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亞·馬爾科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加西亞·馬爾科斯 |
中 文 名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 外 文 名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別 名 :賈西亞·馬奎斯 國 籍 :哥倫比亞 出 生 地 :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阿拉卡塔卡[1] 出生時間 :1927年3月6日 逝世時間 :2014年4月17日 畢業院校 :波哥大大學肄業 代表作品 :《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 |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馬爾克斯18歲考入國立波哥大大學法學系,可是作家對法律毫無興趣。
- 後因時局動盪,馬爾克斯中途輟學,隨後進入《觀察家報》任記者,並逐漸走上文學創作道路。
-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馬爾克斯陸續發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說。其中有《枯枝敗葉》(1955)、《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1961)、《惡時辰》(1962)、《格蘭德大媽的葬禮》(1962)。1965年開始創作《百年孤獨》,1967年小說出版後被譽為傑作,短時間內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並飲譽全球,奠定了作家在文壇上的地位。隨後又創作了《家長的沒落》(1975)和《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1981)等小說。
- 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後,馬爾克斯潛心創作,不斷有新作推出,《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和《迷宮中的將軍》(1988)等都是影響比較大的作品。[2]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 加夫列爾·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他的童年時代在外祖父家度過。外祖父是個受人尊敬的退役軍官,曾當過上校,性格倔強,為人善良,思想激進。外祖母博古通今,有一肚子的神話傳說和鬼怪故事。馬爾克斯7歲開始讀《一千零一夜》,又從外祖母那裡接受了民間文學和文化的薰陶。在童年的馬爾克斯的心靈世界裡,他的故鄉是人鬼交混,充滿着幽靈的奇異世界,以後,這就成了他創作的重要源泉。
- 1940年,馬爾克斯遷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開始文學創作,在大學期間,馬爾克斯如饑似渴地閱讀西班牙黃金時代的詩歌,這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
- 1948年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不久那家報紙被哥倫比亞政府查封,於是他被困在歐洲。同年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枯枝敗葉》。1958年,馬爾克斯與他相愛已久的戀人梅爾塞德結婚,1959年,馬爾克斯為古巴通訊社「拉丁社」在波哥大、古巴和紐約工作。 [4].1959年應邀參加古巴革命勝利慶典並在切·格瓦拉領導的拉丁通信社工作。
輝煌時期
- 1961年到1967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妻子梅爾塞德斯、兩個兒子羅德里戈和貢澤洛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在那裡他擔任記者、公關代理人,從事電影腳本寫作,並繼續創作小說。1967年《百年孤獨》出版後,立即被評論家譽為一部傑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並為他贏得各類獎金,並使馬爾克斯可以全身心投入寫作。1972年,他的又一部非凡的短篇小說集《一個難以置信的悲慘故事——純真的埃倫蒂拉和殘忍的祖母》出版。1975年,他又發表了《家長的沒落》,這是一部關於一個獨裁者的長篇小說,馬爾克斯花了很長時間才寫完它。同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5年。
- 1975年以後,馬爾克斯大部分時間住在墨西哥城,儘管他們一家在巴黎和波哥大也有寓所。他涉足新聞行業的許多方面,並發表了許多公開的政治宣言。他是一個地道的左派,並與古巴的菲德爾·卡斯特羅有很好的私交;但他經常提醒採訪者,他從來不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堅認,拉丁美洲人應該有尋找解決自己問題的方式的自由。 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同年,哥倫比亞發生地震,他回到祖國。1985年,《霍亂時期的愛情》發表,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稱為「一個老式的幸福的愛情故事」。1986年,他的報告文學《里丁智利歷險記》第一版被智利政府在聖地亞哥公開銷毀,不過這一事件保證了它後來幾版的暢銷。小說描述一個流亡國外的著名電影導演,秘密地回到他的祖國智利,拍攝一部皮諾切特政府統治下的人民的生活紀錄片的經歷。 [4]
晚年經歷
