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鱗毛蕨
華北鱗毛蕨 |
中文名稱:華北鱗毛蕨 科:鱗毛蕨科 屬:鱗毛蕨屬 種:華北鱗毛蕨 |
華北鱗毛蕨,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根莖橫臥,有闊披針形的棕色鱗片。葉簇生,卵狀矩圓形,草質,長25~45厘米,寬10~25厘米,幼時下端有鱗毛,老時光滑,3回羽裂;羽片飼披針形,中部以下的長10~20厘米,中部寬3~7厘米,向基部略變狹;小羽片稍遠離,基部不對稱,基部下側一片縮短,邊緣深羽裂,裂片頂端有2~3個尖鋸齒;葉柄長15~35厘米,禾稈色,基部以上光滑。
信息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亞門:真蕨亞門
綱:薄囊蕨綱
目:水龍骨目
分布區域:分布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
形態特徵
植株高50-90厘米。根狀莖狀粗壯,橫臥。
葉近生;葉柄長25-50厘米,淡褐色,有縱溝,具淡褐色、膜質、邊緣微具齒的鱗片,下部的鱗片較大,廣披針形至線形,長達1.5厘米,上部連同中軸被線形或毛狀鱗片,葉片卵狀長圓形、長圓狀卵形或三角狀廣卵形,長25-50厘米,寬15-40厘米,先端漸尖,三回羽狀深裂;
羽片互生,具短柄,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長漸尖頭,中下部羽片較長,長11-27厘米,寬2.5-6厘米,向基部稍微變狹,小羽片稍遠離,基部下側幾個小羽片縮短,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尖頭至銳尖頭,羽狀深裂,裂片長圓形,寬1-3毫米,通常頂端有尖鋸齒,有時邊緣也有;
側脈羽狀,分叉;葉片草質至薄紙質,羽軸及小羽軸背面生有毛狀鱗片。孢子囊群近圓形,通常沿小羽片中肋排成2行;囊群蓋圓腎形,膜質,邊緣齧蝕狀。[1]
生長環境
生溝谷灌叢中,海拔1000-2800米。
產境分布
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和四川;朝鮮,日本也有。
藥用價值
【來源】為鱗毛蕨科鱗毛蕨屬植物美麗鱗毛蕨Dryopteris laeta (Kom.) C. Chr.的根莖。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0~80cm。根莖橫臥,有闊披針形的棕色磷片。葉簇生,卵狀矩圓形,草質,幼時下端有鱗毛,老時光滑,3回羽裂,羽片闊披針形,中部向基部略變狹;小羽片稍遠離,基部不對稱,基部下側一片縮短,邊緣深羽裂,裂片頂端有2~3個尖鋸齒,葉柄禾稈色,基部以下光滑。孢子囊群大,囊群蓋圓腎形,生於葉下面的小脈上。
【分布】分布於伏牛山區。
【生態環境】生於溝谷灌叢中。
【採收】夏、秋間採挖,去鬚根,洗淨曬乾。
【性能】功能清熱解毒,降血壓,除風濕,強腰膝。
【應用】治癤腫,脊柱疼痛,頭暈,高血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