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風行(李白詩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風行(李白詩作)

李白詩作
圖片來自搜狗網

《北風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古詩,出自《全唐詩》。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製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詩人從一個「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從而賦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義。全詩信筆揮灑,時有妙語驚人;自然流暢,不露斧鑿痕跡。它抓住焚毀白羽箭的行動來刻劃思婦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狀態,捧土塞黃河的比喻突出了思婦「恨難裁」的憤怒心情,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其他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等,也歷來被人們稱為詩歌中誇張的典範、比喻的佳句。

詩詞原文

北風行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作品譯文

詞句注釋 ①、《北風行》,樂府「時景曲」調名,內容多寫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傷感之情。

②、燭龍,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人面龍身而無足,居住在不見太陽的極北的寒門,睜眼為晝,閉眼為夜。兩句意為:燭龍棲身在寒門,尚能放出光耀猶如白晝。

③、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興縣。兩句意為:本來為日月所照的幽州,為什麼如今卻不見陽光,只能聽到滿天北風在怒吼?這是指當時安祿山統治北方,一片黑暗。

④、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側。軒轅台,紀念黃帝的建築物,故址在今河北懷來縣喬山上。這兩句用誇張的語氣描寫北方大雪紛飛、氣候嚴寒的景象。

⑤、雙蛾,女子的雙眉。雙蛾摧,雙眉緊鎖,形容悲傷、愁悶的樣子。

⑥、長城,古詩中常藉以泛指北方前線。良,實在。

⑦、鞞靫(bǐngchá),當作鞴靫。虎文鞞靫,繪有虎紋圖案的箭袋。

⑧、北風雨雪,這是化用《詩經·邶風·北風》中的「北風其涼,雨雪其霧」句意,原意是指國家的危機將至而氣象愁慘,這裡藉以襯托思婦悲慘的遭遇和淒涼的心情。裁,消除。這是一首樂府詩。王琦註:「鮑照有《北風行》,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李白擬之而作。」(《李太白全集》)李白的樂府詩,不滿足因襲模仿,而能大膽創造,別出新意,被譽為「擅奇古今」(胡應麟《詩藪》)。他的近一百五十首樂府詩,或「不與本辭為異」(胡震亨《李詩通》),但在藝術上高出前人;或對原作提煉、深化,熔鑄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題。《北風行》就屬於這後一類。它從一個「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從而賦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義。

白話譯文

燭龍棲身在寒門,尚能放出光耀猶如白晝

本來為日月所照的幽州,為什麼如今卻不見陽光,只能聽到滿天北風在怒嚎從天而降?

燕山上的雪花大得如同竹蓆,一片片猛烈地吹打飄落在軒轅台

幽州一位思念丈夫的婦人在這寒冬臘月,停歌罷舞愁眉緊鎖。

她靠着門望着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心中卻想着在北方長城前線服役的丈夫悲苦的忍受着這嚴寒,實在是悲哀可憐,心中不禁湧起萬種哀思,痛苦萬分。

當年他提着劍離開時只想着要去救邊關,只遺留下了一個虎紋金柄的箭袋。

中間有他的一對用羽毛做弓尾箭,如今卻滿是沾滿塵埃的蛛網。

空有箭在,人也許已經戰死永遠不能回來了!

不忍重見此物,一把火燒成灰了反倒乾淨。

洶湧奔騰的黃河尚可捧土堵塞,而對北風雨雪的痛恨卻永難排解。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