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力拔山兮氣蓋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力拔山兮氣蓋世 這句話出自項羽《垓下歌》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之前吟唱的一首詩,是足以驚神泣鬼的一首壯歌。抒發了項羽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垓下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千百年來,它曾經打動過無數讀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於此吧! 詩歌的第一句,就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國古代,「氣」即源於人的先天稟賦,又能賴於後天的培養;人的品德、能力、風度等等均取決於「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 [1]

創作背景

項羽是在秦末與叔父項梁一起舉兵反秦的。由於其輝煌的戰功、無雙的勇力、傑出的才能,實際上成為反秦群雄的領袖,在推翻暴秦的統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秦亡以後,長達五年的時間內項羽與劉邦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戰爭。但由於坑殺20萬秦國降卒,迸咸陽後又再燒殺搶掠,項羽早已失去民心,就只他分封諸侯的作法,就完全背離了黎民百姓渴望安定統一的願望。項羽終於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陷入劉邦的重重包圍之中,損兵折將,糧草吃盡,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在一個黑沉沉的夜裡,項羽忽然聽到從四面劉邦的軍營中傳來一陣陣楚國的歌聲,項羽大吃一驚,誤認為漢軍已經把楚國的全占領了,他慌張地從床上爬起來,飲酒消愁。項羽身邊有一個美人,名叫虞姬,十分寵愛,多年來一直跟隨左右,與他形影不離;還有一匹毛色青白相間的駿馬,項羽經常騎着它行軍打仗。項羽看着即將永別的美人,看着心愛的駿馬,忍不住唱出了這首慷慨悲壯的《垓下歌》。 作詩之後,項羽率部突圍,雖曾殺傷敵軍多人,終因兵力單薄,自刎於烏江(今安徽馬鞍山和縣東北)。

出處

這句話出自項羽《垓下歌》

垓下歌》原文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釋義

起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有氣壯山河勢吞萬里之氣象。作為反秦義軍的領袖,項羽可謂卓絕超群,氣蓋一世。《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在他的履歷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軍的神奇故事。此刻,面對四面楚歌的慘敗結局,面對愛妃虞姬,項羽感慨萬千。「力拔山兮氣蓋世」,既有對自己輝煌歲月的回首,也有對興亡盛衰的無盡感慨,對「時不再來」的無限懊悔。 「時不利兮騅不逝」。似乎一切儘是天意:時機於我不利,戰事於我不順,千里馬也跑不起來了。至此,一種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讓人倍感蒼涼。 另解:天時不利我,但烏騅卻不願離我而去。(後面虞姬也是,講述了「從一而終」這個做人的道理。 「騅不逝兮可奈何」,抒發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嘆。項羽並非單純軍事意義上的失敗者,他的失敗,更多的是政治謀略上的失敗。面對強勁而奸詐的對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計。死到臨頭,他總該明白了吧。此時,他多麼企盼有一次捲土重來,再顯英雄身手,再現「破釜沉舟」壯舉的轉機啊!可是,項羽明白,這種機會不會再有了,他註定敗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戰勝的對手之下。「可奈何」,正是這種悲劇心理與失望心態的流露。 「虞兮虞兮奈若何」。作為一位眾望所歸、叱咤風雲的義軍領袖,其強弩之末竟然不僅於戰無計,而且連自己的愛妃也保護不了,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當年,他從江東率四十萬大軍,所向無敵,威震天下;如今,兵敗如山倒,到最後只剩二十八騎相隨。面對失敗又「不肯過江東」的項羽當然只剩死路一條,面對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他的傲氣讓他不願承認失敗。 項羽雖然是一個失敗者,但我們不應以成敗論英雄。項羽的故事千古流傳,項羽的這首《垓下歌》也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兮類似於大家常說的的「啊!」、「呀!」的意思。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