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征 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征
圖片來自搜狐網

北征杜甫的這首長篇敘事詩共有一百四十句,它像是用詩歌體裁來寫的陳情表,是他這位在職的左拾遺向肅宗皇帝匯報他探親路上及到家以後的見聞感想。

原文

杜甫〔唐代〕

北歸至鳳翔,墨制放往鄜州作。按鄜在鳳翔東北,故曰北征。

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

杜子將北征,蒼茫家室。

維時遭艱虞,朝野無日。

顧慚恩私被,詔許歸蓬篳。

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

雖乏諫諍姿,恐君有遺失。

君誠中興主,經緯固密勿。

東胡反未已,臣甫憤所切。

揮涕戀行在,道途猶恍惚。

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

靡靡逾阡陌,人煙眇蕭瑟。

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

回首鳳翔縣,旌旗晚明滅。

前登寒山重,屢得飲馬窟。

邠郊入地底,涇水中盪潏。

猛虎立我前,蒼崖吼時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車轍。

青雲動高興,幽事亦可悅。

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

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

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沒。

我行已水濱,我仆猶木末。

鴟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

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


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

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


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

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

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

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

天吳及紫鳳,顛倒在裋褐。

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日。

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栗。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羅列。

瘦妻面復光,痴女頭自櫛。

學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

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

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

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

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

新歸且慰意,生理焉得說?

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

仰觀天色改,坐覺妖氛豁。

陰風西北來,慘澹隨回紇。

其王願助順,其俗善馳突。

送兵五千人,軀馬一萬匹。

此輩少為貴,四方服勇決。

所用皆鷹騰,破敵過箭疾。

聖心頗虛佇,時議氣欲奪。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軍請深入,蓄銳可俱發。

此舉開青徐,旋瞻略恆碣。

昊天積霜露,正氣有肅殺。

禍轉亡胡歲,勢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綱未宜絕。

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

奸臣竟葅醢,同惡隨盪析。

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

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

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

微爾人盡非,於今國猶活。

淒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

都人望翠華,佳氣向金闕。

園陵固有神,灑掃數不缺。

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譯文

肅宗即位的第二年,閏八月初一日那天,

我杜甫將要向北遠行,天色空曠迷茫。

這時因為戰亂,時世艱難讓人憂慮,朝野很少有空閒的時日。

想來慚愧,因為只有我一人蒙受皇恩,皇上親自下令允許我回家探親。

我到宮闕拜辭,感到恐懼不安,走了好久尚未走出。

雖然缺乏敢於諫諍的氣魄,總惟恐皇上思慮有所疏失。

皇上確是中興國家的君主,籌劃國家大事,本來就該要謹慎努力。

安史叛亂至今尚未平息,這使君臣深切憤恨。

我只有揮淚告別,但仍戀念鳳翔行宮,走在路上仍然神志恍惚,放心不下。

如今天下儘是創傷,我的憂慮何時才能結束啊!

我拖拖沓沓地穿過田間小路,不見人煙,到處一片蕭條。

路上遇見的人,有很多都是帶着創傷,痛苦呻吟,有的傷口還在流血呢!

我回頭看看鳳翔縣,傍晚時,旗幟還忽隱忽現。

向前登上一道道寒山,屢屢發現戰士餵馬飲水的泉源水窪。

到了邠州郊外,由於地勢低凹,如同走入地底,涇水在邠郊中水流洶湧。

猛虎蹲立在我的眼前,吼嘯聲震山谷,蒼崖好像會崩裂一般。

今秋開滿了菊花,石道上留下了古代的車轍。

青雲激發起高雅的興致,隱居山林的生活也很歡悅。

山裡的水果都很散亂細小,到處混雜生長着橡樹和山栗。

有的紅得像硃砂,有的黑得像點點的生漆。

它們有雨露的滋潤,無論是甜的或苦的,全都結了果實。

遙想那世外桃源,更加想到自己生活的世界真是太差了。

在坡陀上遙望廊州,山岩山谷交相出沒。

我已來到了水邊,我的僕人還落後在坡上(回頭看,因為坡陡,以致他好像在樹梢上一樣)。

鴟鳥在枯桑上鳴叫,野鼠在田野亂穴間拱手而立。

夜深時,我走過戰場,寒冷的月光映照着白骨。

回想起潼關的百萬大軍,那時候為何潰敗得如此倉促?

