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十同年圖卷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十同年圖卷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目錄

藏品簡介

名稱:十同年圖卷

年份:明

類型:繪畫

規格:縱48.5厘米,橫257厘米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作者:不詳

藏品鑑賞

十同年圖卷,明,絹本,設色,縱48.5厘米,橫257厘米。   

   本幅无款印。卷后有李东阳书《甲申十同年图诗序》,钤“宾之”(白文)、“大学士章”(朱文)印各一方。之后有闵珪、张达、曾鉴、谢铎、焦芳、刘大夏、戴珊、陈清、王轼、李东阳等10位与会者的唱和诗,诗为七律,或两首,或一首,惟李东阳三首,共十八首,皆本人亲手书,接之是聚会次年(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谢铎的《书十同年图后》,刘栋于嘉靖己亥(1539年)所书《书庄懿公同年燕会卷后》、王世贞隆庆己巳(三年,1569年)跋、闵珪玄孙闵声于明亡后所书《甲申十同年图卷后跋》、闵氏裔甥沈三曾于康熙戊辰(二十七年,1688年)所作图考、沈涵七言长诗及民国二十年(1931年)谭泽闿跋。

  這是一幅描寫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10位高級官員聚會情景的富有紀念意義的群像畫。據卷後各人的序與跋,與會10人都是明天順八年甲申(1464年)的同榜進士,聚會時間為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 年)三月二十五日,聚會處在閔珪府第之達尊堂。與會者都是在朝重臣,年齡以閔珪最大,74歲,李東陽最小,57歲。

  畫面上人物分為三組,從卷首起第一組三人分別是南京戶部尚書王軾、吏部左侍郎焦芳、禮部右侍郎謝鐸;第二組四人分別是工部尚書曾鑒、刑部尚書閔珪、工部右侍郎張達、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第三 組三人分別是戶部右侍郎陳清、兵部尚書劉大夏、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此次聚會經過精心準備,宴飲唱和之外並繪圖紀念,畫工現場寫生,只有焦芳因赴湖南公幹,事先預留下舊稿。因此圖中每 人的相貌均為真實的寫照,而人物的組合排列則是畫家的安排。背景襯以梧桐、修竹、芭蕉、松樹,其間穿插几案、書冊、酒具以及童子數人。景物簡練有序,不作過多渲染,有意突出顯赫的朝廷高官群像, 顯示出創作的宗旨。

  明代高官舉行雅集,與前代雅集的參與者多為致仕老臣或名士不同,除追慕前代「耆英碩德」之外,更有顯示自己的地位與政績之意,對「盛世明君」的讚美在題跋中亦屢屢可見。十同年居高官主要在明孝宗(1487-1505在位)時期,時朝中多正士,宦官和廠衛也都較循謹,整個官僚體系呈現出較為清明的景象。《十同年圖》儼然是明代繁盛時期官場最後的寫照,六部大臣昔日心存魏闕、威嚴謹慎的音容笑 貌,華貴高雅之氣中蘊含的凝聚力,在孝宗以後的朝代中再也找不到了,也正是因為失去這種凝聚力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

  此圖當時共畫了10本,每家各留一本。此卷是閔家所留,在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為法式善收藏,是10本中倖存的孤本,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