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何海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何海霞(1908—1998),名瀛,字海霞,以字行。北京人。早年從師張大千學畫,1946年隨張氏入川寫生。1956年調入陝西美協從事專業創作,為「長安畫派」代表畫家之一。1983年任陝西省國畫院副院長,不久調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工作。擅長山水,亦能花卉。其創作往往將青綠工筆與水墨筆意融為一體,立意新奇,筆力雄健,風格渾厚而不失秀麗。 代表作有《西嶽崢嶸何壯哉》、《陝北清秋》、《看山還看祖國山》等。 中文名 何海霞 別 名 何福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98年8月5日 職 業 畫家 書法家 主要成就 中國水墨畫、青綠山水 代表作品 《看山還看祖國山》《西嶽崢嶸何壯哉》《《滕王閣》《陝北清秋》

何海霞 1908—1998) [1] ,長安畫派創始人之一;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的專業畫家;滿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於北京,其父母酷愛文藝,對少年時代的何海霞影響頗深。何海霞幼時即喜愛書畫,青年時期曾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其遊歷山東、四川。 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飽覽了中國古代名畫並大量臨摹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真跡;1936年,他與齊白石、張大千、于非闇在長春、大連等地舉辦作品聯展。 1951年春,由重慶遷居西安。1956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任專業畫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與石魯、趙望雲等一起切磋山水畫創新,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並成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 1961年,他曾應中央美術學院之邀,在該院授課兩年,培養了一批中國畫人才。 1976年後,他應邀為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等重要場所創作許多巨幅山水畫,為社會矚目。 1983年,他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不久後調到北京,在中國畫研究院任專業畫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此間兼任中國國際友好聯絡委員會顧問,以藝術為紐帶,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 何海霞先生擅長山水畫,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飽游沃看,師法自然。 何海霞的山水畫成熟於20世紀50年代,他在水墨、青綠、界畫等諸多領域均有所建樹,面貌多樣,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緻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其作品個性鮮明,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華滋,蔚為大觀。 從藝經歷編輯 1908年10月7日(清光緒34年9月13日)生於北京一個滿族家庭,父親何子元靠寫字生活,幼年隨父學習書法。 1924年投師北京畫家韓公典學習國畫。同時兼學裝裱、鑑賞等技藝。 1926年加入中國畫學研究會,曾任評議員、研究員。 1927年參加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中國畫聯展,其作品廣得好評。故被破格提升為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員。 1935年投師大風堂畫派,成為張大千入室弟子。這是何海霞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36年作品《山中一夜雨》入選第二屆全國美展。並在《藝術通訊》發表。何海霞同齊白石、張大千、于非闇四人聯展在長春舉行。 1937年 《「七·七」事變,張大千被困頤和園,何海霞冒險將老師營救回城。 1939年經篆刻家壽石工介紹,入北平古學院,作畫為生。 1945年抗戰勝利,張大千返回北京。師生重逢。 1946年隨張大千入蜀,遍游峨眉、青城,並飽覽張大千所藏曆代名畫,獲益匪淺,並與張大千多次合作人物、山水巨幅,為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博物館收藏。 1949年張大千出國,何海霞滯留重慶。賣畫為生。 1950年遷居西安,在衛生局從事美術宣傳工作,此間結識石魯、趙望雲。 1956年經石魯、趙望雲介紹加入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其作品《西坡煙雨》、《寶成鐵路》等被國家收藏。