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史演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下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北史演義》,。現存《北史演義》六十四卷,為原刊本,刻於,書前署「吳門甘朝士寫刻」。扉頁曰:「乾隆癸丑年鐫」、「北史演義」。卷首題有「乾隆五十八年歲在癸丑端陽日愚弟許寶善撰」敘,「北史演義。有十六幅圖像並贊。正文半頁九行,每行二十字。此書現藏於浙江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處。

本書記述的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係最為紛繁複雜、戰亂最為激烈頻仍的時期。這段歷史時間雖不長,但它包括了六個政權的分裂與更迭,它們分別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其中的政治軍事事件、人物經歷等變化頻繁。但作者以北齊的建立直至滅亡為主線,以北齊高祖高歡的出世作為切入點,將這段關係複雜難理的歷史梳理得井井有條,眉目清晰,顯示了良好的文學與史學素養。

作者簡介

[清]杜綱(約公元一七七五年前後在世)字不詳,號草亭,江蘇崑山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前後在世。生平亦無考。與散曲家許寶善友善。著有《南史演義》六十四卷,《北史演義》三十二卷,每卷一回,有寶善的序及評。又有《娛目醒心編》十六卷,共三十九回,每卷演一故事,《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並傳於世。

創作背景

據《南史演義》的「凡例」,該書的作者有感於古來演義,前有《東西晉演義》,後有《隋唐演義》,所以編了這二部《南史演義》及《北史演義》。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小說從北魏後期寫起,以胡太后穢亂朝廷,導致六鎮起義、天下大亂開端,以北齊神武皇帝高歡從布衣到皇帝的一生奮鬥史為主線,以隋文帝滅周統一北方為結尾,真實而形象地反映了北朝九十年間政治、軍事鬥爭的歷史,揭示了北魏、北齊、北周、隋等朝代興衰更迭的原因和歷史教訓,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謀略、戰略戰術、內治外交、風俗禮儀、生活作風、為人處世之道等,也都有生動逼真的描畫。因此,從史學的角度看,《北史演義》在普及歷史知識方面,也是獲得很大成功的,它使讀者對北朝的歷史知識有一個比較完整、形象、具體的認識,這是任何正史都無法起到的作用。 因此,在《北史演義》中,始終貫穿着一條擁護仁政、反對暴政,歌頌英明君主,反對昏暴君王的思想線索。這是小說創作重要的思想基礎,也是作者評判歷史人物是非功過的政治道德尺度。正是從這一尺度出發,作者在作品中對北齊神武帝高歡、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等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多有善政的英明君主持肯定態度;而對北齊文宣帝高洋、北齊後主高緯、北周宣帝宇文贊等昏暴君王則予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作者當然不是依史寫人,而是根據自己的美學理想,在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典型化的藝術創造。以高歡為例,他是北齊王朝的奠基人,也是小說着力塑造的英明君主的典型。作者滿懷讚頌之情,描寫了他創立霸業的全過程,從多方面反覆地渲染他作為一個「多有善政」的英明君主所具有的優秀品質和豐偉業績。作為北魏王朝的臣屬,高歡最後是以強臣的身份奪取了北魏政權。這從正統的封建綱常觀念來看,無疑是大逆不道的。但作者並沒有把高歡視為亂臣賊子,而是把他寫成撥亂反正、叱咤風雲的亂世英雄、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高歡這個形象顯然帶有作者鮮明的政治傾向性,作者對高歡的肯定,實際上是表現了作者「有德在位」的政治主張,它與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強調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作者這種思想在皇權世襲、專制統治的封建時代,無疑具有進步的意義,它在客觀上起到了動搖「君權神授、不容置否」的「正統皇權尊嚴」的作用。同時,作者這種「有德在位」的美政理想,又在很大程度上與古代勞動人民「撫我則後,虐我則仇」,擁護好皇帝的思想相合拍,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封建政治的某種理想和願望。很明顯,杜綱所塑造的高歡這個人物形象,已遠遠高於歷史上的高歡其人,作者通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意義,也遠遠超出了具體歷史時期的思想範疇,它實際上反映了在長期的封建社會裡,從上層有識之士到下層平民百姓對封建政治的共同的理想和願望。

藝術特色

作者在對歷史題材的處理上,以其善於剪裁布局和想象虛構的藝術匠心,大膽地選取了「英雄美人」的組合形式來構造全書,統攝情節。在反映重大曆事件,刻畫重要歷史人物形象的同時,也以他那生花妙筆,描寫了英雄與美人之間的一組組浪漫傳奇的艷遇故事,打通了自《三國演義》以來在眾多歷史演義小說中基本隔絕的英雄世界與女性世界。這既是杜綱對傳統的歷史演義小說故事內容和創作方法的突破和發展,也是作者在倫理觀和審美觀上對傳統觀念的突破和發展。

內容預覽

  粵自炎漢之末,天下三分:曹操跨有中原,孫權雄據江東,先主偏安西蜀,鼎峙者數十年。司馬氏興,篡魏、滅蜀、吞吳,四海一統。晉武帝崩,惠帝繼立,庸懦昏愚,賈后亂政,諸王日尋干戈,遂成五胡之亂。劉淵稱漢,李特號蜀。劉曜繼漢而稱前趙,石勒滅曜而稱後趙。前秦則苻氏,後秦則姚氏,西秦則乞伏國仁。燕則前有慕容,後有慕容垂,西為慕容沖,南為慕容德。其後馮跋據昌黎,又稱北燕。涼亦分四:前涼張軌,後涼呂光,南涼禿髮烏孤,西涼李,北涼沮渠蒙遜。而赫連勃勃據朔方,國號大夏。晉之子孫在北者屠滅殆盡。唯琅琊王睿系宣帝曾孫,相傳其母夏侯妃通小吏牛金而生。當日見中原大亂,遂同西陽王等渡江南來,眾遂奉之為君。延西晉之統,而棄中州於不問,一任五胡云擾,互相吞噬。於時拓拔興於代北,改代稱魏。乘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