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嘴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勺嘴鷸 (拉丁名:Eurynorhynchus pygmeus)為鷸科,勺嘴鷸屬的鳥類,是一種小型的涉禽。
又名琵嘴鷸或匙嘴鷸。嘴黑色,基部寬厚而平扁,尖端擴大成鏟狀。
腳黑色。前額、頭頂和後頸栗紅色,具黑褐色縱紋。
翕、肩和三級飛羽羽毛中部黑色,羽緣栗色,使背呈現出紅栗色而具黑斑。
勺嘴鷸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海岸凍原沼澤、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邊。
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與河口地區的淺灘與泥地上,
或海岸附近的水體邊上,不深入到內陸水域。[1]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鷸科 Scolopacidae
屬: 濱鷸屬 Calidris
種: 琵嘴鷸 C. pygmaea
形態特徵
勺嘴鷸前額、頭頂和後頸栗紅色,具黑褐色縱紋。翕、肩和三級飛羽羽毛中部黑色,羽緣栗色,使背呈現出紅栗色而具黑斑。
翕部羽緣白色,在背部形成v字形的白色線。
飛羽黑色,大覆羽具寬的白色尖端,次級飛羽和內側初級飛羽基部白色,與大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組成翅上寬闊的白色翅帶。
腰和尾上覆羽兩側白色,中間黑色。中央尾羽黑色,兩側尾羽淡灰色。
嘴基和頦白色。眼先較暗,有一黑色貫眼紋,在眼後貫眼紋較細。
眉區、頭兩側、臉、前頸、頸側和上胸栗紅色,具細的褐色縱紋。
下胸淡粟色,具褐色縱紋和斑點,有時在兩側形成由褐色斑點組成的縱帶。其餘下體,色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冬羽頭頂和上體灰褐色,微具暗色羽軸紋。後頸較淡,翅覆羽灰色。具窄的白色羽緣。
前額、眉紋和下體輝亮白色。頸測和上胸兩側微具褐灰色縱紋。
幼鳥頭頂黑褐色,具栗皮黃色羽緣。前額和眉紋乳白色。眼先和耳區有暗色斑紋。
翕、肩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多數具皮黃色和白色羽緣。
其中白色羽緣在背部形成白色v形帶斑。翅覆羽褐色,具淡皮黃色和皮黃紅色羽緣。
下體白色,胸兩側綴皮黃色,具細的褐色縱紋。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基部寬厚而平扁,尖端擴大成鏟狀。
腳黑色。[2]
棲息環境
勺嘴鷸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海岸凍原沼澤、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邊。
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海岸與河口地區的淺灘與泥地上,或海岸附近的水體邊上,不深入到內陸水域。
勺嘴鷸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海岸凍原地帶,繁殖期6-7月。營巢於凍原沼澤、湖泊、水塘、溪流岸邊和海岸苔原與草地上。[3]
生活習性
勺嘴鷸常單獨活動於水邊淺水處和鬆軟的爛泥地上。
行走時常低垂着頭,不斷將嘴伸入水中或爛泥里,
邊走邊用嘴在水中或泥里左右來回掃動前進,甚至轉回來的時候,嘴也不用從水中出來。
食性: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覓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爛泥里左右來回掃動覓食。有時也在地面直接啄食。
遷徙:中國主要為旅鳥,部分冬候鳥。
春季於4-5月,秋季於9-10月遷經中國。[4]
分布範圍
原產地:孟加拉國、中國、印度、日本、朝鮮、韓國、馬來西亞、緬甸、俄羅斯聯邦(東亞俄羅斯)、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參考文獻
- ↑ 【瀕危--鳥類】勺嘴鷸,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2020-3-29
- ↑ 每日一圖知一鳥之勺嘴鷸,鳥網,
- ↑ 廣東湛江發現34隻極度瀕危勺嘴鷸! ,土流網,
- ↑ 世界極危物種勺嘴鷸現身上虞海塗,上虞新聞網,
- ↑ 萌萌的勺嘴鷸,偷走你是為搭救你!,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