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堡古寨(鄭凡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堡古寨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南堡古寨》中國當代作家鄭凡濤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南堡古寨

走進南堡古寨,便走進了一個詩情畫意的田園世界。

站在村口的那棵千年皂角樹,隨風吟唱着白居易「廢村多年樹,生在古社隈......」的滄桑詩句,向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講述着南堡古寨的前世今生。

地處悠悠終南山腳下的這個古老村莊,位於神禾塬西南邊緣,三面臨崖,西傍滈河,景色秀麗。既是漢唐以來著名的帝王遊獵之地,也是漢唐賢達名士們的詩酒田園之地。

在南堡古寨人為改善生活條件搬遷到塬下的多年以後,這個荒廢的村子如今告別那人去屋空,破敗不堪,野草遍布的荒涼景象,華麗轉身蛻變成為長安唐村,吸引着無數遊人前來觀光,在這濃濃的唐風唐韻中,重溫盛世大唐的田園生活。

村口的千年皂角樹是南堡古寨的社樹。在它身後寬敞的廣場上,那古色古香的戲樓舞台上古調獨彈的秦腔,那台下一邊品茶一邊看着社戲的遊人,加上那些穿梭其間的小商販,儼然一派唐代鄉村社日的熱鬧景象。

古人封土為社,以土地為生的古人自秦漢以來,祭社都是最神聖和最隆重的事情。祭社的日子稱作社日。尤其是到了唐代,隨着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社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社日由原先的純粹崇拜土地神的祭祀活動變成了全民狂歡性質的鄉村民俗節日。唐代的著名詩人杜甫王維韓愈白居易等人在各自的詩篇里對社日的熱鬧場景多有描述。時至今日,南堡古寨依然沿襲着社日這個唐代的鄉村民俗。每逢農田收穫之後,便聚集成會,搭台唱戲,敲鑼打鼓,狂歡數日。

沿着大塊青石鋪成的村道慢慢前行,只見兩邊的民居、茶館、飯店、作坊、酒肆都是典型的唐代風格建築。這些由村民舊居改造而成的建築隨着地勢,依坡靠樹,有高有低,各安一處,看似散落,卻由一條條彎彎的小路相連成一個整體,全然一幅悠然自得的塬鄉風情圖。

在綠樹遮掩的路邊,恬然幽靜的長安民藝社翠竹為牆,茅草苫頂的門樓掩着兩扇半人高的柵欄木門。院內的房屋青灰瓦、黃泥牆、黑木門、小格花窗。青磚鋪成的小路繞着菜畦與花園,屋前那棵老梨樹開滿了雪白的花朵,讓人仿佛走進了孟浩然那優美的田園詩里:「弊廬隔塵喧,惟先養恬素。卜鄰近三徑,植果盈千樹。」

院內《山水之間是中國》的山水畫展,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秋飲黃花酒、冬吟白雪詩的南堡古寨。那一幅幅優美的畫面讓人對這古老的村子充滿了嚮往和讚嘆。

滿面春風手工掛麵館內的民間手工藝人,正在現場製作「手工空心掛麵」這一種極具關中特色的傳統食品。傳統、原生態的製作手法吸引了許多遊客觀摩,購買,並有滋有味地品嘗那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長安臊子空心面。有道是:一箸挑春風,滿面游老碗。

離開民藝社,沿着青石村道繼續漫步。不多遠,遇見一座全玻璃構架的建築,叫作濛溪書局。它得名於村東的唐代濛溪溝。在這裡,書與咖啡,詩與情懷,現代與古典都得到了充分地交融。一茶、一書、一詩,還有那一人,瞬間就定格成一幅充滿田園情調的素描畫了。

走到村南的田野,便到了梅花的世界。這個時節的梅花正當爛漫,是最佳的觀賞時期。田野上的梅樹依坡勢而植,百畝成林,宏大壯觀。

放眼望去,滿園紅梅此起彼伏,連綿不斷。一人多高的梅樹,枝幹黑硬,而那怒放的紅梅卻是那麼的嬌柔鮮艷。一剛一柔,一黑一紅,顏色分明,又渾然一體,大自然的和諧在這裡得到了完美地體現。

這香氣撲鼻、清淡素雅的紅梅,偏偏出生在這鐵骨冰冷、老氣橫秋的枯焦枝幹之上,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嶙峋枝幹的紋理是無數次風雨吹打的痕跡,瀰漫着歲月的滄桑。嬌艷的花瓣在柔弱中卻透露着堅強的傲骨。這梅出苦寒,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如此高尚的品質,怎麼能不叫人心生敬意呢?

