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共產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斯拉夫共產黨 |
本名 南斯拉夫共產黨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 簡 稱 南共聯盟 領導人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 成立日期 1919年4月 屬 性 聯盟 |
南斯拉夫共產黨:(League of Communists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執政黨。簡稱南共聯盟。1990年2月4日,斯洛文尼亞共產主義者聯盟宣布獨立,並改名為斯洛文尼亞民主復興黨。 隨後,克羅地亞共盟也改名為克羅地亞民主改革黨,塞爾維亞共盟改名為塞爾維亞社會黨,馬其頓共盟改名為民主改造黨,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共盟改名為波黑共盟-社會民主黨,黑山共產主義者聯盟改名為黑山社會主義者民主黨,南共聯盟宣告解散。 [1]
概況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塞爾維亞語:Савез комуниста Југославије)是第一個從蘇聯的輻射圈中擺脫出來的工人階級執政黨,簡稱南共聯盟。南斯拉夫聯邦憲法規定,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是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者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勞動者團結一致和南斯拉夫各民族團結友愛的在思想上政治上有組織的領導力量。
南共聯盟實行民主集中制。南共聯盟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主席團。
南共聯盟中央委員會主席團作為南共聯盟中央委員會的集體的政治執行機關,負責發起、組織、領導和協調南共聯盟的思想政治活動和革命活動。
沿革
1919年4月,南斯拉夫各地的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主義組織在貝爾格萊德召開統一的代表大會,成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黨(共產主義者)。該黨主張由工人階級掌握政權,清除封建殘餘,把土地無償分給農民。
1920年6月在武科瓦爾召開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黨的名稱改為南斯拉夫共產黨,通過了黨綱和黨章,主張用革命手段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1920年在議會選舉中,南共獲得59個席位,成為當時議會中的第三大黨。1929年南斯拉夫王國實行法西斯獨裁,南共被宣布為非法,黨的領導機關轉移到國外。
1937年,鐵托任南共中央總書記,將書記處從國外遷回國內,並組成新的中央委員會,制止了黨內的派別活動,加強了黨的政治獨立性。
1941年4月6日,德、意法西斯同時入侵南斯拉夫,王國政府無條件投降,南共號召人民武裝起義,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反對法西斯占領、爭取民族解放的武裝鬥爭。
1945年5月15日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後,南共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國家,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而鬥爭。
1948年南共開始探索南斯拉夫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自治的發展道路。1950年開始實行工人自治。1952年南共召開六大,將黨的名稱改為現名,並通過決議認為,黨在經濟、國家和社會生活中不應是直接的和具 體的領導者。從此,南共聯盟為黨政分開而不斷地探索。1958年4月黨的七大通過南共聯盟綱領,全面地闡述了南共聯盟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觀點和各項政策。1964年12月召開八大,突出反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任何領導中心,主張應承認各種不同的社會主義道路。1969年3月舉行九大,決定建立全民防禦體系,以有效地防範外來侵略,並決定不參加同年6月在莫斯科舉行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
1974年5月舉行十大,對黨和國家的作用、無產階級專政、計劃經濟等重大理論問題重新做了闡述,鐵托當選為黨的終身主席。1980年5月鐵托去世,南共聯盟不再設中央主席一職,實行南共聯盟中央主席團集體領導制。
主席團由各共和國和自治省推選代表組成,主席團主席由主席團委員輪流擔任,任期1年。1982年6月舉行黨的十二大,通過制定《長期經濟穩定綱領》的原則。
1986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中心任務是探索完善社會主義自治制度的途徑,加強自治一體化,加強南共聯盟的統一,加強各民族的團結。會後,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不斷惡化。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種分歧和矛盾從南斯拉夫領導層內部發展到在媒體上公開爭論:南斯拉夫要不要實行市場經濟,要不要實行多黨議會民主制,這些問題早在知識界廣泛醞釀。在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劇變的影響下,南斯拉夫人不斷提出作為國家引導力量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應如何發揮作用,南斯拉夫作為聯邦國家今後將向何處去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南共盟決定召開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
1990年1月20日,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在「薩瓦中心」正式開幕。南共聯盟非常十四大在南斯拉夫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從此再沒有開過全南共盟大會,而且會後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開始解體並揭開了南斯拉夫國家全面分裂的序幕。