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瞻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瞻園

來自 匯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 瞻園

外文名: Zhanyuan Garden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

占地面積: 25100平方米

景點級別: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瞻園位於江蘇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區,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園林,是江南四大名園,其歷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後賜予中山王徐達的府邸花園,素以假山著稱,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代被稱為"南都第一園"。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瞻園是南京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群,也是唯一開放的明代王府,曾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府邸的一部分,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辦公的地點,太平天國時期為東王楊秀清王府。瞻園疊經明、清、太平天國、民國與當代,和江南多數園林一樣,沿革複雜,園貌歷經變遷。

瞻園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共有大小景點二十餘處,布局典雅精緻,有宏偉壯觀的明清古建築群,陡峭峻拔的假山,聞名遐邇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樓榭亭台,奇峰疊嶂。瞻園中辟有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太平天國專史博物館。87年版《紅樓夢》,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園取景地。[1]

歷史沿革

瞻園是南京現存歷史最久的一座園林,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瞻園始建於明朝初年,是中山王徐達的府邸花園,現仍留存的石磯及紫藤

明朝初年,朱元璋因念功臣徐達"未有寧居",特給中山王徐達建成了這所府邸花園,經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繕與擴建,至萬曆年間已初具規模。[2]

順治二年(1645)該園成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視江南,曾駐蹕此園,並御題"瞻園"匾額。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瞻園先後為東王楊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賴漢英衙署和幼西王蕭有和府。

清同治三年(1864),清軍奪取天京,該園毀於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緒二十九年(1903),瞻園兩度重修,但已非原園景況。

民國時,江蘇省長公署、國民政府內政部、水利委員會、中統局、憲兵司令部看守所等政府機關曾設園內。瞻園歷經歲月變遷,範圍日漸狹小,花木凋零,峰石徙散,雖然曾有過幾次修葺,但都沒能恢復原來的盛況。

1949年後,公安三分局曾駐斯園。1957年夏,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遷入。

1958年,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彭沖指示重修瞻園。同年修繕工作開始,一期工程為修建瞻園西部。

1958年後,南京市將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設在園中。[2]

1960年,中國著名古建專家劉敦楨教授主持瞻園的恢復整建工作,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特點,而且還充分地運用了古典園林的研究成果,推陳出新,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優秀的造園藝術。歷時6年,用太湖石1800噸,使瞻園面貌一新。

1983年,瞻園以"瞻園覓秀"列入金陵四十景之中。

1985年二期工程上馬,1987年竣工。共增園林面積近4000平方米,修建樓台亭閣13間,建築面積2882平方米。擴建後的瞻園,東西二園合一,其山水布局既保留了明清園林風格,又汲取現代南北方造園藝術精華,形成兼容並蓄之特色。

2004年,瞻園被指定為"2004年中國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指定接待景點。

2005年,"新金陵四十八景"評選揭曉,瞻園名列其中。

2012年,"新金陵四十八景"在此評選,瞻園以"瞻園玉堂"列入其中。

建築布局

瞻園園雖不大,卻頗具特色,是江南名園之一。瞻園坐北朝南,縱深127米,東西寬123米,全園面積251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9600平方米,園林綠化面積15500平方米。園內有喬灌木810株,竹類面積400平方米。

山、水、石是瞻園的主景,東瞻園有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展區、水院、草坪區、古建區,西瞻園有西假山、南假山、北假山、靜妙堂等景點。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位於瞻園東部與東北部,此即原為江南行省與江寧布政使署之建築,由照壁和五進庭堂組成。

