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人馬小行星
合併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半人馬小行星被歸類為軌道不穩定的小行星,並競相以神話中半人馬族的神祇命名。所以選擇這一族的名稱是因為它們的行為一半像小行星,另一半則像彗星。半人馬小行星的軌道會穿越或曾經穿越過一顆或數顆氣體巨星的軌道,並且有數百萬年的動力學生命期。
第一顆類似半人馬小行星的天體是在1920年發現的小行星944(Hidalgo),但是在1977年發現凱龍之前,它們並未被認為是一個新的族群。已知最大的半人馬小行星是1997年發現的女凱龍星,它的直徑達到260公里,大小如同主帶中的一顆中等大小的小行星。
沒有半人馬小行星曾經被拍攝過近照,但有證據顯示在2004年被卡西尼號拍下特寫鏡頭的費貝可能是被土星捕獲的半人馬小行星。另一方面,哈伯太空望遠鏡也已經獲得一些飛龍星表面特徵的資訊。
截至2008年,三顆半人馬小行星被發現有彗星狀的彗發活動:凱龍、厄開克洛斯(Echeclus)和166P/尼特,因此凱龍和厄開克洛斯暨歸屬於小行星也歸屬於彗星。其它的半人馬小行星,像是Okyrhoe被懷疑有類似彗星的活動。任何一顆受到攝動而接近太陽至足夠的距離內時,都可已被預期會成為彗星。
目錄
[隱藏]分類
半人馬小行星並沒有穩定的軌道且最後會被巨大行星移出太陽系。廣義的半人馬小行星定義是一個環繞太陽的小天體,軌道穿越木星和海王星之間的一顆或多顆行星軌道[1]。由於在這一地區的軌道,長期看來是不穩定的。即使像2000 GM137和2001 XZ255這樣目前並未穿越任何行星軌道的半人馬小行星,也會因為攝動逐漸改變軌道,直到它們的軌道與一顆或多顆大行星的軌道交會。
然而,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標準進行各種天體的分類,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它們的軌道要素上:
- 小行星中心(MPC)定義半人馬小行星是近日點在木星軌道之外,而軌道半長軸比海王星短的天體。
- 噴射推進實驗室(JPL)有着相似的定義,是半長軸介於木星和海王星之間的天體(5.5 AU< a'-< 30.1 AU)。
- 相較之下,深度黃道巡天(DES, Deep Ecliptic Survey)採用動力學的項目做為分類的依據。此種分類法是建立在模擬超過一千萬年軌道期間的變化,作為分類的依據。DES的半人馬小行星的定義是瞬時的共通性,在模擬期間任何時刻的近日點都小于海王星的軌道半長軸。如此定義的目的是要取代跨軌道的名詞,並建議目前的軌道僅有較短的生命期。
海王星之外的太陽系(2008)所搜集的是使用傳統的半人馬小行星定義,以海王星軌道的半長軸作為上限,超出這個範圍的天體在分類上就歸屬於離散盤。此外,還有一些天文學家依舊願意以在未來一千萬年的近日點在海王星的軌道以內,並且會接近至氣體巨星的希爾球的範圍內做為半人馬小行星的定義。因此,半人馬小行星可以認為是有着比離散盤天體更快、更積極交互作用的外來離散天體。
這些分類法中的差異使得一些天體難以分類,例如(44594) 1999 OX3,它的半長軸是32AU,但是與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交叉。在半人馬小行星的內側之中,2005 VD的近日點距離非常接近木星,JPL和DES都將它歸類為半人馬小行星。
視頻
半人馬小行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移至 ↑ 科學家揭示半人馬小行星環帶起源,科幻世界,201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