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隸屬於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2年南京大學「五·二0」百年校慶期間正式開館[1]。
概況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以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學科,服務於學校為己任,並以反映地質科學史上三大爭論:水成論和火成論,固定論和活動論,進化論和突變論之爭為指導思想。循此二方面的宗旨決定布展和展品的選擇,力求趣味性、新奇性、科學性、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融。最後選定近1000件展品分四個展室展出。
展室
門廳
門廳首置2.3米×1.7米的大型新中國龍(學名)化石標本(距今2.2億年)[2]。這件龍骨化石,長近4米,頭、背鰭、脊椎骨、指爪,均完整清晰。狀如盤龍,頭居中,尾上摔,五爪上下張揚,極似中國人心目中的龍,令觀者驚嘆。
過道
展示一件九條大小潛龍齊聚於1.1米×0.6米一塊石板上的化石標本,取名九龍壁。
另一個鸚鵡咀龍骨架化石,真骨化石占95%以上。二件均為罕見之標本。
第一展室
展出固體地球的物質組成。展室南北兩大展台,陳列岩石標本,分屬火成岩和沉積岩(變質岩),背景是大幅岩石露頭照片,此布局隱喻火成論與水成論之爭。中間是連接兩者的礦物展台,因為岩石均由礦物所組成。西牆六個展台,展示各種礦產資源:鎢、錫、鉬、鈹、稀土、鐵、銅、鉛、鋅;大慶和勝利油田的含油岩芯;東太平洋水下5000米海底的錳結核等等。岩石品種較為齊全,各類火山噴發物,近三十種花崗岩,二十餘種生物灰岩均具特色。還有地質時期水流、波浪、暴雨、重壓等作用在岩石中留下的痕跡標本。礦物收集有近200種,晶形完好,色彩繽紛,晶簇精美。
第二展室
第二展室,內容是關於地球的運動,集中展示地球上的各類運動及其留下的記錄。小者如被切成薄片之礫石,摩擦形成之鏡面,岩石中形態各異之摺典……;大者如海底的擴張,大陸的移動,喜馬拉雅山之崛起……。詳情展示譽為「地學革命」的板塊理論,以及其證據和從科學假想、假說、學說、至形成理論的漫長發展歷程。
第三展室
第三展室,內容是地球上的生命史。展示各地質時期的生物總面貌以及脊椎動物之進化(特別是從爬行類到鳥類的進化)、寒武紀(距今5.3億年)時的生命大爆發和生物大滅絕等專題,陳品之展品均為十分珍貴,都是廿世紀的重大科學發現。
第四展室
第四展室,主要展出玉石標本,也將有觀賞石、寶石同時展出。玉石文化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近萬年歷史。本室標本品種齊全,並以記錄其形成地質歷史的標本為主,固自有特色,不同於一般玉石展覽。
視頻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20地球科學博物館旅遊概況.,遊俠客
- ↑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博物館介紹,住哪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