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氏豬籠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勞氏豬籠草Nepenthes lowii,以勞氏(Hugh Low)的名字命名,是婆羅洲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由勞氏(Hugh Low)在基納巴盧山(Mount Kinabalu)首次發現。它以極少唇和中部極具收縮的上位籠和蓋下多毛的外翻蓋子而聞名。勞氏豬籠草,是知名的豬籠草品種,籠子非常的怪異,巨大的籠口卻有一個特細的腰身,壁厚如革,籠蓋內側的蜜腺會分泌大量的白色蜜漿,並長有許多刺毛。生長極其緩慢,並需要較大的溫差。[1]
形態特徵
莖與葉
勞氏豬籠草是一種藤本植物。莖可長達10m,直徑寬達20mm。莖呈圓柱形,節間距可達8cm。 勞氏豬籠草具有革質的葉片。葉片是由原來的葉柄(petiole)變化而來的。葉片成披針形至長橢圓形,可長達30cm,寬至9cm。葉片末端為圓形,而基部極劇縮小至莖。葉片可長達14cm。葉片如劍鞘般包住莖周長的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各有3~4條縱脈從中脈兩邊分出。羽狀脈在葉片上不是很明顯。籠蔓可長達20cm,通常不會捲曲。
花序與被毛
勞氏豬籠草具有總狀花序。花梗可長達20cm,花軸可長達25cm。每一個長達20mm的小花梗上有兩朵花。萼片為長方形,有5mm長。勞氏豬籠草的花序,幼芽和葉片的邊緣有棕色的被毛,其餘部分無毛。
生態習性
勞氏豬籠草一般生長在土地貧瘠的山頂並常常附着在其他東西上面。它通常生活在長滿水苔的森林裡或是矮小的脊頂溝的植被中。常常長在以砂岩,花崗岩,石灰岩或是泥炭為底的厚厚一層水苔中。
勞氏豬籠草分散的分別在基納巴盧山海拔1970~2270m的頂峰山徑中。具體來說,它的分布從山的東脊開始,經過馬西勞東河(Mesilau East River),一直至Kambarangoh的低地地區。從前很多勞氏豬籠草生長在基納巴盧山的頂峰山徑中,由於1997年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森林大火還有登山者的破壞,現在已經很難在基納巴盧山上找到它了。
在特魯斯馬迪山(Mount Trus Madi)上有一種比基納巴盧山產的籠子更大的勞氏豬籠草個體。在穆魯達山(Mount Murud),勞氏豬籠草生長與海拔1860m以上的地區。由於惡劣的氣候條件,山頂的植物一般都長得很矮小。在姆魯山(Mount Mulu)隨處可見勞氏豬籠草。姆魯山上的植被都很矮小,很少有超過1m的。主要由杜鵑(特別是Rhododendron ericoides)組成。[2]
分布區域
勞氏豬籠草分布於婆羅洲的各個山頂上。在沙巴(Sabah),勞氏豬籠草生長在基納巴盧山(Mount Kinabalu),坦布幼崑山(Mount Tambuyukon),門塔波山(Mount Mentapok),莫庫伯山(Mount Monkobo)和特魯斯馬迪山(Mount Trus Madi)。在沙撈越(Sarawak)北部,生長在布利山(Mount Buli),姆魯山(Mount Mulu),穆魯達山(Mount Murud),巴杜拉威山(Bukit Batu Lawi),管山(the Hose Mountains),塔瑪阿布山山脈(the Tama Abu Range)和巴里奧(Bario)。勞氏豬籠草也在文萊的山頂發現勞氏豬籠草的身影,如在巴貢山(Bukit Pagon)海拔1650~2600m的山頂。
文化背景
相比其他豬籠草而言, 勞氏豬籠草很少捕食昆蟲。初步研究表明,勞氏豬籠草可能已經從單純的(或者主要)捕食昆蟲,變成收集取食其糖蜜的樹鼩(tree shrews)和鳥類的糞便。
勞氏豬籠草的上位籠很獨特,它有一個外翻的蓋子,並在蓋子下表面有茂密的長毛。在這些長毛上還有大量白色物質,而白色物質的成分一直被學者爭論不休。而在20世紀60年代,J·哈里森(J. Harrison)認為這些白色物質是蝸牛卵。E·J·H· 科納( E. J. H. Corner)組織了1961~1964年在基納巴盧山(Mount Kinabalu)的考察,他寫下以下的話:「……一聲鳴響,樹鼩在勞氏豬籠草上串上串下,時不時撞到那些枯死的籠子。新加坡已故的J·哈里森(J. Harrison)教授認為蓋下的長毛里的東西是蝸牛卵,這吸引了樹鼩來覓食。」
但是彼得·達馬托(Peter D'Amato)和克利夫·多德(Cliff Dodd)研究發現,這些白色的物質是植物自身產生的。這種物質有甜味和略微的臭味。目前不清楚為什麼勞氏豬籠草的下位籠也會產生這的白色分泌物。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 Clarke)認為,這可能是對地面動物的一種引誘,使得他們順着這些東西爬到上位籠那去。 克拉克對勞氏豬籠草的食蟲性進行了一系列的實地觀察。在7個捕蟲籠對象中,就有5個裡面含有大量的動物糞便。2009年的研究發現,一個成熟的勞氏豬籠草葉片中約有57~100%的氮素來自樹鼩的糞便。緊接着的另一項研究顯示,捕蟲籠的大小恰好可以使得樹鼩(Tupaia montana)將糞便排入籠內。有類似特徵的豬籠草還有大葉豬籠草(N. macrophylla)和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還可能包括鞍型豬籠草(N. ephippiata)。
這種現象並不是在勞氏豬籠草上首次發現的。早在1989年就有學者認為產自塞舍爾(Seychelles)的伯威爾豬籠草(N. pervillei)不再捕食昆蟲轉而收集起鳥類的糞便了。但目前還沒有全面的研究,這個假說還缺乏實驗證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