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單倍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單倍型是一個科技名詞。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書,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製並作改進,是維繫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隸書, 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詞解釋

單倍型,是單倍體基因型的簡稱,在遺傳學上是指在同一染色體上進行共同遺傳的多個基因座上等位基因的組合;通俗的說法就是若干個決定同一性狀的緊密連鎖的基因構成的基因型。按照某一指定基因座上基因重組發生的數量,單倍型可以指至少兩個基因座甚至整個染色體。

與基因型的區別

更進一步的講,單倍型也是指一個染色單體裡面具有統計學關聯性的一類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一個單倍型內的這類統計學關聯性和等位基因的確認被認為是可以明確的識別所有其他多態區域。這些信息對於探查普通疾病的基因學非常有用,也被用於人類單倍體型圖計劃(HapMap)中。基因在一條染色體上的組合稱單元型 (haplotype ,又稱單倍型 ) ,在體細胞兩條染色體上的組合稱基因型,其表達的特異性別稱表型。

起源

人類基因組中的單倍型源於人類有性生殖的分子機制和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歷史。

除性細胞外,染色體在人類細胞中成對出現。其中一條染色體來自父方,另一條來自母方。但染色體在一代代的傳遞過程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精子和卵細胞形成的過程中,染色體對發生重組,即一對染色體中聚集到一起並交換片段。由此產生的雜合染色體含有這對染色體的兩個成員的片段,並傳遞給下一代。

多代之後,經過反覆的重組事件,祖先染色體的片段的原有排布在非近親結婚的人群中已被打亂。某些祖先染色體片段會在許多後代個體的DNA序列中出現。這些是沒有被重組打破的區段,相互間被那些發生了重組的區域隔開。這些區段就是單倍型,遺傳學家利用它可以尋找與疾病或者其它醫學上的重要特徵相關的基因。

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始祖居住於15萬年前的非洲,物種,任何現代人群的大多數變異都來自於祖先中就已經存在的多態性。而且,當人類走出非洲的時候,他們帶走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祖先的遺傳多態性。因此,非洲以外的單倍型可以看作是非洲單倍型的子集。另外,非洲以外的人類的單倍型比非洲人的單倍型更長,因為非洲人有更長的歷史,也就有更多的重組來打破單體型。

隨着現代人遍布到世界各地,由於隨機性、自然選擇和其它的遺傳機制,各個地區的單倍型頻率也變得不同。因此,一個已知的單倍型在不同人群中會出現不同的頻率,特別是那些分布廣泛而且在婚配過程中不可能發生大量DNA交換的人群。另外,DNA序列新的變化(即突變),也可以產生新的單倍型,大多數這種新近產生的單倍型沒有足夠的時間傳播到其他的人群和地區。

參考文獻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漢字,搜狐,2022-03-30
  2. 華夏古漢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