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流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流鎮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北流市城郊,面積135平方公里,是北流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綜合實力最強的鄉鎮,是北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經貿繁榮,交通發達,基礎設施完善。曾榮獲玉林市「科學發展十佳鄉鎮」、「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平安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鄉鎮之星」、「廣西最佳鄉鎮」、「廣西綜合經濟實力十強鎮」、「廣西科技示範鎮」等殊榮等榮譽稱號。[1]

中文名: 北流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

地理位置: 北流市北部

面 積: 135 km²

下轄地區: 松花村、白須村、叢義村、九代村、甘村村、大燕塘村

電話區號: 0775

郵政區碼: 537499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60538人

機 場: 玉林機場

火車站: 北流站

車牌代碼: 桂K

榮 譽: 玉林市「科學發展十佳鄉鎮」

簡介

北流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1996年6月由松花鎮和陵城鎮合併而成,是北流市黨政機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市西北面、圭江河兩岸,東臨民安鎮與新榮鎮,南鄰塘岸鎮,西與玉林市茂林鎮交界,北接民樂鎮西鎮。2001年末,全鎮土地總面積134.53平方公里,轄12個居民委員會、20個村民委員會、303個村民小組。境域有64677戶、168411人。操粵語系方言,部分村民亦講客家話。是廣西糧食生產基地之一。素為商賈匯聚之地,市場繁榮,商貿活躍。截至2011年3月,轄20個村,300個村民小組,19個鎮直單位,27所中小學校,141個黨組織,2461名黨員。2010年,全區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百日攻堅行動推進會把該鎮六地坡村河東商會、蔬菜協會、綠滿地生態果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現場參觀點;玉林市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組織創先爭優活動推進會把綠滿地生態果業發展有限公司作為現場參觀點;玉林市教育系統創先爭優現場經驗交流會把叢義小學作為參觀點並作了典型發言。自治區黨委副書記陳際瓦對綠滿地生態果業發展有限公司創先爭優活動開展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廣西電視台、《廣西日報》、自治區第86期《創先爭優簡報》、《玉林日報》對該鎮「四聯建雙促進」非公黨建模式做了宣傳報道。中央級、自治區級十幾家新聞媒體也對該鎮創先爭優活動做了採訪報道。在北流市慶祝建黨89周年表彰大會上,該鎮共有11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受到表彰,是全市獲表彰最多的單位。

歷史沿革

清代至民國20年(1931年),分屬附城及全縣16個裡中的一廂、二廂、小一和 吉京里管轄。

民國21年縣內分6個區時劃入城廂區。1950年6月起全縣改設12個區1鎮,歸附城鎮和四區管轄。

1958年8月縣實行政社合一,轄地稱英雄人民公社,1959年11月改稱附城人民公社和陵城人民公社。

1961年增設陵城鎮,1984年6月附城人民公社改為勾漏鄉,陵城人民公社併入陵城鎮。

1990年縣鎮建制調整時勾漏鄉更名松花鎮,陵城鎮不變。

1996年6月松花鎮與陵城鎮合併成今北流鎮。

行政轄區

北流鎮勾漏村位於北流市區東面,距離市區5公里,324國道從村中通過,全村總面積3.5平方公里,轄10個村民小組,3566人,耕地面積1438多畝,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勾漏洞風景區座落在該村中,帶動農副產品銷售等。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來,村黨總支勇立潮頭,緊緊圍繞「創建設堡壘工程,爭當致富模範」主題,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努力為群眾辦好事,較好地發揮了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帶頭致富的先鋒模範作用,促進了全村經濟社會新發展。北流鎮下轄村:松花村、白須村、叢義村、九代村、甘村村、大燕塘村、涼水井村、潮塘村、中靈村、鴨埌村、新城村、勾漏村、印塘村、六地坡村、河泉村、六行村、六榮村、龍安村、環城村、居大村。

