底就將搶救行動帶到高峰,11月28日淡水鎮民代表會通過全體鎮民支持小白宮為古蹟,以12月25日在鎮公所展開連署。至此,搶救小白宮已成全國性運動。


1997年1月12日在立法委員盧修一的堅持下,關稅總局只得將小白宮打開大門供李乾朗等學者入內會勘,兩天後立法委員蘇貞昌(後來的縣長)也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要求內政部應儘快指定小白宮為古蹟,並要求關稅總局在審查期間不得有施工或拆除行動,立委王拓也在立院質詢,會後並率搶救連盟拜會內政部長林豐正,部長允諾在春節前完成審查,也同意搶救連盟成員列席審查會,同年2月25日正式公告小白宮為三級古蹟,名稱為「前清稅務司官邸」。[4]


景點介紹

白色灰泥外觀的小白宮為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現為市定古蹟,正立面朝南,面對淡水河。早期與另兩棟助理與職員宿舍並稱「埔頂三塊厝」,後因戰火,僅關稅務司官邸留存至今,現內部規劃為藝文展覽空間。建築上每一個設計環節都呈現出殖民地式建築特徵,地基抬高1公尺,兼具防潮與展現建築氣勢的雙重目的,另如在四周有類似迴廊之 Verandah(涼臺)設置與落地門窗,還有因為設有壁爐而用以排煙的煙囪等等。此外,並具有十一個半圓拱圈設計,東、西面各有四個半圓拱圈,規律對稱的拱圈,十分整齊大方,除了視覺效果外,更可以增加光照面積,讓每一個空間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與視野。


門窗的位置均與迴廊拱圈相互呼應,除了考慮到採光性及通風性良好外,更考量到由室內觀賞景色;並且在迴廊每一扇門窗上,都附有木質的活動百葉窗,作為調節光線及加強遮陽效果之用。屋頂是四坡式斜屋頂的基本形式,方便排水,可以增高室內空間或作成閣樓使用,同時具有隔熱作用。[5]


小白宮簡介

小白宮位於新北市淡水區,屬於淡水古蹟園區的一部份,淡水是新北市擁有最多古蹟的地方,在維護古蹟中將二十一個古蹟與一個歷史建築,整合成台灣第一個古蹟園區;小白宮是清朝時期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在1862年時滬尾洋關正式設立,淡水開港通商後關務繁雜,洋關員增加,變在埔頂的『居留地租界』興建三座豪宅供洋關員居住,當地人稱為『埔頂三塊厝』。


小白宮的建築特色

小白宮是一棟殖民地式建築,建築為西班牙白堊迴廊式建築,表現出休閒地、舒適地、第二個家的生活情趣,洋人俗稱小別莊(bungalow);小白宮建築外設有走廊,這種走廊流行於19世紀,將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鄉村建築與印度熱帶建築拱廊結合創造出的一種新樣式;小白宮中有11個半圓拱圈,東、西面各有四個半圓拱圈,十分具有規律對稱的特性,在視覺上具有協調柔和與美感;而在東、西、南三面的拱券迴廊,除了添加視覺效果的美感之外,還可增加光照面積,使每一個空間都能得到充足的日照與視野;令人贊嘆的是,小白宮內門窗的位置均與迴廊拱圈相呼應,採光性及通風性良好,更方便由室內觀賞室外景色,可見設計者的巧思與才能。


淡水為台灣的古蹟之鎮,擁有許多十分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蹟建築,例如紅毛城淡水滬尾砲台馬偕墓園英國領事館淡水海關碼頭淡水禮拜堂淡水龍山寺等等,構成了淡水古蹟園區,讓民眾在都會發達的現代,依然能體會台灣所經歷的人文事蹟;此外,來到淡水不免俗的要去老街走走,品嚐淡水魚丸魚酥鐵蛋阿給等,淡水老街中正路兩旁林立著眾多魚丸、魚酥店,其中不乏歷史悠久的老店;而耐人尋味的鐵蛋則是反覆滷製,最後蛋白縮成薄薄的黑色韌皮,氣味香醇,是淡水老街最知名的小吃之一;阿給的作法是油炸豆腐皮中塞滿粉絲,在糊上魚漿,蒸過後澆上特製的辣椒醬,便成了這道淡水老街風味特殊的小吃,來到淡水可要一道一道的慢慢品嚐喔![6]


地址

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15號


景觀特色

為三級古蹟屬淡水古蹟園區的一部份,是清朝時期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是一棟殖民地式建築,並將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鄉村及印度熱帶建築的拱廊結合,建有11個半圓拱圈,其中在東、西、南三面還增加光照面積並通風良好。


建議停留時間

60分鐘


營業(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09:30至17:00;週六至週日09:30至18:00 。


休館時間

1.每月第一個星期一休館(如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休館日順延至星期二)。
2.農曆除夕、初一。
3.選舉日。
4.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
5.館方另行公告之必要時間。


小白宮(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洽詢電話 02-26282865


管理機關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洽詢電話:02-26212830


費用簡介

自2016年7月1日起,恢復門票收費,每位80元
※ 一張門票可暢遊紅毛城、小白宮(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滬尾礮臺


免票資格:適用設籍於新北市之市民、年滿65歲以上及未滿12歲兒童之國民、年滿55歲以上之原住民族國民、身心障礙者及其陪同者、就讀國內各級學校之在學學生、低收入戶、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之本人。(購票時請出示相關證件) ◎以上費用僅提供參考,請以現場公告為準,不另行通知!


停車場

1. 小白宮對面的淡水國中收費停車場。(僅假日開放,每小時20元。)
2. 紅毛城收費停車場,再沿紅毛城前上坡步行前往,經真理大學、淡江中學、淡水國中(正對面)後可到達。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捷運:搭乘至淡水站下車後,轉搭紅26或836遊園公車至「小白宮站」(或「紅毛城站」),依指標沿階梯上行前往。[7]



視頻

白色迷情的古蹟建築~淡水小白宮(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小白宮 --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