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樂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樂鄉村屬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丘頭鎮所轄。村址位於藁城市西20公里處,是藁城最西部的一個村莊。其東接南席村,南鄰裕華區八方村,西鄰開發區,北與良村開發區相連,為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土地面積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00畝;總戶數714戶,人口2560人。村內均為漢族。該村地勢平坦,水電充足,交通發達,通信便利。
農業生產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工副業以造紙業和紙箱生產為主,村內擁有企業32個,從業人員800餘人,並雇有外村工人500餘人;村內擁有轎車上百輛,運輸車輛28輛,拖拉機、收割機等大小機動車輛110輛。全村工農業總產值1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50元。
村內主要街道全部硬化,建有教學樓、水塔、商店、衛生所等公益設施。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曆逢一、六為集日。全村90%以上的農戶有彩電、洗衣機、冰箱家用電器,家家通自來水,人民生活水平居全鎮前列,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1]
經濟狀況
自然資源
該村有耕地148.17畝,其中人均耕地0.29畝;有林地319.97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80畝,有效灌溉率為24.8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0 畝。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0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94萬元,占總收入的34.65%;畜牧業收入40.63萬元,占總收入的45.5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20頭,肉牛30頭,肉羊45頭);林業收入0.62萬元,占總收入的0.69%;第二、三產業收入9.86萬元,占總收入的11.04%;工資性收入7.24萬元,占總收入的8.11%。農民人均純收入949.7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2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9人(占勞動力的18.55%),在省內務工25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所有戶均通自來水,均有通電, 2012年底已實現全村光纖網絡入戶,村內電視信號也已由過去的有線信號變為數字信號。該村到鎮政府已通公路;進村道路也都是硬化路面,村內95%的大小街道均為硬化路面,
0x0村內設有北樂鄉--談固的572路公交車車站,村民進出市里更加方便。村內擁有一口深井供村民飲用,日用。該村截止到2013年底,農戶住房以鋼筋混凝土住房為主,除個別老舊房屋無人居住外。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位於村中的村衛生所,村內設有村民活動廣場供村民日常活動,夏天晚上成群結隊的舞蹈團伴着音樂在這裡起舞。
0x0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土地嚴重不足,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廣大人民群眾缺乏創新精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8.17畝(其中:田27.49畝,地120.68畝),人均耕地0.29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樹苗等作物
圖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8.17畝(其中:田27.49畝,地120.68畝),人均耕地0.29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樹苗等作物。
特色產業
伴隨着周邊大型企業的紛紛入駐,村內耕地減少。主要產業已由種植業轉變為製造業與服務業,村內人均生產總值位居全鎮首位。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14戶,共有鄉村人口2560人。該村以漢族為章乎犁民主,其中:有壯族4人,回族2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00餘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85%;享受低保17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衛生所0.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1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南樂鄉小學,中學生多就讀於丘頭鎮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0.3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0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8.17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0.55畝。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6 人,女黨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發展不平衡。二、村民整體素質普遍低,科技意識不強。三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人多地少的現象十分突出,科技推廣難,村民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廣大人民群眾缺乏創新精神。四、經濟結構不合理,財源結構單一,財政增收困難。五、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六籌集農業發展資金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圍繞萬元增收這一目標,突出扶貧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素質提套雅高三個重點,培育壯大畜牧、林果、勞務輸出三大產業,推進"三村四化"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農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