使秦中百姓遭害慘重。

何況我曾經墮入胡塵(困陷長安),等到回家,頭髮已經儘是花白了。

經過了一年多,回到這茅屋,妻兒衣裳成了用零頭布縫補而成的百結衣。

傷心得在松林放聲痛哭,並激起迴響,泉流也好像一起嗚咽,聲音顯得悲傷極了。

平生所嬌養的兒子,臉色比雪還要蒼白。

看見了父親就轉過身來啼哭(分別很久顯得陌生),身上污垢積粘,打着赤腳沒穿襪子。

床前兩個小女孩,補綴的舊衣裳剛過兩膝(女兒長高了裙子太短了)。

有海上景象圖案的幛子裂開,因縫補而變得七彎八折。

繡在上面的天吳和紫鳳,顛倒的被縫補在舊衣服上。

老夫情緒惡劣,又吐又瀉躺了好幾天。

奈何囊中沒有一些財帛,救你們寒顫凜栗。

打開包裹取出化妝用的粉黛,被褥和床帳可稍稍張羅鋪陳。

瘦弱的妻子臉上又見光采,痴女自己梳理頭髮。

學他母親沒有什麼擺弄,清早梳妝隨手往臉上塗抹。

一會兒塗胭脂一會兒擦粉,亂七八糟把眉毛塗得那麼闊。

我能活着回來看到孩子們,高興得好像忘了饑渴。

他們問我事情,競相拉着我的鬍鬚,誰能對他們責怪呼喝?

反而使我想起困在賊窩的愁苦,我真的心甘情願受他們雜亂吵嚷。

我剛回來要寬慰心情,生活料理、生計問題,那裡還顧得談論?

肅宗還流亡在外,幾時才可以停止訓練兵卒?

抬頭看看天色的改變,覺得妖氣正在被消除。

陰風從西北吹來,慘澹地隨着回紇。

回紇懷仁可汗願意幫助唐朝,回紇的特性是善於馳騁衝擊。

回紇送來了五千個戰士,趕來了一萬匹戰馬。

這些兵馬以少為貴,唐朝及其他民族都佩服回紇勇猛好鬥。

所用的都像猛鷹飛騰,破敵比射箭的速度還要快。

皇上的心思,是虛心的期待爭取回紇幫助,當時的輿論卻頗為沮喪不願借兵於回紇。

伊水洛水一帶很快就可以收回,長安不必費力就可以攻拔,就可以收復。

唐朝的官兵請求深入,全部是養精蓄銳,要收復敵占的地區,可不必等待。

此舉全面反攻可以打開青州和徐州,轉過來可望收復恆山和碣石山。

秋天本來就多霜露,正氣有所肅殺。

禍機轉移已到亡胡之年,局勢已定,是擒胡之月。

胡人的命運豈能長久,皇朝的綱紀本不該斷絕。

回想安祿山亂起之初,唐王朝處於狼狽不堪的境地,事情的發展與結果不同於古代。

奸臣楊國忠終於被誅殺,同惡的人隨着就被掃蕩、瓦解、離析。

沒有出現像夏及殷商那樣的衰亡,是由於處死了像寵妃褒姒和妲己那樣的楊貴妃。

像周代漢代能再度中興,是靠像周宣王、漢光武帝那樣的明哲。

還有勇武有力的陳將軍,執行誅討奮發忠烈。

如今若不是有你陳元禮將軍,大家就都完了。

淒涼的大同殿,寂寞的白獸闥。

長安居民都盼望着皇帝的旗幟重臨,好的氣象會再向着長安宮殿。

先帝園陵本來有神靈保佑,保護陵墓、祭禮全部執行不能缺失。

偉大輝煌的太宗奠定了強盛的基業,他所創立建樹的功績,實在恢宏發達。

鑑賞

  杜甫的這首長篇敘事詩共有一百四十句,它像是用詩歌體裁來寫的陳情表,是他這位在職的左拾遺向肅宗皇帝匯報他探親路上及到家以後的見聞感想。它的結構自然而精當,筆調樸實而深沉,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思,懷抱中興國家的希望,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現實,表達了人民的情緒和願望。

  全詩分五大段,按照「北征」,即從朝廷所在的鳳翔到杜甫家人所在的鄜州的歷程,依次敘述了蒙恩放歸探親、辭別朝廷登程時的憂慮情懷;歸途所見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後與妻子兒女團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關切國家形勢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紇兵力的建議;最後回顧了朝廷在安祿山叛亂後的可喜變化和表達了他對國家前途的信心、對肅宗中興的期望。這首詩像上表的奏章一樣,寫明年月日,謹稱「臣甫」,恪守臣節,忠悃陳情,先說離職的不安,次敘征途的觀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論國策的得失,而歸結到歌功頌德。這一結構合乎禮數,盡其諫職,順理成章,而見美刺。讀者不難看到,詩人採用這樣的陳情表的構思,是出於他「奉儒守官」的思想修養和「別裁偽體」的創作要求,更凝聚着他與國家、人民休戚與共的深厚感情。

