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勸君莫做「興風人」

勸君莫做「興風人」,樹欲靜而風不止,在 以階級鬥爭為綱 的年代裡,是常被引用的一句話。風吹枝折干,有的連根拔起。

目錄

原文

「樹欲靜而風不止」,在 「以階級鬥爭為綱」 的年代裡,是常被引用的一句話。風吹枝折干,有的連根拔起。可憐的樹只有一點 「欲靜」 的善良願望,哪能擋得住風!

「風不止」 的標誌是,年年都搞政治運動,一個運動未完,另一個運動就接上,沒完沒了。七八年又來一次,那是大而言之的。

運動產生了兩種 「運動員」: 一種是每次運動都挨整,在劫難逃,無可奈何天! 一種是專整別人的,吃「運動飯」的。後一種人平時工作稀拉,運動一到,勁頭就來了。「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運動總把他往上推。這種人的影子現在仍時隱時現,不過有點躲躲閃閃罷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摒棄了 「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人們可以安心搞四化建設了。這是安定團結的前提,也是有個寬鬆的環境的前提。不過,「慣性的力量」 ,有時比人們想象的要厲害得多。運動沒有了,有人就想用颳風來代替。世間尚有頗愛颳風的人,他們 「聞風而動」慣了,對呼風喚雨有癖好。這種人姑名之曰 「興風人」。

上邊有個什麼精神,到了 「興風人」所在的地區、部門,很快就颳起一陣風。前一段糾正不正之風,中央的精神明明是一要堅決二要持久。可是到了他這裡,一陣風起,馬上發表格給每個人填,要大家交代各自的「不正之風」。不是以查大案要案為主,而是普遍撒網,捕風捉影找對象。和本人一核對就清楚的問題,偏要向上匯報;有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領導人,當即指示「先查一查吧」; 於是,「奉上級之命」,背着當事人內查外調;結果,或者誤傷好同志,或者不了了之。這是過去搞運動的一種習慣性做法。「興風人」很熟悉此道。

颳風之危害,不可小看。現在,運動沒有了,謝天謝地。但願也不要輕易颳風,更不要把風颳成變相的政治運動。前一段有些地區、部門就刮過一陣頗不小的風,似乎不正之風和改革劃等號,搞得一些勇於改革的同志抬不起頭來。其不良影響至今還在費力消除。

吃過運動苦頭的人,最怕「颳風」; 嘗過運動甜頭的人,最愛「興風」。錢塘江上的「弄潮兒」要有幾分真本領,而「興風人」則無需任何能耐,只要有個善於聞風的鼻子就夠了。

當今,風颳成「大氣候」不大可能了。但也不要讓風在一些地區、部門刮成「小氣候」。

(1986年7月19日《中國青年報》)

賞析

雜文《勸君莫做「興風人」》,是就糾正不正之風時的「颳風」現象而論及「興風人」的,作者敏銳地抓到了這個問題。文中有兩個很關鍵的詞: 「風」和「運動」,看似尋常,卻是凝聚着作者立意行文的一番苦心。

批評「興風人」,本可就風說風,為什麼還要屢屢提到「運動」呢?這是因為兩者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一方面,「風」刮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為「運動」;另一方面,搞慣了「運動」的人又容易刮「風」。作者十分清醒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從「運動」談出「風」的根源,由「運動」說明「風」的危害,借「運動」暴露「興風人」的可惡。讀者對歷次「運動」的記憶是深刻而沉重的,當文章喚起他們的這些記憶時,當他們明白了記憶中的事情與現實中的 「風」 的關係時,他們就會對「風」、對「興風人」 引起警惕,進而在行動上予以反對。這種寫法比就風說風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風」與「運動」,是兩個既有聯繫又不相同的概念(現象),作者在使用它們時很有分寸感。「 『風不止』 的標誌是,年年都搞政治運動」,這是說,運動本身就是一種「大氣候」的風; 「運動沒有了,有人就想用颳風來代替」 ,「這是過去搞運動的一種習慣性做法,『興風人』 很熟悉此道」 ,這是說,風和運動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但本質卻是一樣的; 「不要輕易颳風,更不要把風颳成變相的政治運動」,這是說,風還不是運動,風是運動的一種「小氣候」表現。對概念的準確把握和對事物間相互關係的準確把握,給讀者留下的認識便十分明晰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