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五里園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File:十五里園鎮1.jpg|thumb|right|十五里園鎮1 原圖鏈接 十五里園鎮地處黃河下游,位於陽穀縣東南部,西距縣城10公里。駐地明初建村,因張姓居民於此經營菜園,而且此處東距張秋鎮、西距壽張鎮、南距台前縣梁集、北距范海鎮閆莊各15華里,故名。1941年建成十五里元區,1957年改為十五里園鄉,1958年撤鄉設鎮。轄64個自然村,53個行政村,轄區面積55.7平方公里,4.5萬人,耕地4.8萬畝。[1]

簡介

聊城市十五里園鎮地處聊城市黃河下游,位於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東南部,西距聊城市陽穀縣城10公里左右。駐地明初建村,因張姓居民於此經營菜園,而且此處東距聊城市張秋鎮、西距聊城市壽張鎮、南距濮陽市台前縣梁集、北距聊城市范海鎮閆莊各15華里,故名。1941年建成山東壽張縣十五里元區,1957年改為山東壽張縣十五里園鄉,1958年撤鄉設鎮,1964年劃歸山東陽穀縣。轄64個自然村,53個行政村,轄區面積49.02平方公里,44649人(2107),耕地4.8萬畝。其中距鎮2公里的賈垓村是聊城市十五里園鎮通往河南省的主要交通渠道之一

工業優勢

大力實施「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戰略,全鎮經濟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至目前,鎮內共建有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7處,各類工業企業27處。聊城市九鑫工具、山東聊城亨利肉類、聊城市誠信釺具等一批規模企業脫穎而出。「山東省陽工工具」 也走上了國際市場,成為享譽全球的品牌。

農業經濟

聊城市十五里園鎮的農業資源特別豐富。境內地勢平坦,地層結構穩定,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乾濕季明顯,年平均氣溫13.2℃,年平均降雨593毫升。平均相對濕度67%,年平均日照2546小時,無霜期210天左右,適合種植及養殖國內大多數的農畜新品種。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鎮委、政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以"高起點、高效益、產業化"為指導方針,興辦龍頭企業,培植科技示範基地,以典型帶動、示範引導、技術服務、訂單經營、綠色切入推動整個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逐步勾勒出有自已特色和優勢的產業格局。堅持走特色農業產業化之路,充分發揮櫻桃山莊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大示範基地規模,先後建立水稻、蓮藕示範基地3處,特色農業產業化布局得到進一步完善;形成了蔬菜、雜果、桑蠶三大主導產業。被山東省農業廳授予了「山東省無公害西瓜、無公害西葫蘆、無公害茄子、無公害黃瓜」四個名優品牌。建立了兩個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了五個農業生產示範基地,一個林業科技示範園。該鎮按照「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示範帶動」的思路,強勢推進「一村一品」建設,確定10個種植示範村。實施優果工程,促進果、菜等主導產業規模擴張,先後新建櫻桃、西瓜、蓮藕種植基地5個,專業村6個,成功將「聊城市景陽岡西瓜」品牌打入濟南、鄭州、天津市場,為提升本地農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2002年,全鎮多種經營總產值達到4260萬元。

自然地理

聊城市十五里園鎮位於聊城市陽穀鎮東南部,鎮駐地西偏北距聊城市陽穀縣城18公里。東接聊城市張秋鎮,西鄰聊城市壽張鎮,北與聊城阿城、聊城市閆樓鎮毗連,南與河南省濮陽市台前縣打漁陳鄉接壤。地處東經115°53′—115°58′、北緯36°01′—36°06′之間,南北長9公里,東西寬7.5公里。

聊城市十五里園鎮地處山東聊城黃河沖積平原,地勢由東北向西南緩傾,平均坡降為1/6000.海拔高度為37.9-41.3米。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壤類型以潮土和褐化潮土為主,土壤質地絕大數為輕壤土和中壤土,境內淺層淡水資源豐富,地下水補給充足,開採條件較好。

聊城市十五里園鎮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為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乾濕季度化明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間有旱澇,冬季乾冷少雨雪。年平均降水量539毫米,平均氣溫13.2℃。

聊城市十五里園鎮交通方便,京九鐵路擦界而過,工字形公路通往齊(河)南(東)公路、陽穀縣城和張秋鎮、壽張鎮。境內水利設施配套齊全,排灌方便。陶城鋪引黃南北乾渠橫貫全鎮,境內支幹渠四通八達。金堤河沿南境而過,金堤為鎮南部屏障,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強,基本上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以河補源,以井保豐,早澇保豐收。

社會事業

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也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主要表現為:文教衛生方面:所屬中學、聯校升學率連年攀升;農村合作醫療在全鎮範圍內全面鋪開,參合人數、參合率均名列全縣前茅。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優化,鎮、村班子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強。信訪工作成績突出,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信訪工作「山東陽穀縣三無」鄉鎮。綜合治理工作紮實有效。計劃生育連續三年列全縣前三名。