  「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痛心山河破碎,深憂民生塗炭,這是全詩反覆詠嘆的主題思想,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主要特徵。詩人深深懂得,當他在蒼茫暮色中踏上歸途時,國家正處危難,朝野都無閒暇,一個忠誠的諫官是不該離職的,與他的本心也是相違的。因而他憂虞不安,留戀恍惚。正由於滿懷憂國憂民,他沿途穿過田野,翻越山岡,夜經戰場,看見的是戰爭創傷和苦難現實,想到的是人生甘苦和身世浮沉,憂慮的是將帥失策和人民遭難。總之,滿目瘡痍,觸處憂虞,遙望前途,征程艱難,他深切希望皇帝和朝廷了解這一切,汲取這教訓。因此,回到家裡,他雖然獲得家室團聚的歡樂,卻更體會到一個封建士大夫在戰亂年代的辛酸苦澀,不能忘懷被叛軍拘留長安的日子,而心裡仍關切國家大事,考慮政策得失,急於為君拾遺。可見貫穿全詩的主題思想便是憂慮國家前途、人民生活,而體現出來的詩人形象主要是這樣一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封建士大夫。

  「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詩人遙想桃源中人避亂世外,深嘆自己身世遭遇艱難。這是全詩伴隨着憂國憂民主題思想而交織起伏的個人感慨,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重要特徵。肅宗皇帝放他回家探親,其實是厭棄他,冷落他。這是詩人心中有數的,但他無奈,有所怨望,而只能感慨。他痛心而苦澀地敘述、議論、描寫這次皇恩放回的格外優遇:在國家危難、人民傷亡的時刻,他竟能有閒專程探親,有興觀賞秋色,有幸全家團聚。這一切都違反他愛國的志節和愛民的情操,使他哭笑不得,尷尬難堪。因而在看到山間叢生的野果時,他不禁感慨天賜雨露相同,而果實苦甜各別;人生於世一樣,而安危遭遇迥異;他自己卻偏要選擇艱難道路,自甘其苦。所以回到家中,詩人看到妻子兒女窮困的生活,飢瘦的身容,體會到老妻和愛子對他的體貼,天真幼女在父前的嬌痴,回想到他自己舍家赴難以來的種種遭遇,不由得把一腔辛酸化為生聚的欣慰。這裡,詩人的另一種處境和性格,一個艱難度日、愛憐家小的平民當家人的形象,便生動地顯現出來。

  「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堅信大唐國家的基礎堅實,期望唐肅宗能夠中興。這是貫穿全詩的思想信念和衷心愿望,也是詩人的政治立場和出發點。因此他雖然正視國家戰亂、人民傷亡的苦難現實,雖然受到厭棄冷落的待遇,雖然一家老小過着饑寒的生活,但是他並不因此而灰心失望,更不逃避現實,而是堅持大義,顧全大局。他受到形勢好轉的鼓舞,積極考慮決策的得失,並且語重心長地回顧了事變以後的歷史發展,強調指出事變使奸佞盪析,熱情讚美忠臣除奸的功績,表達了人民愛國的意願,歌頌了唐太宗奠定的國家基業,從而表明了對唐肅宗中興國家的殷切期望。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詩人的社會理想不過是恢復唐太宗的業績,對唐玄宗有所美化,對唐肅宗有所不言,然而應當承認,詩人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操是達到時代的高度、站在時代的前列的。

  綜上可見,這首長篇敘事詩,實則是政治抒情詩,是一位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職的陳情,是一位艱難度日、愛憐家小的平民當家人憂生的感慨,是一位堅持大義、顧全大局的愛國志士仁人述懷的長歌。從藝術上說,它既要通過敘事來抒情達志,又要明確表達思想傾向,因而主要用賦的方法來寫,是自然而恰當的。它也確像一篇陳情表,慷慨陳辭,長歌浩嘆,然而謹嚴寫實,指點有據。從開頭到結尾,對所見所聞,一一道來,指事議論,即景抒情,充分發揮了賦的長處,具體表達了陳情表的內容。但是為了更形象地表達思想感情,也由於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詩中又靈活地運用了各種比興方法,即使敘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長,不致枯燥;又使語言精煉,結構緊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詩人登上山岡,描寫了戰士飲馬的泉眼,鄜州郊野山水地形勢態,以及那突如其來的「猛虎」、「蒼崖」,含有感慨和寄託,讀者自可意會。又如詩人用觀察天象方式概括當時平叛形勢,實際上也是一種比興。天色好轉,妖氣消散,豁然開朗,是指叛軍失敗;而陰風飄來則暗示了詩人對回紇軍的態度。諸如此類,倘使都用直陳,勢必繁複而無詩味,那便和章表沒有區別了。因而詩人採用以賦為主、有比有興的方法,恰可適應於表現這首詩所包括的宏大的歷史內容,也顯示出詩人在詩歌藝術上的高度才能和渾熟技巧,足以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地用詩歌體裁來寫出這樣一篇「博大精深、沉鬱頓挫」的陳情表。

創作背景

  757年(至德二年)杜甫出於為國而奮不顧身,仍想積極履行諫諍職責,肅宗對此並不樂意,在八月底下「墨制」(皇帝用黑筆親書的詔令)准他鄜州探家。這一年閏月的八月初一日,杜甫自鳳翔出發赴鄜州,到達後寫了這首《北征》。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