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南京市玄武區,是中國首個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大型城市森林公園。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轄區總面積3008.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70.2%,森林氣氛濃郁,林相整齊,生物多樣性保存完好。其中植物有113科600多種,列入特、稀、危植物名錄的50餘種。古樹名木924株;鳥類42科64種;昆蟲200多種;真菌246種。

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全國生態文化示範地、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公園內有2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33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自然、人文景觀200餘處,還有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園等著名科研場所和景觀,囊「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國文化、山水城林文化、生態休閒文化、佛教文化系列於一山之中,有「中華城中人文第一山」之稱。

紫金山自古是南京名勝古蹟薈萃之地,有「金陵毓秀」的美譽,是南京地區眾山之宗,古稱金陵山,漢代始稱鐘山,東吳時一度稱蔣山。因山之北坡有含雲母碎片的紫色砂、頁岩,每當旭日東升或殘陽斜照,紫氣升騰、變幻莫測,故東晉時開始稱紫金山。[1]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紫金山昆蟲共計15目126科534屬1000多種,其中鱗翅目昆蟲36科、411屬、586種;紫金山鳥類140餘種。獸類動物有珍貴動物河麂、野兔、黃鼠狼、狗獾、野貓、刺蝟等,兩棲動物有蛙類、蟾蜍等,此外還有蛇、蟒等爬行動物。

經檢索,紫金山受保護的動物有:河麂Hydropotes inermis(動物)、紅隼Falco tinnunculus(鳥類)、小鴉鵑Centropus bengalensis(鳥類)、鴛鴦(鳥類)、雙叉犀金龜(昆蟲類)、中華虎鳳蝶(昆蟲類)。以上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植物資源

植物類:紫金山現有種子植物1138種,其中木本植物499種、草本植物569種、藤本植物70種;現有蕨類植物25科36屬78種;列入特、稀、危植物名錄的50餘種,古樹名木924株。

經在《國家重點植物保護名錄》中檢索,紫金山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21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三種:珙桐、水杉、禿杉、二級保護植物有六種:秤錘樹、杜仲、鵝掌楸、胡桃、金錢松、銀杏、三級保護植物有十二種:翠柏、大葉柳、短穗竹、厚朴、黃連、玫瑰、楠木、青梅、青檀、水曲柳、天目木姜子、香水月季。

主要景點

南京紫金山國家森林公園以中山陵園為中心,明孝陵和靈谷寺為依託,分布各類名勝古蹟多達200多處,84個可供遊覽景點。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共31處。風景區分為明孝陵景區、中山陵景區、靈谷景區、頭陀嶺景區和其他景點五大部分。

明孝陵景區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2003年07月03號決定,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下馬坊

下馬坊是明孝陵入口處的標誌性建築,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石雕牌坊,它高9米,寬6米,額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即指示文武各級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以保持陵區的肅穆和對陵寢的尊崇,違者以大不敬論處。下馬坊設於洪武26年,即公元1393年。牌坊體型偉岸,雕刻精細,書體公正,是明代初期石刻建築的精品。下馬坊是明孝陵的一部分,2007年南京市政府建成下馬坊遺址公園,所有與下馬坊有關的文武都聚集於此,中斷了多年的下馬坊至大金門神道再次恢復,保證了明孝陵陵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梅花山

梅花山位於南京市中山門外的紫金山南麓。南京植梅,始於六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梅花山梅園始建於1929年,植梅面積1533餘畝,有近400個品種的13000餘株梅樹,被稱為「天下第一梅山」和「中國第一梅花山」,與上海澱山湖梅園、無錫梅園和武漢東湖磨山梅園並稱為「中國四大梅園」,居四大梅園之首。梅花山梅園以品種奇特著稱,來此賞梅的遊人摩肩接踵,高潮時節每天都在十萬以上,南京梅花山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人,逐漸成為全國的梅文化中心。

四方城

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俗稱四方城,是現存明清兩代皇家陵寢中同類型建築體量最大的一例,四方城明樓是孝陵地下宮城的象徵性城樓,中間有一條甬道,穿過甬道可以登上明樓。明樓屋子頂已毀,現僅存四壁。 內有立於龜膚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

石象路

石象路前半段兩側立石獸6種12對,依次是:獅、獬、駱駝、象、麒麟、馬,每種4隻,兩立兩臥。石獸盡端立石望柱(又稱華表)一對,過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軀,文臣武將各四,分立道旁。孝陵石人、石獸均為整塊石料雕鑿而成,體量高大,生動粗獷,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經典之作。