2008年新修建、改造縣鄉公路30公里,使全鎮公路通車裡程突破200公路,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的發展目標,新鋪設自來水管道1萬米,使全鎮所有群眾吃上了潔淨的自來水。

自然資源

聊城市十五里園鎮交通、通信、電力設施十分便利,同時鎮內交通也非常便利,形成了「四縱四橫」「八大出口」的公路格局,鎮內柏油路里程已達138公里,完全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同時開通了國際信息互聯網,完全可以滿足投資商交通、用電、通訊的要求。

產業特色

聊城市十五里園鎮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積極發動和組織農民群眾飼養魯西黃牛、小尾寒羊,收益頗豐。該鎮因勢利導,大力扶持了8000多名群眾發展畜牧業,並提供全方位服務。截至目前,該鎮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存欄量達到了30000多頭(只),牛羊銷往遼寧、吉林等省市,部分良種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國家,農民群眾年人均增收400多元。

鄉村建設

整治「空心村」增地2000畝

為了緩解農村用地供需矛盾,聊城市陽穀縣十五里園鎮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空心村」、磚瓦窯廠、廢棄地、亂占耕地四項整治活動,通過整治,共新增耕地2000多畝。隨着新農村建設進程逐步推進,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積極性的廣泛調動,對有限耕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保護耕地的壓力越來越大。而與此同時,還存在着土地荒廢、浪費現象,耕地挖掘空間很大。聊城市陽穀縣十五里園鎮通過調查了解到,各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的「空心村」、閒置磚瓦窯、廢棄地、超占宅基地等現象,僅超占宅基地,就有500多畝。

為了統籌解決土地供需矛盾,聊城市十五里園鎮經過認真研究論證,出台措施,在全鎮範圍內開展「空心村」、磚瓦窯廠和廢棄地、亂占耕地四項整治活動。該鎮已實施四項整治項目263個,共清理出耕地2000多畝。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農村建設用地不足的局面,節約了土地資源,而且優化了村莊布局。

五個一幫扶群眾

聊城市十五里園鎮組織機關黨員幹部通過「結一個對子、問一聲貧苦、看一戶病殘、解一個民憂、辦一件實事」的「五個一」幫扶活動,深入村戶,走訪了解困難家庭和困難群眾的基本情況,進行扶貧幫扶。該鎮已與60戶貧困群眾結成幫扶對子,解決群眾困難100多件

文教衛生

文教衛生方面:所屬中學、聯校升學率連年攀升;農村合作醫療在全鎮範圍內全面鋪開,參合人數、參合率均名列全縣前茅。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優化,鎮、村班子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強。信訪工作成績突出,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信訪工作「山東陽穀縣三無」鄉鎮。[2]

旅遊資源

蚩尤冢

蚩尤冢又名皇姑冢,位於聊城市十五里園鎮葉街村東,距鎮政府駐地約1公里。《太平御覽》所引《皇覽?冢墓記》云:「蚩尤冢,在東平郡壽良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漢書?地理志》載:「壽良(漢時壽張縣)蚩尤祠在西北」。據考證,約5000年前,這裡曾是蚩尤及其九黎族活動的中心區域。諸多史料證實,蚩尤及虞舜都先後在這一帶置都建業。與黃帝、炎帝發生涿鹿之戰後,蚩尤作為戰敗者被擒殺,葬於窮桑(即今陽穀一帶)。

蚩尤冢今高約5米,占地面積約8500平方米。1973年文物普查時,在冢內發掘了大量新石器時期,仰韶、大汶口及后里崗一期、龍山文化遺物,1992年6月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再次考古時發現,冢的周圍有一座龍山文化城。城呈東北西南向,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150米,面積大約6萬平方米。因此冢、城與蚩尤生活時期相一致,2006年經北京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山東省考古所等專家對冢實地考證,此冢系蚩尤首級冢,遂立碑為證。

由於年代久遠,加上歷代居民或死於水患,或流落他鄉,對於蚩尤冢,當地民間早就不知道是什麼冢了。便傳說隋唐之際,唐王李世民興兵反隋時,曾養傷於此,並在此地認一義女。義女死後葬於此,便將冢命名為「皇姑冢」。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其後《龍魚河圖》(《太平御覽》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封禪書》記齊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終以戰神形象,載入史冊。

