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王儉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史·王儉傳出自於《南史》,《南史》由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1]
原文
王儉,字仲寶,生而僧綽遇害,為叔父僧虔所養。幼篤學,手不釋卷。賓客或相稱美,僧虔曰:「我不患此兒無名,正恐名太盛耳。」乃手書崔子玉《座右銘》以貽之。
升明二年,為長史兼侍中,以父終此職,固讓。先是齊高帝為相,欲引時賢參贊大業。儉素知帝雄異,後請間言於帝曰:「功高不賞,古來非一,以公今日位地,欲北面居人臣,可乎?」帝正色裁之,而神采內和。時客有姓譚者,詣儉求官,儉謂曰:「齊桓滅譚,那得有君?」答曰:「譚子奔莒,所以有僕。」儉賞其善據,卒得職焉。 高帝踐祚,與儉議佐命功臣,從容謂曰:「卿謀謨之功,莫與為二,卿止二千戶,意以為少。」儉曰:「昔宋祖創業,佐命諸公,開國不過二千。以臣比之,唯覺超越。」上笑曰:「張良辭侯,何以過此!」
建元元年,改封南昌縣公。時都下舛雜,且多奸盜,上欲立符伍,家家以相檢括。儉諫曰:「京師翼翼,四方是湊,必也持符,於事既煩,理成不曠,謝安所謂『不爾何以為京師』。」乃止。是歲,有司奏定郊殷之禮,儉以為:「宜以今年十月殷祭宗廟,自此以後,五年再殷祭。二年正月上辛,有事南郊,即以其日還祭明堂,又用次辛饗祀北郊,而並無配。」從之。
初,宋明帝紫極殿珠簾綺柱,飾以金玉,江左所未有。高帝欲以其材起宣陽門,儉與褚彥回及叔父僧虔聯名表諫,上手詔酬納。宋世,宮門外六門城設竹籬。是年初,有發白虎樽言「白門三重門,竹籬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牆。儉又諫,上答曰:「吾欲後世無以加也。」朝廷初基,制度草創,儉問無不決。上每曰:「《詩》雲『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今天為我生儉也。」其年固請解選,見許。
五年,儉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固讓。六年,重申前命。先是詔儉三日一還朝,尚書令史出外咨事,上以往來煩數,詔儉還尚書下省,月聽十日出外。儉啟求解選,上不許。七年,乃上表固請,見許,改領中書監,參掌選事。其年疾,上親臨視。薨,年四十八。
儉寡嗜欲,唯以經國為務,車服塵素,家無遺財。手筆典裁,為當時所重。
譯文
王儉,字仲寶,他出生不久父親僧綽遇害,便被叔父僧虔撫養長大。他幼年時專心好學,手不釋卷。有賓客稱讚他,叔父僧虔說:「我不擔憂這孩子沒名聲,只擔憂他名聲太大了。」於是親自書寫崔子玉的《座右銘》來贈給他。
升明二年,王儉擔任長史兼侍中,因為父親死於這個職位,所以他堅決推辭。此前齊高帝任宰相時,想召引當時的才俊輔佐他奪取天下。王儉平素知道齊高帝的宏圖大志,便向齊高帝暗中進言說:「功勞太大了,獎賞不了,自古以來不只哪一個人,憑您現在的地位,想臉朝北做人臣,還能夠嗎?」齊高帝非常嚴肅地批評了他,可是神情卻十分溫和。當時有個姓譚的客人,到王儉這裡求官做,王儉對他說:「齊桓公滅掉了譚國,哪能夠還有你這位姓譚的人?」那個客人回答道:「譚國的子孫投奔了莒國,所以還會有我。」王儉讚賞他善於引經據典,終於讓他做了官。
齊高帝即位後,與王儉評議輔佐過自己的功臣,從容地對他說:「你謀劃的功勞,沒有誰能可以並列,你的食邑只有二千戶,我認為太少了。」王儉說:「前朝宋高祖打天下,輔佐他的各位大臣中,開國功臣也不過得到兩千戶的食邑。拿我跟他們相比,只覺得我受的恩惠已經超過他們了。」齊高帝笑着說:「張良推辭侯位,怎麼能超過你呢!」
建元元年,王儉改封為南昌縣公。當時的都城秩序紛亂,且有很多奸人盜賊,齊高帝想建立符伍制度,讓家家戶戶相互檢舉監督。王儉勸諫道:「京城莊嚴雄偉,四方之人會合這裡,如果人人一定要拿着憑證,那麼於事煩瑣,於理不會持久,所以謝安說『如果不是這樣怎麼能稱得上是京師呢』。」齊高帝於是取消了這個計劃。這一年,有司上奏商定在京郊舉行盛大的祭典,王儉認為:「應當在今年十月舉行大典祭祀宗廟,從此以後,每五年舉行一次祭祀盛典。明年正月第一個辛日將到南郊祈谷,就在當天回來祭祀明堂,並在第二個辛日祭祀北郊,且不能有附帶的祭祀。」齊高帝採納了他的意見。
起初,宋明帝的紫極殿珠簾彩柱,用黃金、白玉裝飾着,這是江南所沒有的。齊高帝想用紫極殿的材料建宣陽門,王儉、褚彥回及王儉的叔父王僧虔聯名上表進諫,齊高帝親手寫詔書表示採納。(南朝)宋時,宮門外的六門城頭都設有竹籬。這年年初,有人挖到了白虎樽,上面寫着「白門三重門,竹籬穿不完」。齊高帝受這話觸動,就決定改建高大的牆。王儉又勸諫,齊高帝回答說:「我想後代人不要再擴建了。」朝廷初建,制度草創,王儉有問必答。齊高帝常說:「《詩》說『惟岳降神,生甫及申』,如今天神為我生了王儉。」一年後,王儉堅持要求辭去參掌選事的職位,皇上同意了他的請求。
建元五年,王儉獲得原來的官號開府儀同三司,他堅決辭讓。建元六年,齊高帝再次下達以前的任命。起初,命令王儉三天上一次朝,尚書令史出外處理事務,齊高帝認為往來的次數過於頻繁,又命令王儉到尚書下省,每月任意用十天時間出朝處理事務。王儉又請求解職,齊高帝不允許。建元七年,王儉又上表堅持請求解職,皇上才同意了,改任中書監,掌管選拔人才的事務。一年後王儉生病了,齊高帝親自到他住處看望他。他死時,年僅四十八歲。 王儉嗜好很少,只以治理國家為要務,車輿禮服簡陋樸素,家裡沒有多餘的財物。他所寫的詩文,受到當時的人敬重。 [2]
作者簡介
李延壽,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