孫權墓

孫權墓原名孫陵崗,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孫陵崗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和後妻潘氏,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着給我看門吧!」這樣在建孝陵時,僅將孫權陵前的石麒麟遷往別處,孫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明東陵

明東陵位於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東,總體布局與明孝陵相似,但規模較小,有陵垣、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寶頂等建築要素組成,主要建築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分布,現存明東陵前門基址、排水設施以及門殿月台基址等多處遺址。陵寢前部的園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是2014年前全國所知唯一的帝陵平面布局形態。東陵經考古調查沒有發現單獨的神道石刻和御橋,這說明東陵和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孝陵的這一布局特徵開創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為後世子孫所共用的制度,並被北京明十三陵所繼承。

紫霞湖

紫霞湖位於明孝陵東北部,是個深藏于山間林海中的人工蓄水湖泊,因與紫霞洞相連而得名。修建於30年代中期,由愛國華僑胡文虎捐資建造,用來匯聚鐘山泉水。面積約50000平方米,湖水清澈,周圍林木蓊鬱,山青水碧,風景佳麗。有「林海中的明珠」、「南京第一無污染湖」之譽。成為2015年人們避暑納涼的旅遊佳地。

正氣亭

正氣亭位於紫霞湖東岸,紫霞洞前,介於中山陵和明孝陵之間。亭為方亭,重檐飛角,上蓋藍琉璃瓦,蘇州花崗石基礎,大紅立柱,彩繪頂梁,金碧輝煌。亭後花崗石檔土牆中央鑲嵌一塊碑刻《正氣亭記》,碑文為孫科撰寫。原來「正氣亭」三字為蔣介石親書,並撰楹聯一副,上聯「浩氣遠連忠烈塔」(忠烈塔指陣亡將士紀念塔),下聯「紫霞籠罩寶珠峰」(指明孝陵寶頂獨龍阜玩珠峰,上款「民國三十六年九月」,下款「蔣中正」。)

顏真卿碑林

顏真卿碑林位於紫金山南麓林,由中山陵園、顏真卿畫院和日本東京中國書法研究會共同興建,占地2500平方米,立碑近百塊,有的是著名書法家林散之、胡小石等大家手筆,有的是日本著名書法揮毫創作。整座碑林仿唐代建築藝術風格,莊重古樸,典雅雍容。

海底世界

南京海底世界由新加坡投資與中山陵園管理局合作興建,坐落於南京市風景秀麗的中山陵梅花山旁。是融科普教育、觀賞娛樂為一體的大型海洋生物展示工程。投資額約2億人民幣,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海底隧道,全長74米,180度的環繞亞克力玻璃讓您領略到海洋的博大。海底影院更是遊客了解海洋、學習保護海洋知識的第二課堂。

中山陵景區

中山陵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景區。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且均為建築名家之傑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音樂台

中山陵音樂台位於南京中山陵廣場東南。建於1932年至1933年,占地面積約為4200平方米,由楊廷寶設計,1932年秋動工興建,1933年8月建成。音樂台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紀念孫中山先生儀式時的音樂表演及集會演講。音樂台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為半圓形。圓中心是舞台,台後建有大壁,同北京回音壁原理相同,以匯集音浪。台前有一汪月牙形蓮花池,池底有伏泉。池前是半圓形草坪,為觀眾欣賞歌舞坐處,可容納三千觀眾。沿草坪周圍繞以水泥迴廊,廊架上攀援著紫藤等花木,是遊人休息納涼的佳境。現音樂台有許多白鴿,可以在音樂台買飼料餵這些可愛的白鴿。

流徽榭

流徽榭又名水榭亭,是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內一處景色優美的風景點,位於中山陵園,在中山陵至靈谷寺公路的南邊。榭長14米,寬 10米,頂為乳白琉璃瓦,紅色立柱; 三面臨水,碧水如鏡。流徽榭所在地原是紫金山雨水流經的一條溝,人稱二道溝。當年中山陵竣工後,時為陵園園林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的林森認為中山陵園地區缺少水景,他看到二道溝這裡山溪深闊,環境優美,經過改造,建湖蓄水,定能為中山陵園增色。於是他親自規劃,將通往靈谷寺的馬路加寬,在馬路的南北兩方各挖一個水塘,北塘較小,面積兩畝余;南塘較大,二十餘畝,取名為流徽湖。又在塘的出口處就勢各築一攔水壩,雨水多時水漫壩流去,天旱時水塘不會幹涸,使塘內常年保持一定的水位。又在水塘四周遍植花木,塘內栽植睡蓮,成為中山陵園區內一個優美的風景點。