大門在東半部,大門對面有照壁,照壁前是一塊太平天國起義浮雕。大門上懸一大匾書"金陵第一園",字系趙朴初所題。

西瞻園靜妙堂位於瞻園西南,坐北朝南,面對南假山,西靠西假山,北望北假山,是西瞻園主體建築。

南假山位於靜妙堂前,面積900平方米,系用1000餘噸太湖石拼接堆砌而成,臨池絕壁高7米,主峰高9米,由危崖、溶洞、鐘乳石、蹬道、石磯、瀑布與步石組成。

北假山位於西瞻園北,面積1100平方米。

西假山位於瞻園西部,面積1050平方米。從北假山經8.87米長三曲橋登岸,即西假山。

東瞻園水院位於北池之東,西與西瞻園長廊相連,東與展覽區相通,占地面積800平方米。

東瞻園草坪區位於東瞻園中部,東為展覽區,北靠水院區,西依西瞻園,南臨古建區,面積1026平方米。

東瞻園古建區位於東瞻園東南部,占地面積797.5平方米,其中心建築為籟爽風清堂。

園林特點

山石布局奇巧

瞻園以山石取勝,假山是全園的主景和骨幹,全園有南、北、西三座假山。以西部土堆假山為制高點,歲寒(或"三友")亭、扇面亭隱黔在香樟女貞等常綠喬木中。

南假山則採用土、石並用做法由絕壁、主峰、洞盒、山谷、水洞、瀑布、步石、石徑等組合而成,表現出"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藝術效果,達到雄壯、峭拔、幽深、自然的意境正是"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山前池畔、溪澗多植花草、灌木、藤蘿,以免遮擋觀賞視線山後黑松成林併兼以紅楓銀杏點綴其間,這樣既可形成古木參天的山林氣氛,又有四季色彩的對比與變化並可遮蔽一牆之隔園外的樓房、電線杆。

北假山是以太湖石堆疊而成。臨水石壁下有貼近水面的平橋山中有縱深的山谷。谷上架旱橋還有低而平的較大石磯二層,這是中國園林中的唯一一例,可使石磯與石壁形成強烈的對比更顯石壁挺拔高聳,石磯生動自然。另有高出水面9.5米的石屏置干平台之上,輪廓起伏明顯氣勢磅礴從靜妙堂遠觀效果尤佳。

山之東北角臨池聳立峭壁假山峭壁下有池畔石徑,遊人行於其上向上仰視,頓覺石壁聳峭懸崖險峻,而低頭俯視峭壁之倒影又反襯水池之深同時又打破了園牆的平淡呆板。其藝術處理可謂妙矣。整個北假山體量得宜,輪廓豐富,山重山水重水,佳山妙水層出不窮。

池水以小見大

瞻園是山為主、水為輔的山水園水體以聚為主,這樣在較小的空間方能顯出水面寬廣、開朗,並為山林,亭、榭展開美妙的景色;再輔以分,使得水體漾淚曲折似斷似續增加風景的層次和深度。

北池水面最大,與池周山林、建築交相輝映,成為全園水景中心,在其池面處理方面則採用開與合的對比法以取得"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北池之西北角水面彎入處,架立四折平橋。橋面低矮、瀕於水面既可增加遊覽趣味,又使水池一角更顯得生動自然,產生廣闊中蘊含深幽的意味。

東北角由一孔平橋分隔出一小水池,環繞至北假山後山腳下盡頭處以狹窄的水灣收尾並伸入峽谷間,藏而不露有深遠不盡之意境體現出"一水之漂,有江湖萬里之情"。北池之西南角接一水澗經靜妙堂西與南池相連。

瞻園的水體布局充分體現了孟子的哲學理念,有着深沉的文化積澱。南池位於靜妙堂南池北緊貼水榭,池南瀕臨假山絕壁。池面也分大小二池。兩池間散點步石代橋,維持小池水位略高於大池,瀑布下瀉時,於步石間形成散泉。步石貼近水面,並與池周石徑相通。立於步石仰頭南望,絕壁高聳。洞盒幽暗,石鐘乳下垂顯出山景奇觀。

步石造成水體遠近二重空間,也增加了園景的深度。水池西南角藤蘿掩映,池岸蜿蜒曲折、凹凸相間,似與東部景區的水廊、水院一脈相承。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