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篇:肉食性動物(棕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動物篇:肉食性動物(棕熊)
目錄
棕熊
棕熊(學名:Ursus arctos):是哺乳綱、熊科的動物。亦稱灰熊。是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體長1.5-2.8米,肩高0.9-1.5米,雄性體量135-545千克,雌性體重80-250千克。頭大而圓,體形健碩,肩背隆起。被毛粗密,冬季可達10厘米;顏色各異,如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長能到15厘米。由於爪尖不能像貓科動物那樣收回到爪鞘里,這些爪尖相對比較粗鈍。前臂在揮擊的時候力量強大,「粗鈍」的爪子可以造成極大破壞。
主要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多在白天活動,行走緩慢,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平時單獨行動。食性較雜,植物包括各種根莖、塊莖、草料、穀物及果實等,喜吃蜜,動物包括螞蟻、蟻卵、昆蟲、嚙齒類、有蹄類、魚和腐肉等。冬眠,在冬眠時體溫、心跳和排毒系統都會停止運作,以減少熱量及鈣質的流失,防止失溫及骨質疏鬆。奔跑時速度可達56公里/時。冬眠期間產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帶小熊在林中玩耍。分布於歐亞大陸,以及北美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棕熊
- 外 文 名:Brown Bear
- 別 名:灰熊
- 拉丁學名:Ursus arctos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 :哺乳綱
- 亞 綱:真獸亞綱
- 目 :食肉目
- 科 :熊科
- 屬 :熊屬
- 種 :棕熊
- 亞 種:17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物種學史
起源
棕熊被認為是從亞洲的「伊特魯尼亞古熊」(Ursus etruscus)進化而來的。根據庫爾滕(Kurten,1976)的說法,棕熊被稱為「顯然源自約80萬年前的亞洲的「薩維尼熊」(Ursus savini);它們蔓延到歐洲,延伸到新大陸。」 遺傳分析表明,棕熊血統從大約1.2-140萬年前與洞熊物種複合體分離開來,但是並沒有弄清薩維尼熊在滅絕之前是否仍然作為棕熊的副物種。明確鑑定為該物種的最古老化石出現在中國大約50萬年前。棕熊大約在25萬年前進入歐洲,不久後進入北非。在更新世時期的棕熊遺骸在不列顛群島很常見,據認為它們可能勝過了洞熊(Ursus spelaeus)。該物種在100,000年前進入了阿拉斯加,儘管直到13,000年前它們才向南移動。據推測,直到更大的巨型短面熊(Arctodus simus)滅絕之前,棕熊無法向南遷移。
幾位古生物學家認為,可能會出現兩種單獨的棕熊遷徙的可能性:內陸棕熊(也稱為北美灰熊)起源於從西伯利亞北部遷至阿拉斯加中部和整個非洲大陸的窄頭熊(narrow-skulled bears),而科迪亞克熊則起源於來自堪察加半島的寬頭熊(broad-skulled bears),該熊占居了阿拉斯加半島。在安大略省、俄亥俄州,肯塔基州和拉布拉多省發現的棕熊化石表明,該物種發生在比歷史記錄所示更遠的東方。在北美,人們普遍認識到灰熊(Ursus arctos horribilis)的兩個亞種:沿海棕熊和內陸灰熊。這兩種類型廣泛定義了所有棕熊亞種的大小範圍。 [1]
