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宋楊家將志傳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宋楊家將志傳

 

 

 

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本書運用豐富的史料和傳說,講述了北宋楊家將數代人忠勇愛國,捍邊保民,尚節重義,不畏權奸的故事。書中亦穿鑿北宋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間敘歷朝文武臣事跡,略敘各朝權奸,描繪並再現了綿延二百年的歷史長卷和英雄傳奇。

內容簡介

一部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

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本書結合豐富史料,採用古典小說的章回樣式,再現了綿延二百年的宋史長卷和英雄傳奇。

作者簡介

段生成 生於1945年1月,陝西省榆林市佳縣人。1965年參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先後在榆林市電力與人勞系統工作,2005年退休。愛好文學創作,長篇小說《北宋楊家將志傳》完稿後,又將其改編為電視劇本;同時創作新編大型歷史戲曲劇本《河陰書生案》。現為榆林市作家協會會員,神木縣楊家將文化研究會會員

後記

我的故鄉在陝北農村,那是一個山水迴環,清泉細流,五穀盡播,桃棗遍植,群鳥和鳴,牧歌嘹繞的風光秀麗小山溝。

  父親少時上過私塾,為人和善又學佛,務農之餘,頗會診脈,常備些家鄉產的如知母、柴胡、細辛、車前子、馬刺、甘草等中藥,無償為鄉親們醫些偶感風寒、頭疼腦熱等小病,很受父老尊敬。冬閒則教冬學或抽空讀些佛經或講史小說,毛筆小楷字寫得很工整。

  我年少時,家鄉人們的文化生活很少,春節時,全村組織起來鬧幾天秧歌;夏天在山上勞動,則唱幾首山歌。再就是隔三差五有鄉里廟會,抽空去看看大戲,偶爾也可聽聽盲人說書。每到冬天,閒暇時間多,夜又長,父老鄉親們聚在一起,央求父親給講些如《說唐前傳》《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萬花樓》(即狄青平西故事)等,家鄉人稱之為「說古朝」。那時記憶好,頗能記其故事梗概,並十分羨慕故事中的秦瓊、薛仁貴、狄青等人物。去廟會上看大戲,則愛看如《長坂坡》上的趙雲,《太平莊》上的李逵,《劈山救母》中的小沉香等武打戲。於是,我從小對史傳故事產生了興趣。至小學讀完,父親及父輩們所涉履的講史故事書,我已全部讀完,並包括《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私塾教材。小學畢業,全鄉兩所高小,我因成績優異,獨個被保送到縣城中學讀書。

  一九六一年,我十八歲,初中輟學,參加生產隊勞動至一九六五年。那時從鄉中戚里凡能找到書就讀,如《諸葛亮傳》《槐蔭樹》《薛剛反唐》,劇本《白蛇傳》等。初讀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傳》,很新奇,曾在月光下讀之,只是中間那許多詩詞,有的則看不懂,又很乏味,於是大都略過不讀。又讀《西遊記》,着實讓人忍俊不禁。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白雲山廟會,父親從初一去朝山辦佛事,至初十以後才完。一九六二年,父親朝山返回,路過一個在縣城新華書店工作的親戚家,那裡有每本五分錢的減價書,父親買了五十本,本想拿回家讓我習練毛筆字。我打開包裝一看,書名是《廣大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大有作10),書中介紹的是侯雋、邢燕子、董加耕等多個知識青年,在農村生活和成長的事跡,看後頗有啟發。那時父親健在,自己除出滿勤勞動,家事全不關心。當時自己是大隊團支部書記,見村里小學停辦,有十幾個十來歲的孩子輟學在家。自己又冬閒無事,便要求無償為孩子們教書,大隊老書記等領導很支持,就把隊部辦公室作為教室來上課,家長和孩子們十分高興,都自備了小書桌,至春節約教了三個月。第二年春,大隊和公社研究,獎勵我三百工分,並為我村小學安排了公派教師。一九六五年春,被選為我縣出席省第三屆建設社會主義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代表。

  在生產隊勞動近五年,我受益匪淺,既鍛煉了身體,又體驗了家鄉勞動人民真誠淳樸、友愛善良、團結互助、勤勞節儉等優良品質。

  剛進城工作,分配到地區一個企業,便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新到單位,人還不熟悉,工作又忙,還有些生疏膽怯,對各種觀點既不甚瞭然,便不十分掛心。幾年後搞了秘書工作,甚感知識不足,正好自己單人一間辦公室,工作之餘則與書為伍,抽時間將初、高中語文,史地等教材統統自學完。又讀了些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紅岩》《創業史》《艷陽天》等。當然《毛澤東選集》先通讀一遍,再復讀一遍,重點再重讀一遍。並讀了部分馬列著作。抽空再練一練鋼筆字。