1958年創作《華山圖》、《馴服黃河》、《黃河禹門》等作品。 1959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61年應中央美術學院邀請,赴京為國畫系授課。 1962年與石魯、趙望雲等共同舉辦「中國畫研究室習作展」,並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展,反響強烈,何海霞、石魯、趙望雲被譽為「長安三傑」。「長安畫派」由此產生。 1963年再度深入陝南山區,創作《桑山行》組畫及《丹鳳山區》等作品。 1966年受「文革」迫害,游離陝西、河南等地,仍有不少新作。 1970年被迫下放陝西富平莊裡落戶,繪製陶瓷。創作巨幅長卷《收租院》。身困逆境,但不懈對藝術的研究和追求。 1975年重返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創作組,並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延安頌》。創作《終南積雪》、《香積寺晚鐘》等作品在陝展出。 1976年應文化部邀請赴北京作畫,此時為何海霞創作的鼎盛時期,先後為北京飯店、釣魚台國賓館繪製巨幅金碧青綠山水。 1979年任陝西國畫院副院長,又任陝西省政協委員。為北京全聚德宴會廳作巨幅《華山圖》。受西安政府委託作《唐大明宮》、《唐青龍寺》復原圖,贈日本東京、京都,並為陝西省創作多幅巨型山水畫。 1981年見報載張大千繪製《寶島長春》的消息後,即開始構思,歷經半年有餘,為北京飯店創作出三十二米長巨幅金碧青綠山水《大地長春》以為回應。 1983年為釣魚台國賓館繪製《晴巒暖翠》,為中南海紫光閣創作《愛我河山》等,被授予獎狀,為西苑飯店作巨幅金碧山水《廬山圖》。在《中國畫》1983年第二期發表創作論文《山水情趣》。 1984年 調文化部所屬中國畫研究院為研究員, 同年在山東煙臺等地創作《蓬萊仙閣》、《金碧山水》等作品。榮寶齋出版《何海霞畫冊·山水部分》,並發表文章《林泉拾萃——山水畫法漫談》。 [2] 1985年西安長安畫院授予名譽院長。作為名譽顧問,隨以王震為團長的政府代表團訪問日本,為中曾根首相作《松風海水圖》,中曾根以自己的作品《富士山》回贈。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山水畫《華山》二幅。1986年 在中國畫研究院舉辦個人畫展,並將《看山還看祖國山》、《泰山圖》兩幅巨幅山水畫捐贈給中國畫研究院收藏。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何海霞畫集》,親自為畫集寫序《寫在前面的話》。創作巨幅金碧青綠山水《大地一統錦繡山》被京西飯店珍藏。 1987年參加香港舉辦的「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展」,獲「中日兩國現代水墨畫大展」優秀獎。 1988年陝西國畫院授予名譽院長。入 選英國出版1988-1989年世界名人錄。被聘為中國函授大學顧問。 1989年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個人畫展,並出版《何海霞畫集》。1990年赴日本訪問交流,與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先生會面,交流畫藝。捐贈給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山水畫一幅,作品被拍賣25萬元全部捐獻。 1991年在新加坡舉辦個人畫展。創作的山水畫作為國禮送給泰國國王行宮「淡浮院」珍藏。為文化部舉辦的中國藝術節基金會捐贈青綠山水《華山》一幅。 1992年江澤民主席出訪日本,把他創作的《黃山蓮花峰圖》作為國禮贈送給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6月6日在西安長安畫院主持「海霞天地」(何海霞紀念館)開館儀式,館內長期陳列各個時期精品百餘幅。陝西電視台拍攝大型電視片《何海霞陝西行》,在陝西美術館作《中國畫創作》講座。陝西旅遊出版社出版大型畫冊《何海霞書畫集》,選編了何海霞1932至1992年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二百餘幅。 1993年赴四川參加張大千紀念館開館儀式。 1994年創作丈六匹青綠山水《盛世海歌》被北京飯店珍藏。作六尺長潑色點金山水長卷,為香港收藏。 1995年在台灣舉辦「何海霞·何紀爭·曹湘秦家族畫展」。1996年台灣《中國巨匠美術周刊·何海霞》專刊出版。中央電視台拍攝《東方之子——何海霞》 1997年3月,何海霞將自己創作的46幅國畫精品捐贈給國家,分別為中國美術館和中國畫研究院收藏、保管。6月,何海霞將國家獎勵的20萬元,捐贈於甘肅裕固族自治縣紅灣小學,支援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蘇州古吳軒出版《當代中國畫全集·何海霞》。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何海霞畫選》。 1998年榮寶齋出版《何海霞畫冊·潑繪山水部分》。 1998年8月5日21時零分 何海霞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歲。 