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包頭東河機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包頭東河機場(IATA代碼:BAV;ICAO代碼:ZBOW),又稱海蘭泡機場,原名二里半機場,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東河區,始建於1934年,由當時國民政府交通部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合作成立的歐亞航空郵運股份有限公司籌建,起降每小時165公里航速的4座飛機。1938年日軍侵占包頭後第一次翻建改造,之後經過多次改擴建,於1956年正式建立中國民用航空包頭站,目前是國家4D級機場。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包頭機場共保障運輸飛行17105架次,同比增長14.3%;完成旅客吞吐量1829990人次,同比增長7.1%;貨郵吞吐量10139.1噸,同比增長1.3%;折算旅客吞吐量1942647人次,同比增長6.7%,平均客座率74.6%。

2018年3月20日,包頭二里半機場更名為包頭東河機場[1]

概況

包頭東河機場為內蒙古地區除呼和浩特白塔國際機場外最大的4D級機場,也是華北地區主要支線機場。包頭機場站坪面積9萬多平方米,擁有停機位15個,可以同時停放B類航空器3架,C類航空器11架,D類航空器1架。跑道全長2800米,寬60米,厚42厘米,可以滿足波音737-900全重起降及波音767-300ER以下機型備降的需要。目前共有23家航空公司運營45條航線,其中地區航線1條,國際航線6條;通航城市達到42個,其中外國6個,國內36個。2017年旅客吞吐量預計達200萬人次。

包頭機場擁有全向信標台(VOR)、衛星電話站、氣象雷達、雙向儀表着陸系統(ILS)等一系列較為先進的通訊導航設備。

發展歷史

機場始建於1934年,由當時國民政府交通部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合作成立的歐亞航空郵運股份有限公司籌建,起降每小時165公里航速的4座飛機

1999年,包頭機場航站樓投入使用,設計年吞吐量49.5萬人次。

1938年日軍侵占包頭後第一次翻建改造,之後經過多次改擴建,2006年飛行區由4C升為4D級,跑道長2800米,可滿足B737(200座)以下機型起降及B767(260座)以下機型備降要求。 1999年,包頭機場航站樓投入使用,設計年吞吐量49.5萬人次。

「十一五」期間,隨着民航業快速發展,旅客吞吐由2005年的37.8萬人次增至2010年的133.21萬人次,五年增長3.5倍,年均增長19.1%,2009年首次突破百萬大關。

民航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資,先後於1995年、1998年進行了兩次機場改擴建,機場等級上升為4C級,地方政府還投資建設了新進場路,在航站區建設了20餘萬平方米的綠地廣場,使航站的環境形象得到明顯提升;2000年始發旅客達6.7萬人,貨物達360噸,換算吞吐量近15萬人次,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2014年12月11日,包頭機場T2新航站樓正式啟用[2]。T2新航站樓建築面積為3萬平方米,總投資6.3億元,設計年吞吐量400萬人次,擁有停機位15個,樓內設有值機櫃檯22個、安檢通道8個。

進入「十二五」以來,由於機場規模和航線所限,旅客吞吐量被鄂爾多斯、呼和浩特機場及鐵路、公路等運力分流,2015年包頭二里半機場完成運輸起降1.8萬架次,同比2014年增長5%;旅客吞吐量190萬人次,同比2014年增長3.9%,居中國第49位;貨郵吞吐量1萬噸,同比2014年增長5.1%,居中國第50位。 2017年6月23日,包頭機場迎來華夏航空首架過夜飛機,標誌着包頭機場向國內中型機場轉型。

視頻

包頭東河機場 相關視頻

包頭機場完整宣傳片
《鹿城生活圈》之《包頭東河機場春運專題》

參考文獻

  1. 包頭二里半機場正式更名為「包頭東河機場」,達茂旗政府,2018-03-23
  2. 包頭機場新航站樓即將啟用,包頭市人民政府,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