美齡宮

美齡宮位於南京市東郊四方城以東200米的小紅山上,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名稱是「國民政府主席官邸」,因其位於小紅山上,又稱「小紅山官邸」。美齡宮是一座兩層樓的建築,汽車可沿環山道直抵宮門,四周樹木蔥蘢,百花飄香。美齡宮於1931年興建,1933年竣工,其原定為國民政府主席的寓所,後改作去中山陵謁陵的高級官員的休息室。1947年,國民黨政府從重慶遷回首都南京後,此處為蔣介石官邸,因蔣介石常與宋美齡來此休息和度假,被稱作美齡宮,蔣介石曾多次在此接待外國貴賓。東首是宋美齡的臥室,室內陳設一如舊式布置,遊人可領略昔日豪華景象。

永豐社

永豐社建於1933年,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建,抗戰期間被毀,片瓦無存。1993年,管理部門按原貌重建,紅柱白牆,頂為卷棚式,原來的黑色筒瓦屋面已改用藍色琉璃瓦,以與中山陵取得一致色調。

行健亭

行健亭坐落在南京中山陵西南隅道路旁,中山陵陵墓大道與明陵路相接處,以便前來謁陵的遊人駐足休憩。紅柱藍瓦的行健亭,在蓊鬱的樹木之間,顯得格外奪目。中山陵行健亭是1931年4月廣州市政府捐款一萬元修建,由著名建築師趙榮設計。行健亭為方形,邊長為9.3米,高12米,重檐攢光頂,上覆藍色琉璃瓦,外形美觀,堅固實用。亭的每個角有4根支柱,4個角共根柱,均飾以紅漆。行健亭為鋼筋水泥構築,外形美觀,堅固實用。

亭內橫樑、額枋、藻井、雀替都飾以彩繪,兩重亭頂均覆以藍色琉璃瓦。在萬綠叢中的行健亭,恰如一枚彩色斑斕的明珠,光彩熠熠,生輝不已。行健亭四周,設有水泥欄杆,高40厘米,可供遊人坐憩。「行健」二字,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孝經鼎

孝經鼎高4.3米,重萬斤。壁上鑄「智仁勇」,內藏六角形銅牌,上刻國民黨元老戴季陶之母黃太夫人手書的《孝經》全文。孝經鼎1932年由金陵兵工廠製造,國民黨元老、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與國立中山大學師生捐贈。孝經鼎現展覽於南京鐘山景區中山陵景區園內。

藏經樓

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於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 典建築。該樓由馮玉祥將軍 通過中國佛教協會於1934年11月發起募損集資建成,以專門收藏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經典著作而得名。主要有主樓、僧房和碑廊。主樓為宮殿式建築,分三層,高20.8米,底層是講經堂,並有夾樓聽座;二樓是藏經、閱經和研究室; 三樓是藏經室。頂上蓋綠色琉璃瓦,屋 脊為黃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飾有紫銅回輪華蓋, 梁、柱、額枋均飾以彩繪。

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 的經典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貴史料。樓前廣場正 中的花台上豎有一尊高 2.6米的孫中山先生全身 銅像。樓後有長達 125米的碑廊,碑廊兩壁鑲嵌138塊碑石,刻孫中山着《三民主義》 全文,計15.5萬字,由國民黨元老張乃恭、鄭洪年等14人手書。1937年12月,該樓遭受侵華日軍炮火的嚴重毀壞。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撥款修得藏經樓 主樓,1989年加以裝修還復建碑廊,補刻毀壞了的碑刻。中山陵園管理處在藏經樓建立了孫中山紀念館。在二樓陳列 展出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照片、實物和圖表等430餘件。

頭陀嶺景區

頭陀嶺位於南京紫金山主峰,景區地形險要、六朝古蹟遺址眾多。2010來開發建設的有:白雲亭、白雲泉茶社(紫雲軒)、劉基洞、一人泉名僧塔林、擁翠亭、彈琴石、黑龍潭、山曉亭以及應潮井、摩崖石刻、永慕廬、議政亭、天文台等,紫金山觀光索道則滿足了遊客登高攬勝探古尋幽的需要。

永慕廬

永慕廬位於中山陵東北的小茅山頂,是興建中山陵時所建造的一座孫中山親屬守靈處,建於1929年春。永慕廬為中國庭院式格局,建築古樸典雅靜謐。原建築抗戰期間被毀,1993年由陵園管理部門按原貌復建,並陳列了《紀念孫中山圖片展》,供遊人觀瞻。