  一九七三年,在西安蘭田湯峪療養約一年,正好讀書,便將魯迅的《吶喊》《且介亭雜文集》《中國小說史略》等十幾種單行本通讀一遍。再讀些柳宗元的《柳河東集》,劉禹錫的《劉賓客文集》和唐詩等。

  一九七五年下鄉蹲點一年,帶了一提包二十多本書,有《三國演義》《紅樓夢》《聊齋志異》《醒世恆言》,王伯祥選注的《史記選》,《東周列國志》《詩經》《論語》等。大隊為我在老鄉家騰出一孔小土窯,有一個小窗炕,我搬了些石塊,在小土炕靠窗台邊干壘了兩個墩,上面搭上一塊石板,再鋪上幾層報紙,作為書桌。再壘一個石墩,用報紙包些麥草,往上一墊,就是一個凳子。工作之餘,或晚上點個煤油燈,便讀起書來。

  當時延安有北京知青插隊,各縣城書店都配書較多。自己下鄉點離延川縣城三十五里,通公路,騎自行車可當日往返,於是便打早騎車去延川趕集逛書店,見有《史記》新標註本一套全十冊,便購了一套,回來後細讀。以後幾年工作較忙,仍然抽空讀了《西廂記》《牡丹亭》《呂氏春秋》《文心雕龍》等書。

  一九七八年工作調動,我用兩個笨箱子,一個裝行李,一個裝書。朋友用卡車送我去新單位,幾個人抬着將書箱子裝上車。到了新單位,來了兩個同志幫助搬行李,抬不動書箱子。於是我便打開箱子,先搬書,書堆在辦公室地上一大堆。一位同志驚奇地說:「哎呀!你這是孔夫子搬家,儘是書!」

  一九八四年,我考入電大黨政管理幹部基礎專修科,脫崗讀書二年,完成學業的同時,對自己喜愛的寫作和文學更加留心。電大讀完,調榆林市人勞部門,工作之餘,再將當代、現代、古代和外國文學課程所列必讀書目,凡未讀之書基本補讀一遍,如《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等。讀到《古文觀止》才感覺自己的古漢語知識還很差,又抽時間自學王力先生所著《古代漢語》一至四冊。

  好讀書,有時人們也會有所不理解。父親好讀書,舅父目不識丁而種莊稼很在行,舅父說父親:「你們那是些書經上的人!」我在生產隊勞動那時,身強力壯,背着糞筐上山送肥,有時會手裡拿着一本《唐詩一百首》,邊走邊默誦,有時忘了便翻開書看一眼。夏天扛鋤往田裡去,有時手裡拿一本書,邊走邊捎帶着看。有村里人在我母親跟前說:「靠背上糞背籠子,扛上鋤頭看書,能頂個事?」母親笑着說:「我們家那父子就愛看書,舅舅的就說我們家那是些書經上的人嘛!」後來曾隱約聽到背地有人說笑我是「書經上的人」。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在外縣工作。一次到市上出差,在旅社包住一個小單間,房門鑰匙由自己拿着。順便在新華書店買了二十幾本書,留一兩本當時翻看,其餘全部用牛皮紙打包成高高一捆,歇了幾歇才提回旅社,手拎得生疼。去外面吃完飯,剛開門回房,準備看書,忽然開門進來四五個男人,為首一個表情嚴肅地問:「你是做什麼的?」我說:「從單位來此出差。」又問:「你這高高一捆,包得嚴嚴實實,裡面是什麼?」我說:「全是剛從書店買來的書。」那人說:「鬼才會相信,買書一次不過一兩本,哪能買這麼多?打開來看!」我無奈,只得將包裹打開,全是嶄新的書,並蓋有書店售書章。幾個人一言未發,慌慌忙忙走了。我去和負責人交涉,原來是連續有盜竊事件,見我那一包用厚紙包裹的東西,引起了懷疑和誤會。

