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史·元孚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史·元孚傳出自《北史》,史書是是匯合併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共一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1]

原文

元孚,宇秀和,少有令譽。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聰、司徒崔光等見孚,咸曰:「此子當準的人物,恨吾徒衰暮,不及見耳。」累遷兼尚書右丞。靈太后臨朝,宦者干政,孚乃總括古今名妃賢后,凡為四卷,奏之。遷左丞。

後拜冀州刺史。孚勸課農桑,境內稱慈父,鄰州號曰神君。先是,州人張孟都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號曰八王。孚至,皆請入城,願致死效力。後為葛榮所陷,為榮所執。兄祐為防城都督,兄子禮為錄事參軍。榮欲先害子禮,孚請先死以贖子禮,叩頭流血,榮乃舍之。又大集將士,議其死事。孚兄弟各誣己引過,爭相為死,孟都等數百人皆叩頭就法,請活使君。榮曰:「此魏之誠臣義士也。」凡同禁五百人皆得免榮卒還除冀州刺史元顥入洛授孚東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顥逆書送朝廷天子嘉之。顥平,封孚萬年鄉男。

永安末,樂器殘缺,莊帝命孚監儀注。孚上表曰:「昔太和中,中書監高閭、太樂令公孫崇修造金石,數十年間,乃奏成功;太常卿劉芳請別營造,久而方就。復召公卿量校合否,論者莫有適從,登被旨敕,並見施用。往歲大軍入洛,戎馬交馳,所有樂器,亡失垂盡。臣至太樂署,問太樂令張乾龜等,雲承前以來,器象差位,調律不和。臣今吹律求聲,叩鐘求音;損除繁雜,討論實錄。今量鐘磬之數,各以十二架為定。」奏可。於時搢紳之士,咸往觀聽,靡不咨嗟嘆服而反。太傅、錄尚書長孫承業妙解聲律,特復稱善。

孚性機辯,好酒,貌短而禿。周文帝偏所眷顧,嘗於室內置酒十瓨,瓨餘一斛,上皆加帽,欲戲孚。孚適入室,見即驚喜,曰:「吾兄弟輩甚無禮,何為竊入王家,匡坐相對?宜早還宅也。」因持酒歸。周文帝撫手大笑。後遷太傅。薨,帝親臨,百官赴吊。

譯文

元孚,字秀和,年輕時有美好的聲譽。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聰、司徒崔光等人見到元孚,都說:「這個孩子必當成為榜樣人物,遺憾我們老了,來不及見到了。」多次升遷到兼任尚書右丞。靈太后臨朝聽政,宦官干預政事,元孚於是綜合記述古今著名的王妃賢明的皇后,共四卷,獻上去。升任左丞。

後來元孚被任命為冀州刺史。元孚勉勵督促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境內稱他為慈父,鄰州稱他為神君。在這以前,州中人士張孟都等八人,都屯聚在山林,不服從君王命令,州郡稱他們為八王。元孚到達,(八王)都請求進城,願意拚死效力。後來,城池被葛榮攻陷,元孚被葛榮捉住。哥哥元祐擔任防城都督,哥哥元子禮擔任錄事參軍。葛榮想先殺死元子禮,元孚請求處死自己來贖回元子禮,叩頭到流出血來,葛榮才放了元子禮。葛榮又大量召集將領士兵,商議處死元孚的事。元孚兄弟各自誣陷自己把過錯攬到自己身上,爭着去送死,張孟都等幾百人都叩頭願受死刑,請求留下使君性命。葛榮說:「這是魏國的忠臣義士」。一同被囚禁的五百人都得以免死。葛榮死後,元孚仍被授任冀州刺史,元顥進入洛陽,授任元孚為東道行台、彭城郡王,元孚封上元顥叛逆的書信送交朝廷,得到皇帝的稱讚。元顥被平定,封元字為萬年鄉男。

永安末年,樂器損壞缺失,莊帝命令元孚監察儀法。元孚上奏疏說:「從前太和年間,中書監高閭、太樂令公孫崇修造樂器,幾十年間,才奏報成功;太常卿劉芳請求另外修造,很久才完成。又召集公卿計量考校合適與否,議論的人無所適從,立刻接到詔令,(兩套樂器)共同被使用。往年大軍進入洛陽,戰爭頻繁,所有樂器,丟失得差不多光了。臣下到太樂署,詢問太樂令張乾龜等人,說是繼承前代以來方式,全都物象錯位,調律不和諧。臣下現在吹律管而求聲調,敲黃鐘求音響,去掉繁雜程序,論定實際效驗。現在計量鐘磬的數目,分別以十二架為準。」上奏後被批准。在這時士大夫(官員)們,都前去觀看賞聽,沒有不嘆息佩服而返回的。太傅、錄尚書事長孫承業非常了解聲律,又格外加以稱讚。

元孚性格機敏善辯,喜歡飲酒,身材矮小而頭頂光禿。周文帝格外垂愛他,曾經在房內放酒十瓮,每瓮剩一斛,上面都加上帽子,想戲弄元孚。元孚剛進房內,見到後就驚喜,說:「我們兄弟十分沒有禮節,為什麼偷偷進入王的家中相向端坐?應該及早回到家中。」於是拿上酒返回。周文帝拍手大笑。後來升任太傅。去世後皇帝親自前往,百官前去弔祭。[2]

作者簡介

李延壽,唐代史學家,相州(今河南安陽)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李延壽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