命名
棕熊有時被稱為「布倫熊」(bruin),來自中古英語。該名稱起源於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 Caxton)的寓言《狐狸雷納德的歷史》(History of Reynard the Fox),源自荷蘭中部的「bruun」或「bruyn」,意為棕色(顏色)。在19世紀中葉,棕熊被稱為「老以法蓮」(Old Ephraim),有時又被稱為「莫卡辛喬」(Moccasin Joe)。
棕熊的科學名稱「Ursus arctos」源自拉丁語「ursus」(意為「熊」),也來自希臘語「bearρκτοςarktos」。
形態特徵
棕熊是陸地上食肉目體形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體長1-2.8米,尾長6.5-2.1厘米,肩高0.9-1.5米;體重80-600千克不等,雄性體重135-600千克,雌性體重160-500千克。雄性棕熊的體積是雌性的1.5-2倍。最重的科迪亞克棕熊可達800千克,直立時高可達2.5米。最輕敘利亞棕熊的只有90千克。平均而言,成年雄性比雌性大8-10%。阿拉斯加南部沿海及附近島嶼上的棕熊是各亞種中最大的熊類,雄性平均體重389千克,雌性平均體重207千克,儘管有些雄性體重達780千克。犬牙之間的距離是6-8厘米。北部和東部的亞種體型大小迅速下降,加拿大育空地區西南部的個體平均體重僅為140千克。
棕熊的亞種在形狀,大小和顏色上差異很大。被毛粗密,冬季可達10厘米。通常為深棕色,但從乳白色到幾乎黑色不等,也有金色、棕色、黑色和棕黑等。在美洲落基山脈的物種,肩膀和背部長着一些長毛髮,因為它們顏色偏淺,毛髮的末梢為銀灰色(從「grizzled」一詞而來,意思是「帶灰色的」),因此此處的棕熊也被稱為「灰熊 (grizzly)」。棕熊強壯的腳掌上的毛皮顏色根據其分布區域的不同而變化,從近乎全黑到巧克力棕色和灰色,再到紅色和淡棕色不等。
棕熊體形健碩,肩背和後頸部肌肉隆起。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們的前臂十分有力,前爪的爪尖最長能到15厘米。由於爪尖不能像貓科動物那樣收回到爪鞘里,這些爪尖相對比較粗鈍。前臂在揮擊的時候力量強大,「粗鈍」的爪子可以造成極大破壞。棕熊的爪子雖長,卻並不擅長爬樹,和碩大的頭顱比起來,它們的耳朵顯得頗小,當它們換上厚厚的長毛冬裝,那對小耳朵只能若隱若現。棕熊的吻部比較寬,有42顆牙齒,其中包括兩顆大犬齒。和其他熊科動物一樣,它們也是跎型動物,並長有一條短尾巴。
生活習性
行為
棕熊主要在白天活動,一般在晨昏時分外出活動覓食,有些個體可能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都很活躍。性情孤獨,除了繁殖期和撫幼期外,都是單獨活動。在森林中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領域,常常在樹幹上留下用嘴咬的痕跡,站起身來用爪子在樹幹上抓撓而留下的痕跡和在樹上用身體擦噌而留下的痕跡等,作為各自領域邊界的標誌,以免互相侵犯。棕熊的窩通常建在隱蔽得比較好的山坡上,或是大石頭底下,大樹的樹根間,它們有時會自己動手挖個窪地做窩,然後搜羅一些乾草之類的東西鋪進窩裡,這樣一個窩有時會用好幾年。棕熊善於游泳和在湍急的河水中捕魚,也能爬樹和直立行走,但動作不夠靈活,平時行走很緩慢,這是走路的時候總是同一側的前後兩腿一起並進的緣故,但奔跑時的速度也相當快,有時可以輕而易舉地追趕上獵物。
