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動(拼音:dòng)是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於秦漢篆書。動的本義是行動、為實現一定意圖而活動。引申為凡動之稱,如移動、振動、運動、發動、感動等。作副詞用,指往往、常常。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動

拼音; dòng

注音; ㄉㄨㄥˋ

平水韻; 去聲一送;上聲一董

統一碼; 52A8

五筆; FCLN(86):FCET(98)

部首; 力

總筆畫; 2+4

繁體; 動

異體; 勭、㣫、働*、ਔ�

倉頡碼; MIKS

鄭碼; BDZY

字級; 一級(0353)

四角碼; 14727

筆順; 一一㇜丶㇆ノ

字源解說

甲骨文和金文還沒發現"動"字。西周時期以"童"為之(毛公鼎),楚帛書"毋童群民","童"讀為"動",與毛公鼎同。"童"本意為奴僕,以"童"作"動"大概是因為僮僕是要整天奔波勞碌為主人服役,無時不在動中。後分四路發展:一路加意符"辵(chuò)",以"童"為聲,如字形6,或以"重"為聲,如字形7。從辵者表示動作之進行,與動義亦切合,與從力無別。一路加"攵",以"重"為聲,如字形5,或以"童"為聲,如字形11。從攵與從力相通。一路加"力"為意符,以"童"為聲,如字形4、10。一路也加"力"為意符,以"重"為聲,如字形3、8、9。最後一系發展成為現代漢字。簡化字作"動",左邊的"雲"只是一個記號,用於代替聲符"重"。

動的異體字"働"是日本造的漢字,用於"勞働者""勞働同盟"等詞語中,後傳入中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把"働"作為"動"的異體字。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三】【力部】徒總切(dòng)

作也。從力重聲。

蔝,古文動從辵。

說文解字注; 作也。

注:作者,起也。

從力,重聲。

注:徒緫切。九部。

廣韻; 徒揔切,上董定 ‖重聲東部

躁也。出也。作也。搖也。徒揔切。九。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字部】動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9

古文:㣫、蔝

《唐韻》《正韻》徒摠切。《集韻》《韻會》杜孔切,並同上聲。《說文》:作也。《增韻》:動,靜之對。《易·坤卦》: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書·說命》: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又《廣韻》:出也。《禮·月令》:仲春,蟄蟲咸動。

又搖也。庾信《夢入內堂》詩:日光釵焰動,窗影鏡花搖。

又《韻會》《正韻》並徒弄切,同去聲。《易·繫辭》: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韻會》:凡物自動,則上聲。彼不動而我動之,則去聲。

又《集韻》覩孔切,音董。振動,拜也,以兩手相擊而拜。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蓋古之遺法。[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❶"雲""力"寬窄相當,頂部"雲"低,底部"力"低。

❷"雲",上橫短下橫長,右端都抵豎中線;"厶",㇜從橫中線起筆,點筆收在豎中線。

❸"力",㇆從豎中線起筆,與"雲"第二橫持平,豎鈎段左斜,末筆撇起筆高收筆低,伸向"雲"下。[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