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熱帶氣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副熱帶氣旋 |
副熱帶氣旋是發生在副熱帶緯度(15~35°N)對流層中層(700~500百帕)的一種氣旋,故又稱之為中層氣旋。它不同於鋒面性質的溫帶氣旋,也不同於暖中心結構的熱帶氣旋。它具有冷中心性質。副熱帶氣旋是在低緯地區活動的冷性低壓系統, 它主要出現在冬末春初。
簡介
副熱帶氣旋是發生在副熱帶地區的一種氣旋。既非鋒面性質的溫帶氣旋,又不是暖中心性質的熱帶颱風,而是在對流層中最強大的冷中心性質的中層氣旋。其最突出點是:在距中心160千米融內,地面氣壓梯度微弱,風力很小,雨量不大。由此向外,風、雨增強,並變成具有颮線性質。在地面氣旋環流中心外邊風雨最強,常伴有一條以上的颮線,或出現較窄的南北向的強烈對流區,易產生雷暴雨。最初,副熱帶氣旋這一名詞是Simpson用來命名科納(Kona)風暴的,這種副熱帶氣旋最多是出現在冬半年1~3月的太平洋中部和大西洋中部。它的移動路徑很不規則,既可向西,又可向東,或多次打轉。它對夏威夷群島地區影響很大,那裡乾旱地區年雨量的一半以上,就來自2~3個這種冬季降水系統。夏威夷的漁民稱之為科納風暴。
評價
類似副熱帶氣旋的系統,在其他地區也曾見到。由上述來看,所謂副熱帶氣旋,情況還是比較複雜的。在副熱帶地區,由於中低緯度複雜的相互影響,出現某些與典型的中緯或低緯情形不同的,混雜着兩者特點的某些系統,是很自然的事。國外文獻上,還曾經提到過所謂「半熱帶氣旋」或「中性氣旋」,也是這麼一類,反映了中低緯度相互作用的系統。它們又具有不同於副熱帶氣旋的特點,如環流隨高度減弱,風力可達颱風強度等。從現象看來,它們也許有各種表現,但從根本上說,這類系統都具有兩種能量來源,即斜壓性能量的釋放和凝結潛熱釋放。在這類系統的整個生命史中,或者先後,或者同時從這兩種能源得到能量,這點看來是共同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