棕熊非常結實,並且有良好的耐力。它們可以一口氣殺死一頭牛,趕走一匹馬,勝過奧林匹克運動員,並把一隻死去的麋鹿拖上山。棕熊嗅覺極佳,是獵犬的7倍,同時在捕魚時能夠看清水中的魚類。棕熊是相當好鬥的動物,特別是在保護領地和食物的時候。為了保護食物,它們會趕走狼群和山獅,也會打跑侵入它們領地的其他熊。不過多數的打鬥仍然集中在交配季節。母棕熊為了撫育幼崽,通常每隔3-5年才會交配一次,為了讓母熊們儘早進入交配階段,公熊們會找機會殺死這些母熊的幼崽,儘管勇敢的母熊們在遭遇這些身型大它1.5倍甚至兩倍的傢伙的時候奮力搏鬥,但仍有45%的幼崽被公熊們殺死。
季節的變化會帶來食物種類和資源的變化,例如鮭魚產卵和漿果高產的豐收時節,這時棕熊會暫時步行數百公里,遷移到食物最豐富的地方。此時棕熊們大群地聚集在一起,級別最高的是那些體型龐大的大公熊,它們會站居最有利的地形,而級別最低,威脅性最小的則是那些剛剛獨立不久的青年棕熊。帶着孩子的單身母熊雖位列第二,但卻是相當具有危險性的,出於對幼子的愛護,這些母熊們十分好鬥。
食物
棕熊是雜食性動物。它們的食譜會隨棲息地區不同和季節的不同發生變化。一般來說,植物性食物占了60%以上,這其中包括各種植物根莖、塊莖、草料、苔蘚、穀物及各種果實等等。其餘則為動物性食物,例如昆蟲、嚙齒類動物、有蹄類動物(例如麋鹿、馴鹿、駝鹿、野牛等等)、野豬、魚類和腐肉等等。在夏季和初秋期間,大量食用水果、堅果、漿果、鱗莖和塊莖。它們一年四季都在消耗昆蟲、真菌和根,並從洞穴中挖出老鼠、地松鼠、土撥鼠和其他哺乳動物。蝶蛾幼蟲被證明是秋季棕熊增加脂肪時特別重要的蛋白質和脂肪來源。在加拿大落基山脈和其他北美地區,灰熊(該地區棕熊的亞種)是肉食性的,獵食駝鹿、麋鹿、綿羊和山羊,有時會捕食黑熊,並對腐肉有特別的偏好。在阿拉斯加,已經觀察到棕熊吃腐肉,並偶爾捕獲幼小的北美馴鹿和駝鹿。居住在海岸線周圍的棕熊每年在鮭魚產卵的季節會捕食鮭魚。阿拉斯加的棕熊特別喜歡吃遷徙的鮭魚。
感官
棕熊主要通過氣味和聲音進行交流。覓食時有時會發出「making」哼吟的聲音。它們在樹木和其他地標上刮擦,用自身的氣味以傳達領地邊界和生殖狀況。棕熊具有極佳的嗅覺,能夠聞見超過3公里的腐爛的屍體的氣味,聽力和人類差不多,但視力相對較差。
天敵
由於棕熊的體型和對威脅的攻擊性,一般不被捕食。但在歷史中,人類一直是迫害棕熊的天敵。棕熊的某些幼崽可能會受到其他棕熊、美洲獅或灰狼的襲擊,儘管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領地
居住在內陸的棕熊領地很大,公熊的領地將近700-1000平方公里,成年母熊100-450平方公里。生活在島嶼海邊的棕熊領地則要小很多,公熊通常只有133-219平方公里,母熊則是28-92平方公里。棕熊們領地相交的情況較為常見,公熊的領地有時也會和幾隻母熊的領地相交錯。儘管棕熊通常是單獨行動,但領地範圍廣泛重疊,沒有任何領地防禦的證據。 [8] 領地範圍可高達2600平方公里,但平均介於73-414平方公里之間,公熊範圍比母熊領地範圍大將近7倍。 家庭領地範圍廣泛重疊。
世界上最大的棕熊記錄,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棕熊你肯定沒見過
