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北保育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北保育院,是1948年4月為解決南下部隊和地方幹部的孩子的安置問題而籌備建立的。

青州市彌河鎮[1]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今天來經常接待一些特殊的客人,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的還身居要職。這些人之所以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是因為半個世紀前他們曾在這裡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時光。大關營,青州市彌河鎮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2012年來卻經常接待一些特殊的客人,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的還身居要職。他們之所以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是因為他們曾在這裡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時光,當時的情景歷久彌新,難以拂去。

成立背景

時光追溯至1948年春天,伴隨着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號角,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領導機關進駐益都縣(現青州市)閔家莊。時值華東軍政中樞運籌帷幄,調集大軍準備南下,開闢新的解放區。但有一個後顧之憂讓他們難以放心離去,那就是南下的部隊和地方幹部的孩子怎麼辦?還有一些烈士遺孤怎麼安置?總不能帶着孩子行軍打仗吧?棘手的局面迫使華東局和華東軍區的領導決定,創辦一所保育院安置這些 孩子們。 1948年4月的一天,在大官營村(現青州大關營村)一處被沒收的地主的老宅子裡,一群頭戴紅五星、身穿灰軍裝的人在那裡拾拾掇掇,忙裡忙外,華東保育院就在這裡誕生了。華東局任命李靜一為院長、鄧六金(原國務院內務部部長曾山同志的夫人)為政治協理員。華東保育院從4月份開始籌備,到6月份籌備完畢接收孩子,前後只用了兩個月時間。 當時之所以把保育院選在大官營,據有關資料介紹是基於兩點考慮:一是山東此時除濟南、青島還剩孤立之敵外,廣大農村和中小城市都已解放,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環境比較安全穩定,能讓孩子們較安定地生活;二是大官營村距華東局機關所在地閔家莊僅1公里,離益都縣城也不過10公里左右。這樣,保育院可以就近隨時接受華東局的領導,以後搬遷南下時到益都乘火車也比較方便。

辦院方針

保教合一

第一批接收的孩子有62個,保育院根據孩子們的不同年齡把他們分成3個班:幼稚小班、幼稚大班、小學班。後來,各班的人數逐漸增加,1949年初,又增加了一個幼兒班。小學班的孩子文化程度不齊,分為一年級上、下學期和二年級上、下學期4個類型,在班內分組實行複式教學。後來,隨着入院孩子的增多,小學班又分成初級、高級兩組,仍採用複式教學方法。戰時農村的條件非常艱苦,為了讓孩子們生活好學習好,李、鄧二人可謂費盡了心思。保育院按照「一切為了解放戰爭勝利、一切為了革命後代健康成長」的辦院宗旨,實行「保教合一」的戰時保教方針,在簡陋的條件下力所能及地置辦了一些孩子們生活、學習、活動的設施。除了飯碗、口杯、臉盆和洗腳用的木盆是購買的外,幼兒小床、桌椅、黑板、鞦韆、滑梯、蹺蹺板、沙坑等都是保育員們自己製作的。他們還親手縫製布娃娃,並將做桌椅板凳鋸下的大小木塊做成積木。為了孩子們的健康,保育院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系列衛生制度,比如餐具頓頓消毒,飯前、飯後洗手擦嘴,毛巾、手帕洗淨煮過,被子、床單、枕巾經常換洗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根據兒童活潑好動、喜愛舞蹈[2]等特點,保育院經常舉辦文娛活動。教育科的同志還自編兒歌讓孩子們演唱,破落的土房內經常傳出快樂的歌聲。大關營村現年80歲的郇述傑老人回憶說:「孩子們有時晚上也要上課,學習都很用功努力。」他還說,自從保育院建在村子裡後,戰爭年代的大官營村人因能經常聽到孩子們歡快的歌聲而倍受鼓舞。

視頻

華北保育院 相關視頻

青州城市綠化宣傳片!
劉華北延安保育院被害之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