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包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包囊[ bāo náng ] 囊袋。[1]

[]

低等動物在環境惡劣時分泌出一種蛋白質薄膜包圍於體外。

囊,形聲字。初文作①(《金文編》425頁,「②」字所從),像扎住袋口的囊(小圈兒象徵扎系袋口的繩索),象形字。後改為從③(「橐」之初文)的形聲字。小篆及秦漢古隸從③,襄省聲;草書與楷書則是從③省(省去「木」),襄省聲。以上各體雖然均從襄省聲,但所省者各不相同:小篆「襄」字從衣,④聲,字形1所從省去了「衣」旁;古隸「襄」字作⑤、⑥,字形2、字形3所從都省去「④」和「衣」的下半;隸書「襄」字作襄,草書(字形4)所從省去了「⑦」;楷書則僅省去了「⑧」。「囊」,本義是口袋。《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漢王充《論衡·無形》:「形之血氣也,猶囊之貯粟米也。」引申指用口袋盛物。漢桓譚《新論·求輔》:「雖積和璧,累夏璜,囊隋侯,篋夜光,未足以喻也。」明馬中錫《中山狼傳》:「策蹇驢,囊圖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