漫步梅園之中,花香四溢,讓人醉迷。唐村的梅花以紅梅為主打,為數不多的白梅星星點點散落其中,既交相輝映,又格外清新。駐足在那虬曲蒼勁的梅樹近前,看那黑黢黢的枝幹上的紅梅花瓣嫣紅中透着白暈,白絲般的花蕊頂端戴着小黃帽,任淡淡的香氣流入鼻腔,我一下子就醉了。

一個身着白色漢服的女子,衣袂飄飄遊走在梅花叢中,舞動着曼妙的身姿。她享受着千年的唐風唐韻,一笑嫣然,再笑還嫣然,醉了她自己,也醉了我們這些看花人。

迷醉的我索性爬上一處高坡,盤腿坐在樹下的青草地上,做一回痴痴的花下人。近處,紅梅映着古香古色的民居;遠處,流雲伴着黛青色的終南山,明媚春光下的滈河像一條絲帶泛着亮光。頓時那塬鄉的田園詩意便湧上了我的心頭。

難怪乎,當年孟郊遊玩到此,欣然寫下《終南山下作》:

見此原野秀,始知造化偏。

山村不假陰,流水自雨田。

家家梯碧峰,門門鎖青煙。

因思蛻骨人,化作飛桂仙。

遠處淡墨素描的終南山連綿不斷,近處燦若雲霞的梅花香氣瀰漫,充滿了鄉野悠閒的情調。於是,人世間的一切煩惱憂愁都拋卻腦後了,心裡、眼裡只有這幅美麗的早春圖了。

我想此時,若有一壺香茶或者一壺濁酒是再好不過的了。在枝條花影稀疏,暗香涌動之中,與兩三知己,品茶飲酒,觀山看梅,吟詩詠歌,該是何等的悠閒、逍遙之事呀?

詩與遠方就是這樣子吧?

柳青當年會不會也是因為看上這裡的美景,才在這裡工作和生活了14年,寫出了巨篇名著《創業史》?這,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懷着一顆仰慕的心,來到他的故居,探尋他在這裡生活過的痕跡。我倚門而立,透過窗戶,仿佛看見他在屋內伏案而書。我就這麼靜靜地看着,不敢高聲說話,生怕驚擾了這個偉大的人。

在唐村鄉愁記憶館內,陳列着石磨、紡線車、織布機、收錄機、煤油燈、織布機、木犁、獨輪車......許多早已退出歷史舞台的老物件。望着泛着舊色的老物件,撫摸着那早已過時的舊農具,往事和鄉愁就湧上了我的心頭。那是一個貧窮而又難以忘懷的時代,也是此生揮之不去的記憶。

帶着淡淡的鄉愁,我沐浴着暖暖的春光,邁着緩緩的腳步,繼續穿行在青瓦泥牆的唐村深處。在一座土牆木門的農家小院裡我遇見了的「三巡酒館」。

這是一家傳承唐代工藝的酒館,專門釀造「花欲燃」黃酒。這酒取終南山泉水入曲,依古法發酵而成。店家取黑瓷小碗一個,倒二兩美酒,讓我眯眼屏氣,緩緩而飲。酒入口舌,甘甜味美;酒入肚腸,溫和柔順。雖是小酌,但一想起杜甫「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年是歸年?」的詩句,我就迷醉了。

迷醉的我不經意間走進一條狹窄而靜謐的小巷。走了十幾步,遇見一座典型的關中農家院子。青磚青瓦砌成的門樓檐口高掛着兩盞橢圓形的紅色燈籠,門樓腳下兩邊配有雕着花紋的石門墩。黑色的大木門上嵌着銅色的門栓,左右門扇上各貼着一個大大的福字,兩邊門框上貼着一幅對聯:「虎嘯青山千里錦,風吹綠柳萬家春。」

仔細看去,這原來是一家名叫「詩唐-花朝」的民宿。輕輕推門而入,只見院內的房屋依舊是青灰瓦、黃泥牆、黑木門、小格花窗。一棵高大的柿子樹旁邊,一眼斑駁着歲月舊痕的石井沿上,陳舊的木軲轆吊着一隻木水桶,瀰漫着質樸的鄉村情調。

柿子樹下停放着一輛褪色的獨輪車。旁邊有幾把竹條編制的小椅子。隨意地圍在一張紅色的小方桌周邊。廚房背後的煙囪里飄出一縷淡淡的炊煙,在空中隨着微風裊裊而上。這如此熟悉的場景,讓我驀然回到了故鄉,回到了兒時。我深深的鄉愁,就這樣和南堡古寨人的鄉愁融合在一起了。猶如那碗花欲燃黃酒的香味,越來越濃了。

我慢慢地俯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撫摸着泛着舊色的獨輪車,對故鄉的思念更加濃郁了。坐在小竹椅上,望着小方桌,就想起了母親做的那碗香噴噴的臊子麵。唉,黃土地上的人間煙火味,在哪裡都是一樣的甜美。

走出這家院子時,我想起路遙的那句話:「即使有一天我要遠走他鄉,但願我還能在夢中再回到這裡來。」

一個人離開故鄉,可能有無數個原因,但是他回到故鄉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自己的根在這裡。我慶幸,我現在還有故鄉可回。這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卻無故鄉可回。故鄉,成了他們只有在夢裡才能回去的地方。對於許多像我這樣的人,來到這裡,就慰籍了那深深的鄉愁。

南堡古寨,這個能望見山,看見水,留住鄉愁的古老村子,一定會成為悠悠終南山腳下一顆璀璨的明珠,並且在新時代的生活中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來年此時,我還要來到這裡尋梅聞香,吟詩飲酒,醉在那棵老柿子樹下...... [1]

作者簡介

鄭凡濤,陝西咸陽人,西安某國企從事管理工作。作品發表於《當代兵團》雜誌和《文學陝軍》《冬歌文苑》《短文學》等文學網絡平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