個人成就編輯 50年代末~60年代初,何海霞與石魯、趙望雲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山水獲得創作契機,共創「長安畫派」,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骨體堅凝,意象雄奇,具有獨特風貌;出版《何海霞畫集》《何海霞書畫集》;1988年入英國《世界名人錄》。 上世紀40年代,因為時局動盪,何海霞不得不以賣畫為生,生活非常貧困,期間,何海霞還得了一場大病,家庭幾乎瀕於絕境,幸好同門李樹人時常資助他,才能夠度過那段艱苦的歲月。 由於時局動盪,生活艱難,何海霞後來遷居數次。開始,他遷出了琉璃廠東北園,租住在北平山西街的小房內,生活非常拮据,但是他依然堅持在藝術上的不懈探索。後來,又搬到了北京西單的宗帽四條14號,為了維持生計,這時候何海霞作畫更為勤奮,往往是畫剛一做完就去琉璃廠賣掉,換回一些食物,勉強度日。 1945年,抗戰勝利,張大千又重返北平,何海霞與老師再度重逢,他開始協助張大千搜集琉璃廠的書畫珍玩,並協助鑑定。 1946年3月,何海霞跟隨張大千南下四川,在那裡遍覽名勝,觀景寫生。那時候,他們住在郫縣太和場鍾家大院,後來又搬到了成都昭覺寺西塔院;何海霞結識了葉淺予。當時,葉淺予偕夫人到四川拜望張大千,何海霞和他們相識相交。那段時間,張大千多仿臨古畫,一部分由何海霞起稿,同時,他也為張大千代筆畫山水畫,並多次和張大千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不少作品被英國、荷蘭、比利時、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收藏。 作品風格編輯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早已高度嫻熟地融為一體, 何海霞作品 何海霞作品 水乳交融,天衣無縫,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和諧的統一。這是何海霞用60餘年的時間,對傳統潛心研究,對自然和生活深入體察,通過千錘百鍊的藝術實踐,最後達到前無古人的突破和貢獻。它提高了國畫藝術語言的涵泳濃度,開拓了語言體系的視野,增強了國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何海霞先生的《雨後山嵐》、《湘西不二門》、《潑色寫青山》等作品,即是何海霞這種藝術造詣的具體體現。所折射出的是一種人格的魅力,積極向上、氣勢磅礴、大氣凜然,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充分反映中華民族積極向上、奮發不止的精神面貌。每臨其作,不禁油然而生浩嘆祖國大好河山所升華出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另一方面,則是觀者最直接的感覺撲面而來,自身人格的升華,仿佛不是浩嘆山河之美,而是烘托出(觀畫者)自身人格向着壯美山河所指向的更高、更遠、更遼闊、更崇高的境界升騰。 20世紀90年代,何海霞作品進入其個人繪畫生涯的高度成熟時期,尤其是金碧青綠山水畫達到了當時無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無來者可追,可謂「『金碧』輝煌」。 何海霞作品在藝術市場上也備受各家青睞和追捧。除了在榮寶以220萬元、高出估價3倍多成交的《仿巨然雪景》,其金碧山水《小三峽》、《泰山雄姿》也分別以148萬元、110萬元成交。因此,本次上拍的多幅作品,其升值潛力都值得期待。 2009年5月30日,中國嘉德09年春拍圓滿結束。據統計,其中,何海霞晚期的金碧山水——《泰山雄姿》(鏡心),最終以296萬8千元人民幣成交。 藝術評價編輯 何海霞中國畫作品 集錦 何海霞中國畫作品 集錦(15張) 20世紀末到至今,學術界已逐漸掀起了一股「何海霞研究熱」,如各種有關他的論文、專著和「何海霞藝術研討會」等。據現有的資料來看,不管是藝術界還是學術界,都對其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與肯定。下面,我們就來看,這一論斷是否有確實可靠的依據。 首先,探析出何海霞的繪畫已得到藝術界的認可與高度評價。原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的龍瑞先生認為「何海霞先生是中國畫界的『全能冠軍』。」當代名家黃永玉先生稱其為「鬼手何海霞」、著名畫家周韶華稱何氏是「世紀藝術大匠何海霞」以及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認為「真正的中國山水畫,何海霞可能是最後的一個大畫家」等。由此,我們可見何氏高深的繪畫技巧及其藝術成就已得到藝術界的高度評價與肯定。此外,從以上的這些評價中,也可反映出何氏在中國現代畫壇的重要地位。 其次,近幾年來,已有學者對何海霞的繪畫藝術及其成就等,做過較為詳細的研究。周韶華先生在《金碧青綠第一人》中寫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壇上的第一人,非何海霞莫屬。」此外,他還認為「何海霞先生對於唐宋院體畫、元明清文人水墨畫,對於小青綠、大青綠、金碧、潑彩、潑墨和水墨淺絳畫法,眾體皆能,可謂是中國畫創作之全能軍。 何海霞中國畫作品 集錦 何海霞中國畫作品 集錦(5張) 在長安畫派中,他與石魯、趙望雲成為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領軍人物。」何紀爭、曹湘琴,更高度評介何氏的繪畫是「世紀末的豐碑」。