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動態企業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動態企業理論是一個名詞術語。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2]、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名詞解釋

動態企業理論已成為當今經濟學與管理學界最前沿的研究領域。動態企業理論的興起,有其理論淵源和現實基礎,同時也直接和主流經濟學及現代企業契約理論的缺陷有關,這些缺陷削弱了新古典理論及現代企業契約理論對現實世界的解釋能力。新古典理論在「需求—供給」框架下採用均衡分析方法,局限於靜態分析;現代企業理論的契約學派沒有完全跳出均衡分析範式的窠臼,儘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新古典理論的靜態缺限,但至多只能說是比較靜態的企業理論。

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嚴格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不存在進入壁壘,企業都是價格接受者;在長期均衡中,市場是出清和充分有效率的;企業的行為是完全理性的,信息充分,因而有一個完全確定的對未來的預期。這樣,企業被抽象成了一個「黑箱」,是一個將生產要素投入轉化為一定的產出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專業化生產組織,企業成長的動力和原因就在於對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追求.企業的成長取決於外生變量,即給定的技術、成本結構和市場條件。企業在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市場價格)的狀態下運行能達到帕累托最優效果。顯然,新古典企業理論抓住了企業的一個重要特徵,即企業具有生產功能,但只是簡單地將企業視作一個生產函數,未能認識到企業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以及企業內部或企業與外部的聯繫問題。新古典企業理論把企業看作是同質的,決定企業的活動邊界和生產率的變量是外生的,嚴格的「供給—需求」分析框架是靜態的,這樣企業自身的能力問題被完全忽視了,「這個貌似無所不能的企業卻是徹底被動的」。

始於科斯(Coase)的現代企業契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新古典經濟理論的企業「黑箱」.科斯認為由於市場交易存在諸如簽約、監督相關的交易費用,這樣,就有必要形成一個替代性的組織——企業,並允許由企業家權威來支配資源,從而達到節約上述利用市場機制所產生的交易費用的目的,因此,企業組織是市場機制的替代物。市場交易費用與組織協調管理費用相等的均衡水平確定了組織的邊界,企業成長的動力就在於節約市場交易費用。按照科斯的邏輯,市場發達程度越高,則企業成長的動力越低.這與現實明顯不符,因為現實中通常是市場發達程度與企業成長呈正相關關係。節約交易費用雖然是企業存在的必要條件,但科斯把這一必要條件當成了充分條件,注意了企業的交易性,忽略了企業的生產性,遭到了很多學者的批評。

科斯之後,威廉姆森、克萊因、格羅茨曼和哈特(Grossman & Hart)等試圖從不同側面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交易成本理論。威廉姆森(Williamson)從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效率三個維度定義了交易費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企業邊界確定的原則,認為企業是一種連續生產過程的縱向一體化的實體。克萊因(Klein)等人則從契約的不完全和資產專用性出發對「要挾」理論和契約自我履行機製作了進一步分析。格羅茨曼和哈特通過強調資產所有權的重要性,進一步揭示了企業縱向一體化對節約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

現代企業契約理論雖然對新古典理論提出了挑戰,但我們認為它並沒有步出新古典理論均衡分析範式的窠臼。科斯的中心論點——在存在交易費用條件下,企業產生於對價格機制的邊際替換——仍然是以市場均衡論為基礎的。而無論是威廉姆森的交易費用經濟學,還是克萊因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以及格羅茨曼和哈特的資產所有權理論,實際上都不過是在市場均衡範式中做一些局部修正。這樣的企業只是在不確定性條件下的同質企業,企業的成長力量是外生的。路風指出:「在這些理論背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典型的新古典理論信條:市場是第一位的,而企業是第二位的。」據此,我們把現代主流企業理論——企業契約理論歸之為靜態理論,充其量算是比較靜態理論,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

動態企業理論的形成克服了新古典理論的靜態分析範式的缺陷,揚棄了現代企業契約理論的比較靜態分析範式,開創了對企業進行動態分析的先河。動態企業理論源於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創新理論,以潘羅斯(Penrose)的《企業成長理論》為形成標誌。潘羅斯繼承了熊彼特的創新思想,寫出了動態企業理論的「開山之作」。尼爾森和溫特(Nelson and Winter)的經濟演化理論則為動態企業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企業制度變遷學派從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層面探討企業的演化成長,核心能力與動態能力理論則揭示了企業演化成長的內在動力,網絡組織理論揭示了企業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所有這些理論成果,把動態企業理論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