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蔓茶藨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蔓茶藨子

中文學名:華蔓茶藨子

拉丁學名:Ribes fasciculatum Sieb.

et Zucc. var. chinense Maxim.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目:薔薇目 Rosales

亞 目:虎耳草亞目 Saxifragineae

科: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亞 科:茶藨子亞科 Ribesioideae

屬:茶藨子屬 Ribes

亞 屬:單性花亞屬 Subgen. Berisia

種:簇花茶藨子 Ribes fasciculatum

組:簇花茶藨子組 Sect. Hemibotrya

華蔓茶藨子(huá màn chá biāo zǐ,學名 Ribes fasciculatum Sieb. et Zucc. var. chinense Maxim.),別名華茶藨子虎耳草科茶藨子屬植物。 高1-2米,老枝紫褐色,片狀剝裂,小枝灰綠色,葉互生成簇,生於短枝,圓形,3-5裂,裂片闊卵形,具稀疏牙齒,葉長2.5-4cm,寬與長几相等,葉基微心形,兩面疏生柔毛,下面脈上密生柔毛,葉柄長1-2cm,具柔毛。 花簇生,單性,雌雄異株,雄花4-9朵,雌花2-4朵,生於葉腋,花黃綠色,花瓣5,極小,半圓形,雄蕊5,花絲極短,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分布於嶗山崑嵛山榮成縣槎山。喜光性中等,稍耐蔭,多生于山坡疏林中。 觀果植株,成熟果實含糖可鮮食。 [1]

華蔓茶藨子形態特徵

簇花茶藨子(原變種)

落葉灌木,高達1.5米;小枝灰褐色,皮稍剝裂,嫩枝開展,無毛或有疏柔毛,老時脫落,無刺;芽小,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5毫米,先端急尖,具數枚棕色或褐色鱗片,外面無毛。

葉近圓形,長 (2) 3-4厘米,寬 (2.5) 3.5-5厘米,基部截形至淺心臟形,兩面無毛或疏生柔毛,邊緣掌狀3-5裂,裂片寬卵圓形,先端稍鈍或急尖,頂生裂片與側生裂片近等長或稍長,具粗鈍單鋸齒;

葉柄長1-3厘米,被疏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組成幾無總梗的傘形花序;雄花序具花2-9朵;雌花2-4 (6) 朵簇生,稀單生;花梗長 (3) 5-9毫米,具關節,無毛,稀於關節以下部分微具柔毛;

苞片長圓形,長5-8毫米,寬2-3.5毫米,先端鈍或稍微尖,微被短柔毛,具單脈,早落;花萼黃綠色,外面無毛,有香味;萼筒杯形,長2-3毫米,寬稍大於長或幾相等,萼片卵圓形或舌形,長2-4毫米,寬1.5-3毫米,先端圓鈍,花期反折;

花瓣近圓形或扇形,長1.5-2毫米,寬稍大於長,先端圓鈍或平截;雄蕊長於花瓣,花絲極短,花葯扁橢圓形;雌花的雄蕊不發育,花葯無花粉;子房梨形,光滑無毛,雄花的子房退化;花柱先端2裂。

果實近球形,直徑7-10毫米,紅褐色,無毛,味欠佳。花期4-5月,果期7-9月。[2]

分類文獻

var. chinense Maxim. in Bull. Acad. Sci. St. Petersb. 19: 264. (in Mel. Biol. Acad. Sci. St. Petersb. 9: 237. 1873) 1874; Ito in Tokyo Bot. Mag. 14: 105. 1900; Jancz. in Mem. Soc. Phys. Hist. Nat. Geneve 35. 3: 397. fig. 116 d-f. 1907; Rehd. in Journ. Arn. Arb. 5: 163. 1924; Nakai, Fl. Sylv. Kor. 15: 30. tab. 1. 1926;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2: 117. 圖1964. 1972; 秦嶺植物志1 (2): 446. 圖381. 1974; 中國樹木志 2: 1577. 1985. ——R. billiardii Carr. in Rev. Hort. Paris 1867: 140. 1867. ——R. chifuense Hance in Journ. Bot. 13: 36. 1875. ——R. fasciculatum auct. non Sieb. et Zucc. 1845: Jancz. in Engl. Bot. Jahrb. 36 (beibl. 82): 52. 1905.

華蔓茶藨子生長習性

生長於海拔700-1300米的山坡林下、林緣或石質坡地。[3]

華蔓茶藨子分布範圍

分布在陝西山陽南五台山終南山眉縣太白山寶雞)、甘肅天水)、山東嶗山崑嵛山)、江蘇南京鎮江句容江浦)、安徽黃山)、浙江杭州普陀山天目山寧波昌化)、江西廬山)、河南嵩縣)、湖北竹溪)。[4]

日本朝鮮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中國北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