另外,還有學者從民族文化、傳統繪畫與時代發展等視角,來談及他的藝術成就,如孫文忠在《何海霞對民族文化藝術的貢獻》中寫道:「何海霞用自己一生的藝術實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現代中國畫壇上,在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發展史上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何海霞60年代與趙望雲、石魯深入生活,共同譜寫了中國美術史上光輝的一頁。他的藝術喚起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郭浩認為何氏的繪畫是「民族色愈濃,時代彩更艷」。還有,當代學者與畫家徐義生在《何海霞老師和他的山水畫藝術》一文中寫道:「何氏則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純正的中華品格喚起人們心頭的民族自尊。」 從以上畫家與學者,對何氏繪畫的評價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藝術界與學術界,已對何海霞的繪畫及其藝術成就等,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與肯定,這勢必會影響到其畫作的市場拍賣價格。因而,筆者認為,這也是推動何氏畫作拍賣市場價格較高的成因之一。 若我們從整體趨勢上來看,自從何海霞先生去逝之後,他的畫作市場拍賣價格就逐漸的穩步上升,可見表2與表3。在其畫作整體上升的趨勢中,我們不能忽略媒體、何海霞美術館、拍賣公司等,為此做出的貢獻。在此,筆者想強調媒體、何海霞美術館與拍賣公司之所以精心策劃與力推何海霞,是因為何氏本身已是名家,不是純粹的市場操作。下面,筆者主要從媒體、何海霞美術館與拍賣公司三方面,分而述之他們對何氏畫作市場拍賣價格的影響。 媒體對何海霞的宣傳與推廣,積極有力的助漲了何氏畫作的市場拍賣價格。因而,這也是近幾年來何氏畫作市場拍賣價格整體上漲的原因之一。筆者所說的媒體,主要包括電視台、報紙與網絡,如在2008年「何海霞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中,就推出關於何海霞從事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活動的電視紀錄片。該活動還於2008年4月29日,在北京中國國家畫院舉行過新聞發布會,較多權威媒體都有所參與。另外,在2008年9月11日,文化部主管的權威性文化藝術類報紙《中國文化報》,對「紀念何海霞誕辰百年畫展」也有所報道,如刊載一篇題目為《紀念何海霞誕辰百年畫展在京舉行》的文章。該文章指出,「何海霞先生是中國國家畫院著名的山水畫家,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中國山水畫大師,是20紀中國畫發展進程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何海霞 何海霞 再者,中國權威藝術網站——雅昌藝術網,也對2008年的「何海霞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進行專題報道,並開設專欄宣傳。何海霞美術館的精心策劃與力推,也助推了何氏畫作的市場拍賣價格。何海霞美術館,又稱「海霞天地」,成立於1992年6月,坐落在西安市書院門仿古文化街西端西安長安畫院三樓,占地面積260平方米。何海霞去逝之後,該館更名為何海霞美術館。何海霞美術館的建立,無疑是對何氏繪畫藝術成就的肯定,也得到官方的認可與支持,更為後人研究他的繪畫,提供有利的條件與資源,如該館內長期陳列何海霞先生各個時期的書畫精品和已出版的畫集、文獻資料等,可供大家參觀、學習與研究。自建立以來,該館就一直承擔着教育、研究與宣傳何海霞的使命,如2001年10月27日,何海霞美術館、西安長安畫派等十餘家單位聯辦的「紀念何海霞先生誕辰93周年暨逝世三周年——何海霞書畫藝術回顧展」以及「何海霞書畫藝術研討會」等。此外,該館還於文化部、陝西省人民政府、中國文聯等11家單位,共同承辦了「何海霞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其主要內容包括:舉辦何海霞作品展覽,其中包括「何海霞百年誕辰畫展」(2008年9月,中國美術館舉辦)和系統研討何海霞的藝術(2008年9月,在北京中國國家畫院舉辦「何海霞藝術研討會」)等。 從20世紀末至2009年11月的各種書畫拍賣活動來看,眾多拍賣公司都會上拍畫家何海霞的畫作,如中國嘉得、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榮寶、上海朵雲軒、上海崇源與廣州嘉德等。同時,從這些拍賣公司的所在地來看,何氏畫作的拍賣主要集中在以北方的北京,南方的上海為中心。其中,北京的各大拍賣公司,占據着何海霞畫作拍賣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這可從雅昌藝術網得知。 中國嘉德在拍賣何氏的《泰山雄姿》之前,就做好一些精心的策劃與宣傳準備工作。首先,告知該畫著錄於《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何海霞》,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說明此畫為真跡。其次,對此畫也進行了相關描述,如「《泰山雄姿》當即接續了大千先生上世紀30年代中期金碧山水的傳統,敷色高古,雄偉瑰麗,氣勢磅礴。如是巨幅之作,岩石、松針、海水及殿宇、石蹬的細部處理卻極用心,縝密謹致,是其晚年巨幅山水極經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