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到彥之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史·到彥之傳出自於《南史》,《南史》由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1]
原文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後也。宋武帝討孫恩,以鄉里樂從,每有戰功。義熙元年,補鎮軍行參軍。後以軍功封佷山縣子,為太尉中兵參軍。武帝受命,進爵為侯。彥之佐守荊楚,垂二十載,威信為士庶所懷。及文帝入奉大統,以徐羨之等新有篡虐,懼,欲使彥之領兵前驅。彥之曰:「了彼不貳,便應朝服順流;若使有虞,此師既不足恃,更開嫌隙之端,非所以副遠邇之望也。」會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彥之權鎮襄陽。羨之等欲即以彥之為雍州,上不許,征為中領軍,委以戎政。彥之自襄陽下,謝晦已至鎮,慮彥之不過己,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晦亦厚自結納。
彥之留馬及利劍名刀以與晦,晦由此大安。元嘉三年討晦進彥之鎮軍於彭城洲戰不利咸欲退還夏口彥之不回會檀道濟至晦乃敗走江陵平因監荊州州府事改封建昌縣公其秋,遷南豫州刺史、臨六州諸軍事,鎮歷陽。上於彥之恩厚,將加開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彥之制督尹沖、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滲,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東平須昌縣。魏滑台、虎牢、洛陽守兵並走。彥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沖守虎牢,杜驥守金墉。十月,魏軍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驥奔走,尹沖眾潰而死。魏軍仍進滑台。時河冰將合,糧食又罄,彥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動,將士疾疫,乃回軍,焚舟步至彭城。初遣彥之,資實甚盛。及還,凡百盪盡,府藏為空。文帝遣檀道濟北救滑台,收彥之下獄,免官。九年,復封邑,固辭。明年卒,諡曰忠公。
譯文
到彥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的後人。宋武帝討伐孫恩,到彥之憑藉與武帝同鄉而樂於跟隨,常立戰功。義熙元年,補任鎮軍行參軍一職。後憑藉軍功被封為佷山縣子,擔任太尉中兵參軍。宋武帝即位,晉升彥之為侯爵。彥之輔佐鎮守荊楚,接近二十年,威信被官吏與百姓懷念。等到宋文帝即位,認為徐羨之等人有篡位謀反之意,宋文帝害怕,想派彥之帶兵擔任先鋒去攻打。彥之說:「如果對對方沒有二心,便應該放手讓對方發展;如果使對方有憂慮,這樣的軍隊是不值得依靠的,還開啟了對方心裡的疑慮,這不符合遠近之人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彥之暫時鎮守襄陽。徐羨之等人想希望彥之兼任雍州,皇上不許,彥之被徵召為中領軍,託付給他軍政要事。彥之從襄陽出發,謝晦已到達軍鎮,認為彥之不會拜訪自己,彥之到達楊口後,步行前往江陵,向謝晦深表誠意,謝晦也深深地同他結交。彥之留下馬匹及利劍名刀給謝晦,謝晦因此大為安心。
元嘉三年討伐謝晦,晉升彥之為鎮軍將軍,在彭城洲交戰,作戰失利,都想退兵回夏口,彥之不退,恰逢(名將)檀道濟到達,謝晦才失敗逃走,江陵平定,彥之於是擔任荊州州府事,改封為建昌縣公,那年秋天,升為南豫州刺史、掌管六州所有軍事,鎮守歷陽。皇上對於彥之非常恩待,將加封他為開府,想先讓他立功。七年,派彥之制約監督尹沖、朱修之等人北伐,從淮水進入泗水。泗水溢出,軍隊每天才走十里。從四月至七月,才剛到達東平須昌縣。北魏的滑台、虎牢關、洛陽一帶的守軍都撤退了。彥之留下朱修之守滑台,尹沖守虎牢關,杜驥守金墉。
十月,北魏軍隊向金墉城進發,駐紮在虎牢關,杜驥逃跑,尹沖因軍隊潰敗而死。魏軍仍然進入滑台。當時河冰將化,糧食也沒了,彥之之前有眼病,這時病發,將士也有生病染疫的,於是回軍,燒毀舟船,步行至彭城。當初(朝廷)派遣彥之北伐,軍需物資非常充足。等到敗歸,各種物資蕩然無存,朝廷府庫因此空虛。文帝派遣檀道濟向北拯救滑台,抓彥之入獄,撤職。九年,又恢復他的封邑,彥之堅決推辭。第二年死了,諡號叫忠公。[2]
作者簡介
李延壽,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