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副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副業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副業是指生產單位所從事的主要生產活動以外的生產事業。在我國農業生產部門中,是指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以外的其他生產事業。目前主要包括:(1) 採集野生植物,如採集野生藥材、野生油料、野生澱粉原料、野生纖維、野果、野菜及柴草等。(2) 捕獵野獸、野畜。(3) 農副產品加工和工業性作業以及手工業。如糧油加工、採礦、機械製造、磚瓦等建築材料的生產。(4) 手工業。如編織、手繡等。(5) 其他。如運輸、屠宰、理髮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副業 [1]

拼音 fù yè

解釋 主業以外的生產事業

廣義 與生計無關的財產收入來源

狹義 農業林牧漁以外的其他生產事業

概念

副業

by work/sideline

種植業

是在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農業生產事業。

林業

對森林的種植、養育、保護、採伐以及對林木產品的採集和加工。這樣的生產部門叫做林業。

畜牧業

在牧區,牧民靠放牲畜而取得產品;在農耕區,農民靠飼養牲畜來獲取產品,這樣的生產部門,都可統稱為畜牧業。

漁業

在水域中進行天然捕撈,或者人工養殖有價值的水生生物的生產部門,稱為漁業。

狹義上的副業

在中國農業中,副業有兩種含義:

①指傳統農業中,農戶從事農業主要生產以外的其他生產事業。在多數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業,以飼養豬、雞等畜禽,採集野生植物和從事家庭手工業等為副業。

②在農業內部的部門劃分中,把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以外的生產事業均劃為副業。

後一種含義的副業包括的內容有:

①採集野生植物,如採集野生藥材、野生油料、野生澱粉原料、野生纖維、野果、野菜和柴草等。

②捕獵野獸、野禽。

③依附於農業並具有工業性質的生產活動,如農副產品加工、手工業以及磚、瓦、灰、砂、石等建築材料生產。這部分工業性生產活動,按照中國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統計規定,包括生產大隊辦的工業、生產隊辦的工業和農民家庭經營的手工業(商品部分)。當時隊辦工業(含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兩級辦的工業)尚處於萌芽階段,規模小,生產項目少,因此被列入農業中的副業範圍之內。經過20年的發展,隊辦工業的規模迅速擴大,生產項目增多,其產值已占了副業產值的絕大比重。80年代初,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決定,今後不再把村辦工業(原大隊辦的工業)和村以下合作經濟組織辦工業(原生產隊辦的工業)列入農業中的副業之內,其產值也不計入農業總產值中而計入全國的工業總產值中。

中國有豐富的副業資源,農民充分利用剩餘勞動力、剩餘勞動時間和分散的資源、資金髮展副業,對於增加農民收入、滿足社會需要和推動農業生產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副業生產,特別是其中的採集和捕獵對自然資源的狀況影響較大。因此,發展副業時,注意保護自然資源和維護生態環境十分重要。

副業也指代人們除了做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進而參與其他工作,而其他的工作在此就稱為副業。

陝西副業民俗

一、養蠶

關中一帶,流傳着關於養蠶的許多諺語,例如:"養得一季蠶,可抵半年糧","種得一畝桑,可免一家荒","清明前餵蠶,四十五天賣大錢","小滿三日見新蠶","大麥發了黃,農家養蠶忙","春蠶宜火,秋蠶宜風","春蠶不吃小滿葉,夏蠶不吃小暑葉","寧叫蠶老葉不黃,不叫葉盡蠶不老","早趕晚趕,四十五天作繭"。

陝西省養蠶有許多禁忌,清代《豳風廣義》一書對此記述道:"蠶室一切禁忌開列於後:蠶屬氣化,香能散氣,臭能結氣,故蠶聞香氣則腐爛,聞臭氣則結縮。凡一切麝、檀、零陵等諸香,並一切蔥、韭、瑾、蒜、阿魏等臭物,並有臭氣之物,皆不可入蠶室。忌西南風;忌燈火紙燃於室內;忌吹滅油煙之氣;忌敲擊門窗、箔槌及有聲之物;忌夜間燈火射入蠶室窗孔;忌酒醋入室並帶入灑人;忌煎炒油肉;忌正熱忽着猛風寒冷;忌側近舂搗;忌蠶室內哭泣叫喚;忌穢語淫辭;忌正寒驟用大火;忌放刀於箔上;忌不潔淨人入蠶室;忌水潑火;忌燒皮毛諸骨臭物;忌當口迎風窗;忌一切腥臭之氣;忌燒石灰之氣;忌燒硫磺之氣;忌倉猝開門;忌高拋遠擲;忌濕水人桑葉;忌飼冷露濕葉及干葉;忌沙燠不除。以上諸忌,須宜慎之。否則蠶不安箔,多遊走而死。"