先秦文獻已證明,蚩尤重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在中華文明形成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管子》記載,蚩尤受黃帝之命,發葛盧、雍狐之金,製作金屬兵器。《尸子》:「造冶者,蚩尤也」;《世本?作篇》:「蚩尤以金作兵」,或云:「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管子》載蚩尤「明於天道」;《志林》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蚩尤九黎部落是我國耕作農業的始創者。黃帝制伏蚩尤部落後,用蚩尤為「當時」之官,以明「天道」,實際是尚不習農耕的黃帝部落,藉助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具有豐富季節時序知識的蚩尤九黎部落來掌管天象,指導農事。

2006年10月,聊城市陽穀縣邀請全國多年從事蚩尤研究的專家和學者,舉辦了「2006山東·陽穀蚩尤文化研討會」。與會的專家一致認為:蚩尤在中華文明史上有着重大貢獻,不僅被奉為「兵主」、「戰神」,還被奉為冶煉始祖、雜技始祖等。在我國古史傳說中的涿鹿之戰,推進了民族間的大碰撞和大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根基,也成就了炎、黃、蚩被尊為中華三大人文始祖的地位。[3]

地方名人

王傳明,男,1959年2月10日生,山東省聊城市陽穀縣十五里園鎮十里井村人。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擅長中國古典詩詞,創作詩詞千餘首,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甘肅省詩詞學會副會長。一直任教於蘭州大學中文系。為人厚道,淡泊名利,潛心問學,平生所好者,唯書。讀書,藏書,教書,埋頭經史,吟詩作賦,頗有古賢之風。

張金光,男,1939年3月生,山東聊城市陽穀縣十五里園鎮張街村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兼職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先秦史、秦漢史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在《漢學研究》(台灣)、《中華文史論叢》、《中國史研究》、《文史哲》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一次,二、三等獎多次。歷史人物——蚩尤

蚩尤作為中華三始祖之一,重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在中華文明史上有着重大的貢獻。然而蚩尤主體墓在哪裡?是學術界苦苦求證的一個難題。2006年10月11日到14日在山東陽穀舉辦的「2006山東陽穀蚩尤文化研討會」邀請了包括北平大學、貴州省苗學會在內的全國多年從事蚩尤研究的專家和學者,就這一難題展開了激烈的學術討論。專家們就蚩尤冢達成共識——蚩尤的主體墓就是位於陽穀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村旁的「皇姑冢」。

中華民族形成,始於上古時代。那時有三大部族和三位始祖領袖:炎帝、黃帝和蚩尤。三大集團間曾先後爆發戰爭,黃帝相繼打敗了炎帝和蚩尤,統一了各部落,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形成奠定了基礎。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三始祖之一的蚩尤一直被視為反面歷史人物。然而,蚩尤後裔和他活動地區的人們,則一直將他作為先祖祭祀,當成英雄崇拜。商代末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打敗殷紂王后,封到齊地,封蚩尤為兵主神,在魯西壽張蚩尤墓建祠堂,供人祭祀。

黃帝打敗蚩尤後,蚩尤被擒殺,其所屬一部分南遷江南,一部分留在山西,一部分被俘為奴,即所謂「黎民」,也就是社會最下層人群。今天北方的闞姓、鄒姓、屠姓等居民都是其後裔。依據歷史記載分析,蚩尤被殺後,他的部下偷偷地將屍體運回故地魯西地區,頭葬在壽張,身葬在巨野。據考證,壽張,戰國時為齊地壽邑,西漢置壽良縣,東漢改名為壽張。唐曾置州,後一直為縣,1946年撤縣為鄉,曾先後劃歸梁山縣和東平縣,現歸陽穀縣管轄。目前經過專家認定,陽穀境內的「皇姑冢」就是人們尋求已久的蚩尤冢。《漢書地理志》載:「壽張,蚩尤祠在西北洓上」;《皇覽·冢墓記》載:「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十三州志》載:「壽張有蚩尤祠。」宋代詩人王奕曾與申屠伯驥同飲壽張蚩尤冢上。據悉,皇姑冢地域與《皇覽》、《水經注》中蚩尤冢地域一致;蚩尤生活在龍山文化時期,而皇姑冢也屬於龍山文化遺址;皇姑冢也具備了《皇覽》中描述蚩尤冢的內在條件和外部特徵。

黃河下游的魯西地區是兵主神蚩尤的故鄉,是他長眠之地,也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我國著名軍事家孫臏生於阿(東阿)鄄(鄄城)之間,吳起生於曹州,徐勣生於東明,王仙芝生於鄄城,黃巢生於菏澤,宋江和晁蓋生於鄆城。戰國時的齊魏桂陵戰役、馬陵戰役和宋代水泊梁山農民起義都發生在這一地區。受歷史的影響,現在梁山、汶上、鄆城、巨野、莘縣、陽穀、東平、鄄城等群眾習武成風,幾乎家家習武,人人練拳。蚩尤冢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又為魯西平原增添了寶貴的旅遊資源。[4]

相關視頻

十五里園鎮聯校慶「六一」活動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