說到棕熊,就不得不提科迪亞克島棕熊,它是所有棕熊中體型最大的熊,它們體長可達2-2.8米,體重通常在650千克之間,它們的平均體重比北極熊還重,和其它棕熊相比,科迪亞克島棕熊有着更加龐大的身軀,強健而有力的前掌能對獵物造成致命的威脅,雖然它們看起來顯得非常笨重,但是奔跑起來的速度可是一點都不慢。科迪亞克島棕熊沒有很好的視力,但是嗅覺和聽覺卻異常靈敏,作為雜食性動物,它能通過良好的視力捕捉水中的游魚,它的前爪能夠長到15公分,但不能像貓科動物那樣收縮自如,由於它們生活的環境中沒有什麼天敵,所以天然的環境為它提供了足夠的食物,也導致它們的體型特別碩大,不過由於環境的寒冷,它們的皮毛更加厚實,除了適應複雜的惡劣天氣外,還能起到防禦作用。
一隻成年的科迪亞克大公熊站立起來能達到3米多高,重達800千克的科迪亞克島棕熊並不罕見,平時除了覓食之外,它們更加喜歡慢步前行,這也是為了減少能量的消耗,通常情況下它都們都是獨來獨往,只有到了繁殖季節才會聚在一起,它們喜歡在開闊地帶活動,高山草地、海岸線附近都能見到它的足跡,一般在黃昏的時候它們活動更加頻繁,白天則喜歡在固定的區域休息。由於生活在北極附近,異常寒冷的天氣使它們需要不斷補充能力來冬眠,所以它們幾乎生命中的一半時間幾乎都在睡夢中度過,吃飽了就開始打盹,是科迪亞克島棕熊最常見的生活方式,在夏秋時節儲備好足夠的脂肪後,它們身體表面能夠長出10公分左右的毛髮,在冬季來臨之前會尋找樹洞或者經常不見陽光的地方準備休眠。 [2] 從性格方面來講,科迪亞克島棕熊是非常好鬥的動物,無論是在食物爭奪上還是領地爭奪上都非常暴躁,各種入侵它領地的食肉動物都會被它驅趕,狼、山獅、其它熊類都會成為它的攻擊目標,特別在交配時節,公熊一般會尋找機會殺死母熊的孩子,以儘早進入交配階段,這也是它們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和獅子有着相似之處。隨着季節變化會帶來更多的食物資源,這個時候科迪亞克島棕熊會遷徙到更遠的地方進行捕食,特別是鮭魚產卵時節,它們會聚在一起狩獵,越是等級高的科迪亞克島棕熊則會選擇最有利捕食的位置,而其它小一點的熊則只能在附近尋找機會,群體之間的戰鬥也不是沒有,特別是帶有幼崽的母熊攻擊力非常強,任何向它靠近的其它熊類都會成為攻擊目標。作為雜食性動物的科迪亞克島棕熊並不會經常開葷,植物在它日常食用中占了60%-90%,不過在飢餓的時候甚至會殺美洲黑熊充飢,而且它們也吃腐肉,生活在海岸線附近的熊還能吃一些漂上岸的死鯨屍體,可以說它們的生活方式和其它動物都不一樣。由於體型大,需求的食物也是比較多的,特別是高能量的食物一般都來自肉食,所以它們幾乎不挑食。
在現存的熊類中,世界上最大的棕熊記錄是1134千克,也是一頭科迪亞克棕熊,站立起來能達到3米的高度,就算是北極熊也很難達到這個重量,作為力量型猛獸,無論是科迪亞克島棕熊還是其它熊類都是陸地上的大型掠食者,和貓科動物,犬科動物屬於最頂尖的存在,大自然的生存技能賦予力量就不會賦予你速度,賦予了速度就不會賦予你力量,這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根本。一說到棕熊,可能很多小夥伴都會拿它和東北虎做比較,一種是現今最大的貓科動物,一種是最大的熊科食肉動物,一種屬于敏捷型,一種屬於力量型是很難比較的,雖然有棕熊殺死東北虎的例子,但是東北虎殺死棕熊的例子也不少,不過幾乎都是一些幼崽或者母性熊和虎,成年的東北虎和成年的棕熊戰鬥場景還是比較少見的,如果不是食物嚴重缺乏誰都不願攻擊誰。
动物篇:肉食性动物(棕熊)的相关视频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