- 1990年,馬爾克斯與代理人卡門到訪京滬,隨處可見的盜版書惹惱了馬爾克斯。此行後馬爾克斯撂下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授權中國出版自己的作品,包括《百年孤獨》。 1999年得淋巴癌,此後文學產量遽減,2006年1月宣布封筆。馬爾克斯家族有老年痴呆遺傳史,馬爾克斯在患淋巴癌後為了抗癌接受了化療,導致大量腦部神經元缺失,這加速了他罹患老年痴呆症。據悉,今後可能無法再從事創作活動。在2008年。卡門等人來到中國,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考察、評估。終於,2010年,中國得到了《百年孤獨》的出版授權。之後,《我不是來演講》、《霍亂時期的愛情》等多部馬爾克斯作品在中國陸續出版。
- 2014年4月18日,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歲。
- 2020年8月15日,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遺孀梅塞德斯·芭莎於周六在墨西哥城去世,享年87歲。[5]
人物思想
- 馬爾克斯與其說是一位因孤獨而出名的作家,莫如說他是因譴責孤獨而出名的。馬爾克斯在努力地提醒人類,孤獨是一種異乎尋常的現實,一種每一分鐘都發生在世界範圍內的實驗。「這一現實不是寫在紙上的,而是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它每時每刻都決定着我們每天發生的不可勝數的死亡。這個非凡的現實中的一切人,無論詩人、乞丐、音樂家、戰士,還是心術不正的人,都必須儘量地求助於想像。因為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缺乏為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可信而必須的常規財富。朋友們,我就是我們的孤獨之癥結所在。」無知會造成孤獨,自私會造成孤獨,競爭與比較同樣會造成孤獨,而貧窮更是一種孤獨,是孤獨中最刻骨銘心的一種——甚至可能使一個落後的民族沉淪或枯萎。孤獨是文明真正的敵人,不管它是來自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但孤獨究竟為何物,僅靠馬爾克斯一人,無法解釋清楚。馬爾克斯的意義在於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這個問題,關注自身的命運以及別人(哪怕發生在另一個國度、地區或另一半地球)的命運:「如果不具體地採取合法的行動支持那些幻想在世界的分配中享有自己的生活的人民,僅僅同情我們的夢想不會使我們對孤獨的感覺有所減少。」馬爾克斯所謂的孤獨,主要是建立在貧窮的基礎上的。其實,物質上有限的孤獨,導致的是精神上無限的孤獨——孤獨這個概念比馬爾克斯所理解的還要廣大。不管怎麼說,人類雖然還無法詳盡地解釋孤獨,但畢竟開始嘗試着解剖孤獨——逐漸意識到孤獨的存在及其危害,在這樣的努力中。孤獨會變得渺小的,至少不再那麼可怕。[6]
人物影響
-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巨作《百年孤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自1967年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影響之大,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3]
- 馬爾克斯不僅因其豐富的文學創作在世界文壇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還以其深刻獨到的文學創作觀和美學追求著稱於世。馬爾克斯的創作立足於拉美大地,懷着深厚的民族感情,表現人民的生活和鬥爭,鞭撻各種各樣的邪惡勢力,同情弱小,反對強暴,表達人民對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的渴望,揭示重要的社會問題,暴露形形色色的社會流弊等等,從不同的側面反映拉丁美洲的歷史和現實,展示當代拉美的社會面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被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
人物評價
「他的小說以豐富的想象編織了一個現實與幻想交相輝映的世界,反映了一個大陸的生命與矛盾。」(瑞典文學院評) [7] 「其作品有着永恆的魅力」。(《時代》周刊,1982年11月1日評)[8] 「他是個強有力的作家,有着豐富的想象。馬爾克斯善於將個人生活與歷史危機聯繫在一起。從他的作品中,你得不到關於拉丁美洲問題理論上的系統闡述,但當它們以活生生的形象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會看到它們。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繼承了歐洲政治小說的偉大傳統,其結果是歷史劇與個人戲劇合二為一。」(評論家歐文·肖評)[8]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豆瓣.2019-10-08
- ↑ 馬爾克斯辭世哥倫比亞默哀三天 奧巴馬克林頓緬懷.中新網.2019-02-17
- ↑ 3.0 3.1 3.2 張繪.馬爾克斯的文學觀與文本特徵 雲南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
- ↑ 4.0 4.1 加西亞·馬爾克斯小傳 .鳳凰網.2014-03-01
- ↑ 《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遺孀去世,享年87歲.百家號[引用日期2020-08-18
- ↑ 洪燭.馬爾克斯的孤獨.雲南昆明: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
- ↑ 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中國知網.2014-02-28
- ↑ 8.0 8.1 加西亞·馬爾克斯小傳 .鳳凰網.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