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魏皇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魏皇陵

 

 

 

中文名

北魏皇陵

《魏書》記載:魏孝文帝「及遷洛陽,乃自表瀍西以為山園之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死葬長陵。長陵的方位以往不清楚。1946年文昭皇太后墓誌在洛陽市北郊官莊東一座小冢內出土,墓誌稱:「拊高祖長陵之右。」恰好在小冢東南不遠處有一大冢,高約35米,直徑約60米,小冢正是在大冢之右。這亦與《魏書"己載的「後先葬城西長陵東南」,後「遷靈櫬於長陵兆西北六十步」相合。由此可證大冢是孝文帝長陵。

宣武帝元恪死於延昌四年(515年),葬景陵。《資治通鑑》說,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洛陽討伐王世充時,「登魏宣武陵以望之」,可見景陵應在邙山之巔。又,元氏宗室、王公嬪妃陪葬景陵者甚多。宣武嬪司馬顯姿墓誌出土於伯樂凹村東偏南,志稱「陪葬景陵」;宣武嬪李氏墓誌出土於南石山村南,志稱「葬於洛陽景陵垣」,這些都是就整個陵區而言。另外,馮邕妻元氏墓誌出土於東陡溝村西,志稱「葬於景陵之南崗」,正是在冢頭正南。元瑋墓誌出土於盤龍冢村東南,志稱「歸窆(埋葬)於景陵東山之陽」;元朗墓誌出土於後李村,志稱「葬景陵東崗」,該二村均在冢頭以東。穆纂墓誌出土於水泉村,志稱「遷窆於景陵之右」,正處在冢頭村西北三里許。元則墓誌出土於安駕溝村,志稱「窆於景陵之東北」。可見今洛陽市北郊冢頭村東之大冢當為宣武帝景陵。該墓北距孝文帝長陵約5公里。1991年,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發掘。

景陵墓冢平面略呈圓形,直徑105—110米,四周稍有殘損,現存高度24米,平頂。墓冢用黃土夯築而成。陵墓的墓道及墓室全部覆蓋在這一高大墓冢之下。

宣武帝陵墓雖曾遭受盜掘,但墓葬形制與結構基本完整。從總體看,它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磚室墓,全長54.8米,由墓道、前甬道、後甬道、墓室四部分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墓道系由原地面直接下挖而成,全部為墓冢所覆蓋,南起墓冢南緣,北接前甬道,其水平長度為40.6米。墓道南段為土壁,北段為磚壁。前甬道南接磚壁墓道,拱券頂,券高3.78米,地面鋪石。後甬道位於墓葬中軸線上,連結前甬道和墓室,平面呈縱長方形,拱券頂。石門安裝在後甬道北端,或者說是嵌於墓室南壁中部,由門楣、門額、立頰、門下坎、門扇等青石構件組成。墓室位於後甬道之北,青條磚築砌。墓室平面近方形,原鋪有石板。墓頂作四角攢尖式,高9.36米。整個墓室結構嚴密,十分堅固。從墓室內殘存

狀況看出,墓室分作東西兩半東半擺放隨葬晶,西半為石棺床占據。棺床南北長,由十五塊方形石塊拼砌而成。該墓因盜掘嚴重,隨葬器物僅剩下一小部分,多不在原位,計有青瓷器12件、釉陶器1件、陶器20件、石器2件、鐵器10件。[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