二、磨房

磨房,也寫作"磨坊",即磨麵粉的作坊。分畜力帶動的和水力帶動的兩種。磨是用圓石盤做成的,所以被民間視為"一盤龍",叫作"青龍爺"。舊時,每逢天旱,民間有向磨求雨的習俗。用畜力帶動的磨房,一般使用毛驢。牲畜工作期間,戴有眼罩,以免眩暈。水磨房中,供奉的神是太上老君、財神、河神。相傳太上老君的坐騎是青牛,所以忌諱手執鞭子的人入內,以免驚嚇青牛。另外,還忌諱孕婦、產婦進入磨房。三、釀酒舊時,酒除了燒房(酒坊)生產的以外,還有農家自釀的。富平縣的"石凍春"酒,就是其中一例。

三、石凍春,早在一千年前就享有盛譽,被人們公認為是我國主要佳釀之一。唐代李肇《國史補》寫道:"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唐朝鄭谷在《贈富平李宰》一詩中說:"易得連宵醉,千缸石凍春。"明清兩代,富平縣民間仍在大量釀造石凍春,作為待客佳品。入民國後還有人會釀。今天它已經絕跡了,但《辭源》仍專條記述此酒。

據該縣老人回憶,石凍春的釀造方法是:1、備料。主要用料有:蘆葦葉、竹葉、夏蓮嫩葉、蒲公英等。採料必須鮮而且嫩。2、作曲。到十冬臘月上凍之後,將備好的各種料煮熟晾冷之後,拌到小麥糝子裡。然後將糝子裝在石槽或木製模予中,再用石頭砸實。放在40℃左右的熱炕上,使其發酵變黑,就成了酒麴。3、釀造。以三斤麥子、一錢曲的比例搭配後,按照一般做酒的方法釀成酒,儲於缸內。在水中加入木瓜、山梔、棗仁、二花、杏仁、花椒後煮熟,攪進酒里。最後用泥將缸口封嚴。這樣凍上一冬後,到來年元旦(今春節)時啟開酒缸,就成了石凍春酒。

做石凍春酒有許多講究,例如,水必須清澈乾淨,這樣做出的酒味道醇正、清香。操作時忌有人亂說亂問,忌小孩跟隨。人們不准小孩喝石凍春酒,說是喝了會跌跤。當地有民諺說:"五個杏仁八顆椒,下到酒里娃不喝,神仙喝了跌幾跤"。

釀酒(漢代畫像石摹本)

四、熬鹽

熬鹽,曾經是富平、蒲城兩縣間垴泊灘一帶農民從事的副業。垴泊灘,古代叫鹽池澤,橫亘東西,周長20里。灘內地勢低洼,地面為鹽漬土,到處白茫茫一片,不適宜種植農作物,但可熬鹽。

舊時。附近的農民常進入灘內,搭起臨時居住的席棚,並建起灶,安上鹽鍋。這種鍋口徑三尺,深約六寸。灘內有因歷年取土而挖的許多坑,坑中積有雨水。鹽民們挖來土,撒進坑中,使鹽分溶進水中。等水中鹽分充足後,將水澄清,舀進鍋里,點燃炭火煎熬。水乾涸後,鹽便結晶在鍋底。這種鹽叫"灘鹽",也叫"鍋巴鹽"。由於價錢便宜,窮人喜歡食用。據說吃這種鹽可以不患癭病(大脖子病)。但由於清朝政府禁止販運私鹽,從山區來的鹽販便在渭南、臨潼、華州(今華縣)一帶等候,而不親自來垴泊灘取貨。鹽民們將產品裝進小車,在刀客掩護下,乘船運過渭河,帶入鹽販的住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