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洋軍閥,是中華民國早期最重要的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培植的北洋新軍的主要將領組成[1],袁世凱執掌政權後,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的主要將領雄霸一方,在1916年袁世凱死後,因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從而導致各領導人以所據地方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地建立勢力範圍。北洋軍閥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在不同時期由北洋軍閥中的不同派系的實力較強的軍閥或軍閥集團所控制,北京政府對各地的軍閥勢力的實際控制比較薄弱,形成了實際上軍閥割據的局面。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
事實上,北洋軍閥通常仍有北洋政府頒發的正式官銜,如都督、巡閱使、經略使、鎮守使或軍政長官等。
北洋起源
北洋時期的人物,赫赫有名者便不下二三十位。時人吳虬曾在《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潰》一書中稱,清廷在鴉片戰爭後與洋人約定五口通商[2],直隸總督兼為北洋通商大臣,兩江總督兼為南洋通商大臣,「北洋、南洋」最初的來源由此而起並衍生出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北洋醫院之類的名目,當時有滑稽家戲稱,「東洋、西洋」,「南洋、北洋」,中國之「兩洋」與外國之「兩洋」遙遙相對,正好囊括了整個世界。
新軍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集團,從清末政治勢力的發展變化源流來看,其本源是李鴻章洋務派的繼續。清末洋務派有三個特點:一是掌握清政府官辦近代工業實權,二是掌握軍事勢力,三是政治上經濟上與外國打交道,是中央或地方上的當權派。洋務派這三個特點,袁世凱北洋軍閥集團,不僅全部加以繼承,並有所發展,它除有着清末湘淮系集團所具有的一般共性外,最顯著的政治特點,就是在清政府推行新政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種新的因素,滲透影響及於清末社會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袁世凱北洋軍閥集團。這個集團處處標榜一個「新」字,與湘淮系近代軍閥相比,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色彩。
北洋軍閥統治覆滅
在北洋軍閥混戰的同時,南方的國民革命政府也建立了,為了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北伐,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基本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之後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北洋軍閥統治覆滅
視頻
北洋軍閥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奧數網,2009-6-17
- ↑ 鴉片戰爭後「口岸界址」的議定及其原因,豆丁網, 201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