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極海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極海鸚(學名:Fratercula arctica)是海雀科的一種海鳥,體長26-38厘米,體重約490克。冠為黑色,臉頰灰色,腹部白色。喙大,為紅黑色,腿為橙色,與其羽毛成為鮮明對比。冬天在海上蛻毛,失去一些鮮艷的臉部特徵。成年雄性和雌性的外觀很相似,除了雄性個頭略大。幼鳥有類似羽毛,臉頰為灰色。生活在北方的群體通常比生活在南方的群體個頭略大。普遍認為這是不同的亞種。

常成群飛翔於海邊,以魚為食。在陸地上,以直立姿態站立。在海表面游水。繁殖於北大西洋海岸,在北大西洋海域過冬。哺育範圍包括冰島挪威格陵蘭島紐芬蘭和許多北大西洋島嶼,南至緬因州西部和不列顛群島的東部。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爾及利亞、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羅群島、法國、德國、直布羅陀、格陵蘭、冰島、愛爾蘭、意大利、摩洛哥、荷蘭、挪威、葡萄牙、俄羅斯聯邦、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西班牙、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突尼斯、英國、美國。

遊蕩:奧地利、百慕大、克羅地亞 芬蘭、匈牙利、馬耳他、黑山、波蘭、塞爾維亞

產地不確定: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納哥、西撒哈拉。[1]

棲息環境

北極海鸚是北極地區特有的一種珍禽。平時棲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時期才回到岸邊的島嶼或陸地。把巢穴築在沿海島嶼的懸崖峭壁上的石縫溝中或洞穴里。巢穴主要用作休息、睡覺和儲藏食物。平時在大海的上空展翅飛翔。

形態特徵

北極海鸚體長26-38厘米,翼展47-63厘米,體重約490克。雌雄羽色相似。寬大而鮮艷的鳥喙帶有灰藍、黃和紅三種顏色,兩頰為灰白色。顏色鮮艷,嘴大,三角形。身體粗壯,雙翼及尾巴都很短。背部羽毛呈黑色,下體的胸腹部則呈白色。頭部頂黑色,臉頰白色,腳呈橙紅色。喙在繁殖季節時會較大及鮮紅。但過後就會變得較灰暗了,色彩也會加深。它們短小的翼適合游泳。它們在空中會頻密的拍動雙翼,達至每分鐘400次。[2]

生活習性

海鸚不論是遷徙途中飛行,還是在棲息地,它們總是成群結隊,統一行動。它們這樣做是一種有效的自衛行為,以此向其他動物顯示其龐大群體的威力,並標誌其棲息地的範圍,警告其他海鳥不得入侵其領地。如有兇惡的海鷗入侵,鳥群會發出一片警告聲。隨後便成群結隊地盤旋而起,最後形成一個飛快旋轉的環狀隊形,採用「人海戰術」,使入侵者暈頭轉向,難以找到進攻的突破口,不得不採取「走為上計」的策略。

海鸚靠捕食海洋魚類為生,生存本領極強。吃魚類及浮遊動物,並會以細小的海魚來餵飼雛鳥。北極海鸚會獵食玉筋屬、鯡屬及柳葉魚。它們一次可以帶回很多小魚,有時可以超過一打。它們是將小魚含在喙中,而非反芻吞下的小魚。這樣可以讓它們花更長時間來獵食,並每次能帶回更多食物供雛鳥食用。

繁殖方式

海鸚會成群的在海上追逐求愛,它們在水面上交配。在海岸及島嶼上繁殖。雄性北極海鸚會負責築巢,它們用自己的喙和腳蹼挖掘洞穴,巢穴深0.6-1.2米,洞穴挖掘完畢後,雄鳥會守在洞口,等待經過的繁殖期的雌鳥。巢一般是以草及羽毛來圍邊,有時甚至不會圍邊。[3]

產卵期一般在6-7月,雌鳥一次只產1枚卵,呈白色,常綴着褐色斑點。由雙親一同孵化及餵養雛鳥。它們會用雙翼將卵抱在腹部。孵化42天左右,小鳥才能破殼而出。出生後6周內,全靠其父母捕來的魚餵養,小鳥都比較肥胖。六個星期過後,小鳥開始單獨生活,身體變瘦,再過一周雛鳥就羽毛豐滿,可以在黃昏或夜晚跳進海里,潛水自己尋找食物了,然後直到在約49天後,就可以飛到海上獨自謀生。

雛鳥於夜間出生。雛鳥出生後頭幾年都會在海上生活,到5歲才會回到其繁殖地。繁殖過後,海鸚會到海上過冬,一般會走到遠離海岸及較南邊的地方。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種群現狀

十九世紀前,北極海鸚曾廣泛分布於北歐地區。後來,由於不能適應迅速改變的生態環境和遭受獸類的襲擊,這種鳥已不斷減少,以至成為世界上數量最少的鳥類之一。兇猛的水貂是海鸚的死敵。十多年前,一些水貂從別處來到這個小島上,貪婪地捕吃島上的北極海鸚。到1970年,島上的海鸚已蕩然無存。

為了拯救這一瀕於滅絕的鳥類,自2014年起,瑞典有關部門組織了一個捕獵隊,將島上所有的水貂捕光。前不久,人們又從法羅群島弄來42隻北極海鸚幼鳥,將它們放養在島上。瑞典有關部門正採取措施,並建立專門機構,對這些海鸚予以保護,使它們能在這個小島上重新繁衍起來。

趣聞報道

攝影師在蘇格蘭Lunga島拍攝到一組海鸚求偶搞笑照片。照片看似一隻雄性海鸚慢慢靠近心儀對象,想要親吻它,但是雌海鸚看似很不樂意,頭一個勁地往後挪,試圖不讓雄海鸚親到自己。[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