議政亭

議政亭位於永慕廬東側,這是當年孫科當年在此為父守靈時,議論時政、處理公務的地方。亭為八角形通天式雙層框架結構,亭框之下,植藤本植物代替帳篷。中立石桌,周置石凳,築水泥路面與廬相接。登亭遠眺,可賞鐘山景色,以寄哀思。

靈谷景區

靈谷寺位於紫金山東南坡下,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靈谷寺初名開善寺,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並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1983年被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是紫金山風景區重要景點。2014年的靈谷寺是1928年在原寺址建成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建國後改名為靈谷公園,但習慣上仍稱靈谷寺。靈谷寺有建於明洪武十四年,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靈谷塔

靈谷塔是南京地區最高最美的八面九層寶塔,它由鋼筋混凝土及蘇州金山花崗石建造。靈谷塔的原名叫陣亡將士紀念塔,始建於1931年是陣亡將士公墓建築群中一個重要的組織部分。靈谷塔由茂菲和董大酉設計,造形優美,典雅莊重,具有民族風格和特點,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評價。據《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報告》記載,在率師北伐、建都南京、統一告成後,1928年國民政府「眷念前勞,凱旋者概予登庸,慘逝者追加憮恤,惟茲陣亡將士殺身成仁,屍骨遍野,忠魂無依,乃擬搜集陣亡將士骸骨,建築公墓,安慰忠魂。」

無梁殿

靈谷寺無梁殿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麓靈谷公園內,是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磚砌拱券結構殿宇,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原為靈谷寺內供奉無量壽佛的無量殿,因整座建築採用磚砌拱券結構、不設木樑,故又稱「無梁殿」。無量殿形制高大,全用磚砌,不用寸釘片木,故又稱無梁殿,為國內現存同類建築中時代最早、規模最大者。1931年(民國21年),國民政府將無梁殿改建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命名為「正氣堂」,無梁殿現被闢為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

三絕碑

梁代名僧寶志的墓塔——寶公塔,這是寶志和尚留在世上屈指可數的遺蹟之一。寶公塔前的志公殿內有一塊黑色石碑,因碑上刻有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寶志像、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寫,故稱唐賢三絕碑。由於戰火毀壞,到清代第三次重刻,碑額上端又增添乾隆手書「淨土指南」四字。

桂林石屋

桂林石屋位於紫金山南麓,桂林石屋原來是民國政府主席林森的別墅,建於1932年,由廣州市政府捐建。石屋分兩層,用青龍山石砌築,四周遍植桂花,故名桂林石屋。屋前有170級石階通往山下,屋後有虎皮石砌大明溝,防山洪下瀉。抗日戰爭時期石屋被日軍炸毀,尚存半壁框架。由於桂林石屋早已成了一片廢墟,所以一直很少有人關注。

譚延闓墓

譚延闓墓位於靈谷寺東北側,鐘山東峰下。墓園由關頌聲等人設計,占地300餘畝,1932年12月建成。其設計一改通常陵墓講求對稱、程式化的布局常規。充分利用泉石著勝、林壑深秀的自然條件,倚山構築成曲折幽深的墓道,巧妙布置成具有園林風格的墓園,在陵園建築史上很有特色。

鄧演達墓

鄧演達墓位於靈谷寺旁,陵墓座北面南,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鄧演達墓墓園宏偉,總面積達5000餘平方米。墓道人口處為圓形花壇,墓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草地,中間有十字型的水泥甬道將草坪對稱分割。甬道兩側列植檜柏、龍柏等常綠樹木。草地的東、西兩側建有鋼筋水泥澆鑄的花廊,花廊曲折延伸,直達陵墓前。花廊兩側遍植紫藤,花廊中還建有方亭,可供遊人休憩。墓園設在九個弧形組成的半環狀「羅城」中間,墓前有寬闊的甬道,有紫藤覆蓋的長廊,有對稱的供前來祭掃的人們休息的四出形墓亭。墳墓以花崗石和水泥砌成,呈半球狀,周長29米,高約4.5米,墓頂置有花環。墓前立有花崗岩墓碑,碑額上刻雲紋,正中有一五角星,碑身高約3米,寬1.2米,正面鐫:「公元一九五七年十一月,鄧演達烈士之墓,何香凝敬題」碑前設祭壇,祭壇上置有一個非常精緻的花環,以表示人們對先驅者的哀思和懷念。

