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轟炸南斯拉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約轟炸南斯拉夫是科索沃戰爭[1]期間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軍事行動。轟炸從1999年3月24日持續至6月10日,北約正式行動代號「盟軍行動」(英語:Operation Allied Force),美國稱之為「貴族鐵砧行動」(英語:Operation Noble Anvil),在南斯拉夫則錯誤地被稱作「仁慈的天使」(塞爾維亞語西里爾字母:Милосрдни анђео)。該行動未經聯合國授權,也是北約首次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批准使用武力,而且對象是對北約會員國並未造成威脅的主權國家。
北約的轟炸是繼1995年北約轟炸波黑之後,其歷史上第二次主要作戰行動。此次轟炸導致南斯拉夫軍隊從科索沃撤離,聯合國建立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並結束20世紀90年代的南斯拉夫內戰。
戰爭期間,北約向990個目標發射2300枚導彈、投擲14000枚包括貧鈾彈和集束炸彈在內的炸彈。超過2000名平民喪生,其中包括88名兒童,數千人受傷。超過20萬塞爾維亞人被迫撤離科索沃。據今日俄羅斯通訊社報道,南斯拉夫官員稱北約的空襲摧毀了300多所學校、圖書館及超過20家醫院。至少40000間房屋被夷平或損壞,約90處歷史和建築遺蹟被損壞。
背景
自治權被廢除後,科索沃面臨着國家有組織的壓迫:自20世紀90年代初,阿爾巴尼亞語廣播和電視受限,報刊被停,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被公共企事業單位開除的現象大量湧現,涉及銀行、醫院、郵局和學校。1991年6月,普里什蒂納大學的集會和數個教師會被消除,阿爾巴尼亞族教師於1991年9月開始的新學年被禁止進入校舍,學生只得在家中自習。
隨着時間的推移,阿爾巴尼亞族於1996年建立了科索沃解放軍,發動了針對貝爾格萊德的叛亂。1998年初,雙方爆發武裝衝突,同年10月15日簽署北約促成的停火協議,兩個月後雙方再次撕約交戰。1999年1月,據報道有45名阿爾巴尼亞人在拉查克大屠殺中遇害,北約決定只能引入維和部隊強行克制雙方才能解決衝突。3月23日,《朗布依埃協議》失敗,南斯拉夫拒絕外來維和部隊,北約準備以武力部署維和人員[2]。
視頻
北約轟炸南斯拉夫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科索沃戰爭 ,家國天下 ,2006-5-21
- ↑ 當年北約為什麼要轟炸南聯盟 ,搜狐,20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