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時凝弟在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雜言詩。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秋,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後的漫遊時期。當時李白在單父(今山東單縣)遊歷,恰逢其本家兄弟李沈也從咸陽(今屬陝西)來到此地。於是李白、李沈李凝兄弟三人歡聚、遊獵。李沈要回秦地,李白、李凝在東樓上為他餞行。李白因作此詩送別。

此詩是詩人借送族弟李沈去長安,傾吐自己被排擠出長安後的憤激心情。詩中一方面對那些「沐猴而冠」的權貴投以極端的蔑視,另一方面又念念不忘追求進步的政治理想,渴望有朝一日再返長安實現自己的抱負。全詩以激昂的感情,豐富的聯想,托古喻今,回顧了詩人的不幸遭遇,抒發了詩人遭受打擊排斥的憤懣情懷,表明了詩人「發白心不改」的堅定志向。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雜言詩

作品別名;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時凝弟在席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爾從咸陽來,問我何勞苦。

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騎土牛滯東魯。

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飛一雁秦雲秋。

坐來黃葉落四五,北斗已掛西城樓。

絲桐感人弦亦絕,滿堂送君皆惜別。

捲簾見月清興來,疑是山陰夜中雪。

明日斗酒別,惆悵清路塵。

遙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

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為近臣。

一朝復一朝,發白心不改。

屈平憔悴滯江潭,亭伯流離放遼海。

折翮翻飛隨轉蓬,聞弦墜虛下霜空。

聖朝久棄青雲士,他日誰憐張長公。 吾弟李沈這次從京都來,特意慰問我,問我有哪些苦惱。

我因為不願等同於朝廷中那些沐猴而冠者,便只好滯留於東魯,淪為平民。

沈弟即將回到京都,凝弟還將留下來,沈弟的此行就將如同孤雁飛向秦地的秋空。

我們坐飲的時間不短了,此刻又值北斗高掛,黃葉落紛紛。

悲秋的琴聲時時傳來,使在座之人更加充滿依依惜別之情。

皎潔的月光從窗外照射進來,這情景就如同當年王子猷在會稽看到的雪景。

為明日的分別而乾杯,李凝兄弟就要回到我久久想念的長安。

那裡瀰漫的塵埃使我惆悵不已,我只能望見長安的日色而望不見我所思念的人。

長安的空城高入九天,我曾在那裡作皇上身邊的侍奉。

時光一日復一日的推移,而我對皇上的忠愛之情始終未渝。

我現在的心境如同屈原的沉吟澤畔,又如同崔駰被放逐到遼東的海邊。

我像那折斷殘膀的鵬鳥隨地跳飛如轉蓬,又像那受傷而飛的秋雁聞虛弓也會墜落。

既然朝廷早已把高潔之士棄之山野,恐怕我終生像張長公一樣默默無聞了。

作品鑑賞

此詩借送人還京,自抒被放去朝之恨及眷戀長安之情。首兩句,詩人以簡單的疑問句,說明詩人是從何處歸來。「勞」、「苦」字都為下文的「沐猴」、「牛滯」起到了有力的鋪墊作用,慢慢引出受排斥、遭打擊的處境。

第三、四句以獼猴自喻,前句謂己不堪着冠帶在朝,後句謂己困頓遲滯於東魯。詩人說那些腐朽權貴活像獼猴帶高冠,不值得一談,自己卻如騎土牛一樣,政治上受打擊、排擠,滯留在這東魯一帶,長期停留在低微的官職上。詩人借「沐猴而冠」用來諷刺當時的權貴,說他們毫無政治眼光,只不過是帶帽子的猴子,不足言,不值得一談,表達詩人對那些「沐猴而冠」的權貴投以極端的蔑視。

第五至十二句,主要描寫了詩人、李沈與李凝的離別時情景。李白這裡是用故事中的月色寫眼前的景色。以濁水泥和清路塵會合不到一起與李沈離別。「絕」字是說感人的琴聲也弦斷音絕了,表達詩人不願看到離別這一幕。「惜」字道出了送客的人都戀戀不捨,更道出了詩人的嘆惜和依依不捨之情。李白這裡是用故事中的月色寫眼前的景色。以濁水泥和清路塵會合不到一起比喻離別。這裡比喻與李沈分別。

第十三至十六句,詩人用故事中的月色寫眼前的景色,以濁水泥和清路塵會合不到一起與李沈離別,想象李沈走後的思念情懷。

第十七至二十句,詩人曾經在這個地方做過皇帝所親近的臣下,雖然遭受打擊,但仍然堅持進步的政治理想。

第二十一至二十二句,詩人在這裡用屈原的遭遇來喻指自己的遭遇,抒發自己的憤懣心情;以崔姻得罪竇憲被貶一事,比喻自己因反對腐朽權貴而受到打擊。

第二十三至二十六句,詩人在政治上受打擊的創傷很重,又像斷了翅膀的孤雁,隨着被風吹起的蓬草翻飛,聽見虛發的空箭聲就從天上掉下來了。詩人以張長公比喻自己已經被迫離開朝廷,無法再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墜」字表面上是描寫斷了翅膀的孤雁聽見虛發的空箭聲而墜落,實質是表達詩人自己受排斥、遭打擊的憤懣情懷。「憐」字有憐惜、悲涼之意,詩人因為沒有人憐惜像他這樣的人才,而感到悲涼和痛苦。反襯出唐王朝統治的黑暗政治現實。

詩的結尾,詩人又以辛辣的筆鋒,把矛頭直指以唐玄宗為首的唐王朝統治,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久棄青雲土」的黑暗政治現實。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此篇眷顧宗國之意深。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寫意亦黯談。「沐猴」句,譏時太露。

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別離與放廢並寫……不見悲哀,只覺淵茂。

現代資中筠《老生常談》:「孤飛一雁秦雲秋」句,峭而逸。「絲桐感人弦亦絕」云云,突接硬轉。學古人全要在此等處留心,方能筋絡靈動。下用短句夾長句,一路接去,其音悽愴,其筆俊逸,此太白獨異於諸家處也。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

  1.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詩詞古文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3. 且把詩文釀美酒,再斟一杯君願否? 搜狐首頁,發布時間;2017-07-11 16:39
  4.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