自然環境

大部分地處平原、丘陵地帶,西面平坦、東北面一些石山陡峭、南面有低矮山嶺連綿。土壤類型水田主要為瀦育性水稻土,旱(山)地為磚紅壤性紅壤、河流沖積土。主要山峰勾漏山海拔217米,綿延數十公里,著名的旅遊勝地勾漏洞就在其中,海拔210米的望夫山與勾漏山相對峙。主要河流圭江從塘岸鎮蟠龍村入境,自南向北流經龍安、六榮、白須、叢義、環城、河泉、六地坡、印塘、勾漏9個村和城區,河岸線長達20公里,在勾漏村出境流入民安鎮,匯入容縣繡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7℃、降雨量1600毫米、 無霜期352天。礦產資源豐富,鎮東北面的石灰石量大易采,儲量708萬噸,軟質硅酸鉛瓷土 (高嶺土)、黏土是陶瓷、水泥生產的重要原料,已廣為開採利用。

旅遊

勾漏洞風景區位於市區東5公里的324線國道旁,被列為全國三十六洞天的第二十二洞天,是桂東南地區的旅遊勝地。天門關位於城西3公里外的甘村,為古越道的重要關隘。中國海相泥盆系北流剖面,位於城北2公里大風門外,與勾漏石刻同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門古蹟、勾漏仙蹤曾列為聞名遐邇的北流八景之二。

社會事業

2010年以來,該鎮落實「一事一議」項目24個,硬化村組道路8.1公里,覆蓋12個村85個村民小組,全鎮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資金15多萬元,完善了一批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落實資金80多萬元建設九代、六地坡、河泉等村的人畜飲水工程;爭取資金64多萬元建設鎮綜合文化站、九代村文體綜合大樓、衛生所等。積極推進計生工作「八建八進」工程,率先推行「誠信計生」模式,獲市計生工作創新獎和先進獎,鎮計生服務所獲全國首批優質服務示範所。認真抓好科教文衛等工作,爭取上級項目資金798萬元,完成龍安小學等10所中小學校危房重建工作;2010年新農合參合率全市排名第一;爭取新增低保指標2000個,落實資金164.15萬元為98戶群眾進行農村危房改造,解決困難群眾的實際問題。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和防汛抗災工作,在6月份的防汛抗災中,全鎮黨員幹部積極奮戰在抗災第一線,全鎮汛期無一人傷亡,全年未發生一起安全生產事故,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2010年,全鎮矛盾糾紛案發數比上年下降47%,鎮、村調解委和農村工作室調解矛盾糾紛195件,調解成功192件,調解成功率達98.4%,實現了「三不出」和「四無」目標。2010年,該鎮榮獲「2008—2010年建設平安玉林活動十佳平安鄉鎮(街道)」、「玉林市綜治信訪維穩中心規範化建設先進單位」、「2008—2010年建設平安北流活動先進鎮(街道)」稱號。該鎮積極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以「創先進強堡壘爭優秀促發展」為主題,以「四聯建雙促進」為載體,以「解四難」為着力點,努力提高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通過「聯院校,建勞動力培訓網絡;聯商(協)會,建信息服務平台;聯農村,建勞動力轉移就業快車道;聯機關,建黨務服務中心」,創建了玉林市首個黨務服務中心、鎮-村-組三級聯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網絡和村商(會)聯建模式。深入推進「先鋒承諾大行動」,開展「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學起、從群眾需要干起」的主題活動,組織編寫《創先爭優先鋒行》讀本,全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承諾為群眾辦實事5200多件,已踐諾5028件,踐諾率達97%。2014年,為95戶群眾進行農村危房改造,實施農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49個,獎補金額311.395萬元,覆蓋20個村128個村民小組39380人;教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入環境整治資金380多萬元,促進村容村貌和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經濟建設