其他景點

中山植物園

南京中山植物園是中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建於1929年,前身是「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華東工作站接管和重建南京中山植物園,隸屬中國科學院,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開始了植物園與植物研究所園、所一體的體制。

1970年劃歸江蘇省領導,1993年實行江蘇省與中國科學院的雙重領導。南京中山植物園坐落於南京東郊的國家級鐘山風景區內,占地186公頃,背倚蒼翠巍峨的鐘山,面臨波光瀲灩的前湖,傍依古老壯觀的明城牆,遙對聞名中外的中山陵。

園中氣候溫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秀色天成,風光旖旎,既是一個獨具魅力的旅遊勝地,又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植物王國。七十年來,經過植物園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南京中山植物園已成為一座享譽中外,集科研、科普和遊覽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植物園。作為我國中、北亞熱帶的植物研究中心,植物園保存植物3000種以上;建成專類園(區)10個;擁有館藏標本70萬份;設有觀賞植物中心、藥用植物中心、植物信息中心、植物遷地保護重點實驗室和華東地區最大的植物標本館。

自八十年代以來,植物園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600多個單位保持着種苗、標本和圖書資料的交換關係;與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建立了我國第一對國際友好姊妹植物園,該園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雷文博士被聘為南京中山植物園名譽主任;還於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園、日本東京大學植物園等建立了友好往來關係;是中國最早加入「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植物園,為IUCN瀕危植物委員會成員;成功的主辦了亞洲史上第一次國際植物園學術討論會及第十一屆國際植物園協會在會。既有園林外貌,又有科學內涵南京中山植物園,是我國四大植物園之一,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亦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名為「植物閬苑」,每年接待國內外參觀遊覽者30萬人次以上。

廖仲愷何香凝墓

廖仲愷何香凝墓位於鐘山南麓天堡城下,明孝陵以西,面臨前湖,環境幽美,建築雄偉。廖仲愷(1877-1925年),字恩煦,廣東惠陽人,同盟會的骨幹, 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故友。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組織革命統一戰線後,他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

孫中山逝世後,他堅持「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國民黨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被刺遇難, 1926年6月,其靈柩由夫人何香凝女士運來南京,9月於此舉行國葬。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愷夫人,廣東南海人,生於香港,早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同盟會,擁護國共合作,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在廖仲愷先生遇難後,她繼續團結國民黨左派與右派進行鬥爭,1947年與李濟深等籌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解放後,她已近古稀之年, 仍擔任國家重要職務,為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 在全國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譽。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5歲,9月6日,靈柩運至南京,與廖仲愷合葬。

天堡城地堡城

天堡城地堡城位於紫金山西峰山頂,天堡城與地堡城是太平天國時期修築的兩個重要的軍事要塞。天堡城在西峰山上,今紫金山天文台內,築於絕壁之寂,可以俯瞰全城。地堡城在西峰山下、太平門外,炮台堅固。上下呼應,易守難攻。 1853年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在海拔267米的天堡峰巒頂和該峰西北麓龍脖子上,用當地堅硬的虎皮石,修築成壁壘森嚴的天堡城,地堡城兩座軍事要塞.作為太平天國的戰略要地控制着東北方向堯化門,岔路口等以及東南方向麒麟門,上坊門等入侵之敵。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與湘軍對壘,湘軍亦是於1864年首先攻陷天堡城後才攻陷南京,天堡城現存西,南,東三面。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國最著名的天文台,中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戊辰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始建於1934年,位於南京市東南郊風景優美的紫金山上,毗鄰鐘山風景名勝區,在青海、江蘇、山東、黑龍江、雲南等地還有其他觀測站。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標誌着中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台站大多從這裡誕生、組建和拓展。由於她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作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旅遊指南

門票

景區分類:國家級森林公園

門票價格:部分免費,聯票100元

開放時間:7:00-18:30

交通

公交

  • 衛橋陵園路入口接駁:公交20路、203路(明孝陵停車場站);公交5路、9路、36路、34路、55路、49路、201路、202路(衛橋站)。
  • 下馬坊博愛路入口接駁:公交5路、9路、36路、34路、55路、49路、201路、202路(下馬坊站)。
  • 靈谷景區接駁:公交202路(靈谷寺公園站)。
  • 中山陵停車場(紫嵐里街區)接駁:公交34路、201路(中山陵停車場站)。
  • 明孝陵1號門接駁:公交20路、203路、315路(明孝陵站)。[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