  隨着多年的閱讀,自己漸漸不自覺地偏愛中國古典文學。二十餘年前,讀(明)無名氏著《楊家府演義》一書,讀到楊業戰死時,感至淚下;讀至穆桂英大破天門陣時,卻用天兵神怪等荒誕事來搪塞,太虛幻而乏味。作為講史小說,書中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皆多錯謬,敘事繁瑣又多荒誕不經事,虛構成分達百分之六七十。而尚有散見於史傳、傳奇、戲曲、書說與民間流傳的許多有關楊家將的精彩故事,則未見編入。又見至今人們對楊家將的故事仍然十分喜愛,傳誦而經久不衰。隨着知識的積累和自己的偏好,再加上工作中多年的寫作鍛煉,逐漸萌發了「本之於史傳,以正此書之失,並補綴其闕漏」的想法。於一九九〇年冬,試寫過兩回,深感力所不及,遂擱筆。思想中則常留心於此,並多方積累資料。每逢出差,書店必去,見有楊家將的書便買,現各種版本有二十餘種,見有涉及楊家將的有關資料便購,資料更多。

  一九九四年,在北京王府井書店購得《宋史》(一九七七年新版校點本)一套四十冊。後又從各地陸續購得《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一九七九年新版校點本)二十冊,《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宋史紀事本末》,新舊校點本《五代史》《遼史》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等書細加閱讀,着重點是有關楊家將的故事和北宋時的重大事件。

  二〇〇一年離崗,我再開始動筆試寫,反反覆覆寫了一個月,第一回還未完成。自己工作四十餘年,寫作大多是公文體例,現在要改寫長篇歷史小說,還是無從下手。留哪些,去哪些,補哪些,語言、體例都無法確定。再者自己對北宋這段歷史,在中國古代史中從縱的方面,還缺乏一個系統的概念。自己的主旨是想提倡中華傳統美德,但哪些是傳統美德,自己思想中的印象卻不深。於是,只得再擱筆。

  二〇〇二年,再開始購書、讀書,從通讀《二十五史》開始,再陸續讀《四書》《五經》《道德經》《楚辭》《中國古代詩辭基礎文庫》《世說新語》《太平廣記》與部分地方志等。並將施耐庵著《水滸傳》七十一回會評本作為範本,細心研讀。平時從不看電視劇、電影等,並摒棄一些其他個人愛好,潛心讀書和構思。而常常看看古典戲曲,一方面可以調劑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情志,交際禮節,衣着打扮,行事作為等基本生活氛圍。通過這六年時間較有目的地讀書,漸對中國歷史有個縱向了解,對中華傳統文化亦有所眢晤,文學素養亦有所增進。

  二〇〇八年開始醞釀,重新構思,重新布局。敘事時間,從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天福十二年,麟州土人楊弘信為麟州刺史起,至南宋高宗紹興十年,楊再興在郾城小商河戰歿止,約二百年間楊家七八代人的忠勇愛國事跡。內容則以《續資治通鑑長編》一書中所涉及楊家將的人物、事跡為主,再參照《宋史》與部分縣誌以及其他研究資料,經過構思,再適當融入野史、傳奇、戲曲、說書、民間傳說等內容,以及原著中極少量較精彩的情節。總體史實部分,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使其基本接近史實。因內容銜接等需要,雖有少量虛構成分,但不至過於荒誕。同時也對二百年間其他一些如明主、賢臣、良將以及權奸等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和事跡作了一些敘述。既烘托出主角楊家將,又可了解每件事的來龍去脈,以不使楊家將故事脫離當時的社會大環境。

  二〇〇九年元旦前後,完成構思做寫作前準備,剛過春節就開始動筆。退休後時間充裕,也不管節假日,基本閉門謝客,專致於此。至二〇—〇年五一節左右,用約一年半的時間,手寫初稿成。打印校對至年底一稿成。

  二〇一一年初,再回頭徹底檢閱原來收集的各種資料,核實修改補充內容,甄別更改錯別字和標點,五月底重新修改打印乃為第二稿。讓女兒、女婿,兒子、兒媳等閱讀,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國慶節後,再從頭開始修改,訂正,到二〇一二年元宵節前,全部修改完畢為第三稿。

  本書既以歷史為題材,又采自史實,行文只得文白相間。書中所敘事太雜,人物也太多,有的地方敘事太繁,有些地方又太簡,其弊筆者皆知。楊家將籍在陝北,筆者亦生長於這一方沃土,對楊家將之尊崇仰慕,皆出於本心。數十年積累資料,潛心閱讀研究,力成此書,旨在以古代民族英雄、愛國將領之精神,激勵今人愛國之志氣也。然心向之而力所不能及,猶如邯鄲學步,東施效顰。但拙絀皆出自本心,故諸多錯謬不足之處,敬請讀者見諒,並不吝於批評指正。

  在此書打印編輯校對等成書過程中,對付出辛勞的各位先生、女士、同好,一併予以致謝。   段生成   二〇一二年五[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