2010年以來,該鎮按照「抓發展、惠民生、保穩定、強黨建,創建統籌城鄉科學發展模範鎮」的發展定位和思路,積極服務於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和「三示範一打造」工作大局,廣大幹部群眾團結奮進,開拓創新,全鎮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2010年,全鎮財稅收入1.85億元,比增18.32%;工業總產值32億元,比增1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6577億元,比增58.7%;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億元,比增2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億元,比增10.4%;農民人均純收入5743元,比增15.6%;新上、技改、續建項目13個,完成投資3.76億元。配合市有效推進「兩路三園五區」項目建設,完成征地1550多畝,租地850多畝,拆遷房屋57間,遷墳831座。完成園區標準化廠房建設10萬多平方米。積極推進九代村新農村建設和甘村、涼水井城鄉一體化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以及六地坡村坡南組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樣板村立項、規劃工作。2014年,全鎮完成財稅入庫2.79億元,占全年任務的100.09%;新上、續建、擴建、技改項目28個,其中超億元項目3個;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21億元,同比增長18%;工業投資15.19億元,同比增長14.55%;技改投資13.94億元;同比增長19.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6億元,同比增長1.57%;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71億元,同比增9.8%;落實資金174.3萬元。 2020年,北流鎮入列為廣西民營經濟示範鄉鎮。

農業

清代已種植雙季稻,雜交稻種植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80年代後期普遍種植。糧食產量一直居自治區各鄉鎮前列。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次為玉米、紅薯、大豆;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甘蔗、木薯、蔬菜。90年代中後期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基礎上,不斷調整種植業產業結構,1993年和1995年分別實現噸糧鎮、 噸谷鎮。至2001年,全鎮耕地面積2725.00公頃,其中水田面積2282.87公頃。糧食作物仍以稻穀為主,蘿蔔、潮菜、火筒菜、茄子、苦瓜、蓮藕等蔬菜成為主要經濟作物,先後建成5個特色農業(瓜菜、花卉等)高新科技示範園區。2001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總產量5099.00公頃、35765噸;經濟作物和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270.33公頃、1400.07公頃。六地坡蘿蔔、潮菜以其質優、味美獨領風騷,形成基地化生產,「協會+農戶」經營,即食型「益富華蘿蔔、潮菜罐頭」飲譽粵、港、澳、台、東南亞;甘村綠滿地2000多畝優質提子成為觀光、旅遊農業的主產品,供不應求;龍安荔枝、九代龍眼、六行百香果、河泉蓮藕、潮塘石瓜、叢義西瓜等名、特、優水果、蔬菜,以基地化生產的企業發展模式拉動着全鎮乃至全市農村經濟迅猛發展。

交通

自東漢以來,境內陸路交通主要靠城南外碼頭至甘村天門關之驛道。國道324線北(流)玉(林)段、北(流)容(縣)段於民國15年(1926年)始建,次年建成,數次改建後至1978年城區段柏油路面擴為9米寬。1990年建成324線繞城路(寬12米長5.06公里二級柏油路)。原城區段於1993年春節拓寬成30米寬水泥大道。1994年富林塘至甘村段拓寬為60米寬1.40公里長水泥大道。省道20121線北(流)寶(圩)公路於民國17年始建,次年建成城區至隆盛鎮段,1958年全線通車。1991~1992年建成北寶公路繞城路,1994年拓寬為60米寬2.29公里長水泥大道。1993~1994年3月城區段拓寬為30米寬水泥大道。縣道玉(林) 容(縣)一級公路於1998 年1月建成,全長21.48公里。鄉道北流—潮塘(村)於1977年建成7公里柏油沙土路,潮塘(村)—西(鎮)於1981年建成5公里四級沙土路。境域村村修公路,其中8個村通水泥路、7個村通 柏油路、其餘為四級沙土路,各街道均為水泥路。

教育

清宣統二年(1910年),境域相繼設立城南、城西、城東3所初等小學堂。民國6年(1917年)辦附城十里高小校。民國2年設立北流中學。解放後,先後興辦各級學校。1993年實現普及六年義務教育,1994年實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至2001年末,境域有市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所、高中4所、初中2所、小學2所、成人技術學校1所;鎮屬初中4所、小學22所、小學分校29所;市屬、鎮屬幼兒園、託兒所23所;社會力量辦學職業技術學校1所、高中1所。1992年以來,鎮屬中小學校30多名學生先後在國家和自治區教委舉辦的各項學科競賽中獲獎,其中勾漏初中13名學生參加全國首屆中學生奧林匹克英語競賽獲「優秀團體」獎、9人獲個人獎。

視頻

高空航拍廣西北流市大倫鎮六岑六山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