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農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勞農派 |
---|
|
勞農派(ろうのうは)是二戰前日本的非日本共產黨系的馬克思主義團體。因為它依賴於1927年推出的雜誌《勞農》,所以被稱為勞農派。由與「日本資本主義論爭」中的講座派爭論的經濟學家、左翼無產階級社會活動家、《文藝戰線》的無產階級文學作家組成。[1]
形成
1922年7月15日,日本共產黨秘密成立。日本共產黨成立以後不久,1923年就被特高(「特別高等警察」,日本政府專為打擊社會運動而設立的政治警察)一網打盡。
1924年,山川均等領導人在未與共產國際商討的情況下解散了日本共產黨。1926年12月,日本共產黨正式重建(被稱為第二次共產黨)。
1927年,在山川均主導下的一些左翼知識分子反對建設少數人的、非合法的共產黨,而主張建立統一、合法、大眾的無產階級政黨。他們以山川均、豬俁津南雄為中心,發行了雜誌《勞農》(1927年12月創刊),圍繞在《勞農》周圍的馬克思主義者就被稱為「勞農派」。
理論
大致有下列認識:
- 日本資本主義的特徵:明治維新是一個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皇帝制度是資產階級君主制的政治鬥爭的主題,目前(1927年)專注於金融資本和壟斷資本帝國主義,是一種特殊的資產階級。因此,革命的性質就是社會主義革命。
- 布爾什維克·共產國際評估:列寧主義是基於俄羅斯條件的理論,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唯一發展。日本社會主義運動的任務不是模仿德國的社會民主或俄國的共產主義,而是面向日本的現實。不應該從世界的中心點指導革命運動。
- 政黨理論:無論對公眾而言,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不是眼前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組織群眾合法的政黨,把所有與資產階級相衝突的社會團體集合在一起。這個政黨必須是一個具有共同戰鬥性質的單一的部分非生產性的政黨。馬克思主義者要擴大自己的領導地位,同時在這些政黨的動員和成長中發揮積極作用。
- 工會理論:工會不能代替政黨,運動必須統一。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和提高日常生活的目標不能被機械認識,應有區分,後者不應該被忽視、否定。
後續
參加這一派別的許多人在1938年2月的第二次人民戰線事件被捕。戰爭結束後,對日本社會黨左翼理論團體的繼承者社會主義協會、日本社會黨、日本勞動組合總評議會的路線的形成(所謂的日式社會民主主義)有重大影響。
影片
參考文獻
- ↑ 労農派マルクス主義―理論・ひと・歴史〈下巻〉,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